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

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

注:此文是笔者旧时的一篇论文所成。

一般人认为儒家与法家势不两立,看看两家在战国的境遇就知道了,国君很喜欢法家,利用他们进行变法,富国强兵;而儒家,例如孟子和荀子,只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那个地方讲讲学,谈谈天说说地,就算了。

而事实上真的这样吗?儒家和法家学说真的有那么多的不同吗?今天笔者就来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一、礼的概念与礼法混一——西周的时代

何谓礼?此礼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礼,而古代礼的含义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而礼本身在孔子之前就经历了若干变化,从“夏礼”、“殷礼”到“周礼”,其间有所损益增添,到了周礼则十分完备,是三代之礼的集大成之作。“周礼”的内容大到国家的典章制度,小到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几乎就把社会上各种人们经历和需要的包含殆尽。

《 礼记》 则汇总 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要领,这表明,至少西周统治就是按照礼和法来治理的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这时候礼法是不分的。而此时刑罚是作为维护礼的一种手段,《左传》写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晋国大夫叔向说道:“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这里又表明刑罚的处罚是没有规定的,而是根据危害礼的程度来进行惩罚。而这里表明刑罚是作为礼的一种补充,没有独立存在。

因此在西周的治理体系中,“礼”是核心,刑罚和教化都是辅助礼能顺利推行,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二、 礼法分化与儒法兴起——春秋时期

礼法合一的状况到了春秋时代就被打破。宗法制度的基础井田制和分封制纷纷宣告瓦解。而诸侯势力的强大,周天子的式微,标志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代的到来,例如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齐国强大,得到周天子的“赐胙”,而且周天子允许他讨伐不臣的诸侯,齐桓公率领诸侯联盟攻打不臣的楚国。这表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进入到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孔子寄托于恢复“周礼”。

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

而法家则不同,他们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的方法是注重法律,对于原来周礼中的“刑罚”思想大力发展。

到了战国,由于诸侯争霸战争日益残酷,急需快速富国强兵之策。法家思想更加得到发展。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之中四大显学(儒、墨、道、法)之一。这时法家也逐渐摆脱周礼的模式,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战国时代儒法的合流

这里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第一,孔子与子产。

《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属于法家。子产在郑国为相,实行改革,而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 孔子对子产是持赞赏态度的,而子产去世,孔子亦哀之。不但如此,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也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

第二,法家的派别之争。

商鞅和韩非是战国时法家学派中秦晋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战国时法家还有一支重要的流派——齐法家,齐法家的代表著作就是《管子》,战国时遂发展成管仲学派。

由于齐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距离深受周礼影响的鲁国较近,且在齐太公姜子牙创立齐国时就吸收了东夷的一些传统风俗进来,这就决定了齐国的法家并不是像秦晋法家那样秦朝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而是兼用礼法、王霸之道。

第三,战国时法家与儒家的师承关系

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

这个观点陈寅恪先生早已提出秦朝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他举的例子是李斯和韩非与其老师荀子的关系。但其实从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此二人皆是公认的法家代表,但其中李悝是出自儒家,他是直接师承子夏。而李悝一方面师出儒门,必然使得他的思想带有儒家的痕迹,但其在魏国帮助魏文侯进行的改革又有深深的法家的痕迹。可见一个人思想是很复杂的,不能仅仅靠其行为就断言他一定是某一个学派。

最终秦朝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经过荀子的整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法家思想中的“法”进行结合,一改以往儒家的心性之道,转而向外发展,目标为“外王”。所以谭嗣同说道:“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四、秦朝时治国和法律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几项政策就体现出儒家的影响。第一是举行封禅大典。 而儒家的“法先王”,其中就有尧舜,秦始皇封禅吸取了儒家的这种思想,想要获得上天认可,得到合法性的支持。并且在始皇帝封禅泰山的过程中,还带着70多位儒学博士。第二是“行同伦”。始皇28年,秦始皇到齐国故地,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而这里就是体现的儒家的“伦理”精神。

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

不仅如此,在秦始皇制定相关国策时也会问儒学博士的建议,例如在讨论是否恢复分封制时,秦始皇就曾征询过淳于越的意见。

五、西汉以来的儒法合流

法的整合并不只有上述人物在做,而战国末年的黄老之学地代表人物文子就主张慎刑,以法为绳,主张礼法相结合。《史记》中记载老庄和韩非时就在同一列传中。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实现“大有为”之政,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遭到抛弃,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书·董仲舒传),名称孔孟而实循荀子。

儒家和势不两立,西周的时代礼怎么办?

就为儒家正当引入法家思想创造了理论条件。并且提出“天人感应”说,兼顾儒家的限制君权和法家的尊重君主的意愿。

不仅仅在统治思想进行着儒法合流,同时在官吏的选拔上也是用儒家知识分子。

汉代的统治思想,汉宣帝说的明白:“王霸道杂之”。而武帝时也是“外儒内法”。

从西周到西汉,儒家和法家,真可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啊!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