儒家:孔孟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

儒家:孔孟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

儒家:孔孟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尊卑礼仪(伦理礼教),宣扬中正仁和思想,性情中庸,中立平和,不走极端,和为贵,模糊圆润为最高境界(泯灭个性); 人为本,德为先(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以德育人(文明教化,理性学习);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向品格情操高尚的圣人学习);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主从尊卑的等级界线,分阶层,画圈圈,阻碍思想交流,维护封建统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文化教育提倡教化和熏陶的方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战略思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忠诚待人,坚守信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百善孝为先(强调孝顺,顺从为孝经之首); 入情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有情有义(情义无价,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大儒大雅,礼让谦虚,克己复礼(仁的思想),'礼’'仁’为儒家核心思想和基本道德,'仁义为本,重义轻利,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仁:对他人的爱与关怀--孔子.义:正义在具体情境中的体现--孟子),仁者爱人(爱所有人?是剥削者吗?为何孔子当不了官,意见不被采用不被容纳,被迫周游列国?是受剥削者?也不全是,穷人只讲道德操守却绝了粮,穷人也还是没饭吃,孔子就曾在陈蔡两国挨饿,特权阶级不想学圣人,老百姓学了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寄人篱下还讲什么假仁假善假礼),修己安身(本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酸秀才,清高孤傲,鄙视贾商,以穷为荣,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守穷,虽出身贫寒,不失其亨通,坚守正道,饿死不做贼,讲究体面。

小人做不到,一穷了就去偷去抢,什么事都敢去干),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立,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百姓需要仁爱的保护, 求仁是个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儒学重礼治,怀柔,王道,厚古薄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干了坏事而能逃过法律制裁不会感到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做了不体面的事情也好纠正),礼让为国,不学礼无以立,(缺乏实践活动及对重大问题参与的动力); 三人行,必有吾师(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忠君,忠恕,君使臣以礼(敬),臣使君以忠(因为上级的仁爱宠幸,你必须顺从,维护封建特权,对愚忠者大不利,人才提拔和重用靠长官赏识和信任),儒学是封建等级特权阶级的忠诚卫道士。 孔子开设私塾,讲四书五经(讲风俗、礼法、礼仪、教化)。

◆ 四书:《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作为处理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语》孔子的一些言行纪录,包括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孟子》孟子的一些思想,讲仁义道德。

◆五经:《春秋》记载朝代兴衰,礼仪义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的思想主张,是非分辨,伦常秩序;《易》阐述变化,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尚书》指导行事,为人处事;《乐》启发和协,培养平和纯洁的心志;《礼》确定尊卑之序;《诗》讽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的思想主张,表达意愿。

◆儒:本义术士之称。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后来也指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儒学是布道者,讲圣学讲圣人之德,善辞令,说空话,八面玲珑,既坚持自己主张又进退自如,给别人讲伦理,教训人,象整天供奉着的姑奶奶,空口白牙的骂人,愚弄百姓,其实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礼制只是做表面文章,形而上学,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手中暴力。封建中国的文官都学儒学考儒学,满足中央集权制度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求,维护封建特权专制,是封建必然产物,夸大个人作用,蔑视民主力量这一重要环节,抛弃民主自由权利这一宝贵财富(古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中都有长老会和议会机构),放弃议会制选举和多党制竞争这个先进的社会制度,这是最让中国人可惜和痛心的,也是如今我们落后的因素之一。外国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文化非常科学和先进,不可以盲目自大,唯我独尊啊!封建等级门阀森严,封建伦理清规戒律很多,人们看似安分守己,言听计从,清心寡欲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的思想主张,温文尔雅,中规中矩,井井有条,如愿以偿,其实迷失自我,压抑人性,毒害人的心灵,把人变成惟命是从没有觉悟的玩偶。很乖,很累,很痛,很悲哀!很可怜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封建是有阶级性的,一切人都是皇帝的子民,宣扬人性善,疏于监督,包庇容忍邪恶),王道仁政,提倡民本思想,拔苗助长(操之过急是不行的),民为贵,君为轻儒家:孔孟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社稷次之(民本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思想,政治上的关系与态度是决定祸福善恶的最主要因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民,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尧、舜、禹、周文王、文帝、景帝的思想)

◆荀子:是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主张人性本恶(人人平等,惩恶扬善,弃暗投明),人定胜天,王霸兼行,唯物主义,儒家为主兼收并蓄先秦诸子的思想。

◆B.道家:老子(著《道德经》《老子》),庄子(《南华经》),主张清静无为(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无以追求,清静自然,隐藏自己,不追求功名利禄,无视权贵),自然辩证(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法道自然(自然法则为本,顺其自然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不固执己见违反事物的本性,物性自足,不必欲求,善守本性,反对斗争),道经(无处不在),道德经至高无上(中国重道,孝敬),守道明德(贞节牌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顺其自然); 以柔克刚(坚持卑下柔弱,克己谦让,保持自己本来面目);潜移默化(因时变通);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好坏可以相互转化);大器晚成;欲将取之,必固与之,阴阳八卦相互变化的规则,道教的创始人(世界万物相生相克)。

◆C.法家:韩非子、商鞅、申不害、李斯等改革家,依据人情制定礼法,依照人性规定各种行为规范,重法治,反对礼治,主张严刑(一绳当法),霸道(不拘礼法),厚今薄古(什么都不怕,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否定旧传统和陈规陋习,主张不分贵贱长幼(每个人都有是非功过,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和过失),赏罚分明,刻薄寡恩,不讲情义,贬斥批评的原则(焚书和坑儒,历代君王都从语言上下功夫,行愚民治人之道),主张责权简明有效,按现实需要改革政治主张,搞'实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分封),不搞国中有国的世袭分封制,道德排除于政治之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可以背信弃义。以人治人,霸道作风,刚猛强硬,残酷暴虐,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人民怨声载道。阳儒阴法,儒表法里,虚儒实法,特权阶级的儒,人民群众的法(吓唬人)(强者的儒,弱者的法)。(殷商纣王、秦始皇、汉高祖刘邦的思想)

D.墨家:墨子,主张兼爱(互爱,人与人平等相爱,不分敌我)、非攻(天下之大利,反对掠夺战争)、尚贤(崇尚贤能,任人唯贤)、尚同(人们关于是非善恶的意见都要统一于他们的上级,大同小异)、节用(重视劳动,自食其力,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非乐(不因上下级地位而有异,不视亲疏贫富而有别)、非命(反对命定论,反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

◆E.兵家:(非九流):孙子和孙膑,体现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兵贵神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利思害,有害思利;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常势儒家:孔孟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出奇制胜,上兵伐谋,兵不厌诈,避实就虚,因地制宜等等。

◆F.名家:惠施和公孙龙,诡辩家,强调'同与异’(惠施强调事物的相同性,公孙龙强调事物的差别性),'名与实’的关注和思辨(概念和事实的关系),'白马非马’(研究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离坚白’(一块石头放在面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由此断言,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其大无内,其小无外’(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大同而小异’,'南方无穷而又穷’,凡智必诡,分清名分,循名责实,考察事物本质。

◆G.阴阳家: 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水﹑火﹑木﹑金﹑土五种势力的支配,提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王朝的更替,形成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提出顺应一年四季节令从事农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H.纵横家: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因事制宜,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大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为'合纵’和'连横’两派。

◆I.杂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吕不韦为代表,融会各家学说,内容比较庞杂。

◆J.农家: 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鼓励农桑(耕种和养蚕)以便丰衣足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