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的信仰观

浅谈佛教的信仰观
佛教非常重视信仰问题,认为“信”是一种善的表现,为修学佛法的基础。三、信僧伽,这里的僧伽通常指圣贤僧和由团结和睦、共修佛法的人士组成的佛教教团。因此,成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奉行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可见,佛教的精神特色恰是立足社会,净化社会,这也是大乘佛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这说明在当代研究和...
标签: 佛教 佛法
日期:2022-08-11 人气:2066 阅读全文

2022年2月9日佛学研究网太虚(1889-1947)

2022年2月9日佛学研究网太虚(1889-1947)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特质换句话说,太虚将儒家思想作为佛教近代化调适的思想资源,而使传统出世的佛教具有了人间化的品格。复次,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合理地解决了佛教人间化与化人间的关系,坚持了佛教的超越性品格。首先,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实现了人间化的转向,奠定了佛教现代化的基础,是佛教未来发展的范型。可以说,这些...
标签: 佛教 佛法
日期:2022-07-22 人气:163 阅读全文

南怀瑾老师:智识双运揉在一块,就懂得生命了

南怀瑾老师:智识双运揉在一块,就懂得生命了
可此时你已不住在缘起的心识中了,智识双运揉在一块,就懂得生命了,很简单。名言概念表面反映的是表象,不能把你的经验藏在名言概念里面,刚才你说你的朋友,苦大仇深,老忘不了那点苦,老想发发言,如果能在佛菩萨那找对位置的话,你的世间感言就没法发了,佛净土那从来就没这种事,连苦难的名都不曾闻,虎在大兴安岭里必须自个逮食吃,不可能...
标签: 南怀瑾 佛法
日期:2022-07-19 人气:341 阅读全文

设想你禅定甚深,如果你不在禅定之中去观察种种法

设想你禅定甚深,如果你不在禅定之中去观察种种法
佛法追求的东西不但有定,还有智慧与神通。甚至佛教之中果位的高低均是以无分别智来划分的,并不是以有分别智和神通来划分的,更不是以禅定来划分的。佛法的神通有六: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有些众生有四禅八定,但是毫无智慧与神通,因为他没有修智慧与神通,所以自然不会有。其实一个足够厉害的四果罗汉、他的智慧...
标签: 禅定 佛教 佛法
日期:2022-07-07 人气:224 阅读全文

佛家早安心语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佛家早安心语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佛家早安心语热门觉悟人生如过客,世间如旅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凉自在!佛家早安心语最新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叫佛法。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佛家早安心语经典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不发心,怎么修都是白修,怎么念都是白念。修什么法都一...
日期:2022-07-04 人气:302 阅读全文

南怀瑾老师:佛法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无上的真理

南怀瑾老师:佛法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无上的真理
毫无疑问,佛学,是古代少有把文化输出做得相对完备的学问,到中国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诞生了禅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法传承。佛学是启迪智慧的究竟法门,每个人都要懂一些佛法,因为这样,我们无论是修行、戒定慧、断舍离,才能把自己心变得强大。佛学不是最高的智慧,是科学的科学,是无上的真理,这句话并不对,不完全对,全然不对,味道不对...
日期:2022-07-02 人气:1551 阅读全文

佛教的一个基础目的是传播佛学,让我们能够了知并证悟佛法

佛教的一个基础目的是传播佛学,让我们能够了知并证悟佛法
佛教是传播佛学,和引人证悟佛法的教团载体、世间呈现。所以我们知道,佛教的一个基础目的是传播佛学,让我们能够了知并证悟佛法。那么佛学是什么?佛教的存在、佛学的表达目的是让我们去真真实实地领悟佛法、觉悟佛法和证悟佛法,进而能够运用佛法。那什么是佛法?那到底什么是佛法?这是佛法。
标签: 佛教 佛法 佛学
日期:2022-06-29 人气:606 阅读全文

佛家思想的弊端 嘉德秋拍预览|历史上的今天——梁漱溟

佛家思想的弊端 嘉德秋拍预览|历史上的今天——梁漱溟
这一时期梁漱溟笃信佛学,想从佛法中求得人生问题之解决。至此,梁漱溟形成了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又糅合印度佛学和西洋生命派哲学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体系。二、佛学思想梁漱溟在其所著《印度哲学概论》、《人心与人生》等书中,对佛教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代以来,学术界和佛教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梁启超、太虚、刘仁航等...
日期:2022-06-27 人气:412 阅读全文

什么叫做因果?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为因果!


什么叫做因果?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为因果!
因为佛法包括宇宙间一切有为无为的真谛,释迦佛陀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总括起来,不离因果二字,也就是佛法。如果佛陀没有为众生说法,我们不会知道业果的道理,当我们明白因果业力后,才知道原来今生自己所受的一切苦,全都是自己过去造恶业所招感来的。
日期:2022-06-25 人气:786 阅读全文

题注:本文:基于对意识与情感的关系的研究

题注:本文:基于对意识与情感的关系的研究
题注:本文基于对意识与情感的关系的研究:基于元关系,意识是前思想,情感是前意识。宗教与哲学不同在于宗教处于情感、意识层次,而哲学处于意识与思想的层次。
标签: 佛教 哲学 佛法
日期:2022-06-24 人气:24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