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仁者爱人,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仁者爱人,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大会和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在这里充分肯定了儒家思想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有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不仅培养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促进中华文明不断进步,以及对本国的国家治理及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的治理及未来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提供了重要哲学依据和历史智慧。

首先,仁者爱人儒家智慧解决难题,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儒学仁爱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仁者爱人”,是指人与人之间互以对方为重仁者爱人,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以互爱对方为前提,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仁爱思想的相互交融,对人们心灵滋养、情感慰藉、精神提升、道德引领等方面,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促进心灵安宁、精神向上、行为向善、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发展趋势中必然结果上是友好和善、和睦相处、和顺友爱、和谐共荣的崭新局面。儒学文化中丰富的仁爱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道德理想等与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吸收应用,必将造福于全人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思想智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在这种大同世界里,体现了人与人友爱平等的思想,天下是指所有的人共同拥有的天下,天下为公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就是为了关爱所有的人民,国家和人民相互尊重、相互友爱、平等相待,建立美好的社会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各尽所能的义务,“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劳保、福利制度,以真诚无欺,以真实无伪、以和平无战争,以合作共赢无压迫剥削,以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民安宁的理想社会。

其次,中与和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哲学思想法则。中庸之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最好的思想方法,也是衡量中华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万事万物达到中庸就出现和美的状态,当然这种和美的状态要通过礼的调节而实现。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在这里,既指出了认识事物达到中庸阶段通过礼义的调节可以实现和谐,又强调了在社会中实行礼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中华古圣先贤提出了如和谐社会、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等理想社会思想。早在西周时期的《尚书》就记载了“协和万邦”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以和为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的《易传》提出“万国咸宁”的著名思想。儒学五经之一《礼记》在《礼运》篇中对大同世界的设计认为“圣人而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是说这这种理想社会思想不是一种主观臆测,而是根据民情得出的结论。到宋明时期,理学家程颢和心学家王阳明对和合天下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王阳明认为:“大人者儒家智慧解决难题,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学问》卷二)中国古代,从秦王朝统一以来,坚持“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原则,处理中国周边与远方国家的关系,就出现了中国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亲仁善邻、和平友好的“万国咸宁”的局面。相反,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少数统治者为了统治多数人,不可能正直贯彻“以和为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出现战争与动乱、压迫与剥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但是这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真理,体现了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政治思想,是儒学文化的思想精华,并通过体现人民大众先进思想的志士仁人不断得到传承。正是“以中为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儒家中和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想法则。

其次“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哲学辩证法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处理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也有重要意义。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中国的古圣先贤们正是运用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等社会理想,正确解决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文明的差异性造成的问题。同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智慧解决难题,也是建设人类文明大家庭,更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人类社会文明,不是一花独放,而是百花齐放,不仅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而且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正是运用“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对待世界文明的四大原则: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和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坚持不同文明的国家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那种认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与本国文明不同,就采用攻击、贬损、改造、同化等措施,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都违反了事物同一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仁者爱人,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其结果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所以,只有坚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保持世界文明的共同性,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像人类文明的大家庭一样,以“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的标准,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交流互鉴为基础,以推进民主、公平、正义、诚信的国际新秩序为目标,构建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相协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人类永久和平的美好愿景。

本文摘自《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论文集·儒学仁爱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者:王廷信,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

仁者爱人,互爱为先的仁爱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