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者知无涯中观学派对语言的看法,就是——2019-2-27

闲者知无涯中观学派对语言的看法,就是——2019-2-27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27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中观学派对语言的看法,就是——“能否把握真实”的看法,禅宗的石头系历代宗师其实一直有所批评。因为石头宗是非常重视《华严经》的,大法眼文益就曾经通过华严教理,对中观学派的这个语言看法进行过一次严厉批评,通玄德绍也有。到了永明延寿这一代,法眼宗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佛教对语言性质和功能的看法,就是——要把“名言假立”破掉。他说:“名字性空,但从缘起,不落有无”【原文:名字性空,皆唯实相。但从缘起。不落有无】——意思就是说,名字代表实体,它是性空,但,是实体性空,不是假名性空,因为这个假名儿它也有缘起,不然,为什么要叫这个假名儿,不叫那个假名儿?对吧……包子,你为什么你非要管它叫包子,你为什么不管它叫拖鞋?所以,假名,或者说文字,不是能用“有、无”这个概念、“空性”这个概念来定义的。语言本身或者是无意义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或者说不代表实物。比如说佛家哲学经典书籍,好吃的给你,你就吃饱了……我说这句话——把好吃的闲者知无涯中观学派对语言的看法,就是——2019-2-27,把牛肉给你,你就吃饱了——我单纯这个语言,它是个假名,它是无意义的,但是,如果把这个牛肉,这个好吃的,真给你吃了……你真的吃了,那还是“空”吗?对吧,认识论转成方法论了,语言无意义,但这个语言对应的行为,它是有意义的,空不空?你的肚子还没有点儿B 吗?

永明延寿进一步地说——如果名字是假名儿,没有用,那么它就不能来解释法体,对吧,那么,随便什么词儿就都可以是法体——就是佛家哲学经典书籍,既然,你没有东西能解释法体,那意味着所有的词都可以是法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所有的假名儿都不能来定义A,根据“中观离两边”的逻辑(不落两边不离两边之中道观)……中观是要离两边嘛……都是,就都不是。所以,所有的假名儿也都可以是A。意思是说,如果所有的假名儿都不能描述A,那所有的假名儿也都可以描述A——因为都不是,所以都是——这不就是中观的“离两边”逻辑吗?这不就扯了嘛!永明延寿,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决,虽然他提出来这一系列的矛盾,他没有真正地解决语言和真实、名与义的问题。他只是隐约感觉到了这个“假名”和“实有”之间的冲突——中观学派提出的这个冲突是有逻辑问题的。

我在“佛教哲学”课里,专门讲过一课——中观学派的名言假立,叫“语言学上的大粪坑”……它是一个语言学上的粪坑。今年,因为“净土宗史”和“禅宗史”都带着哲学,其实,禅宗的哲学,它是可以拆分成一门儿独立的禅宗哲学讲的,但是,在“佛教哲学”四派里,它是无法独立成宗的,它自己就是一门大课——禅宗哲学,所以呢,我们就跟着每一个大师的历史人物来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哲学思想,这里正好碰到了永明延寿来讨论中观学派这个语言问题,就是——他感到了冲突,他提出来这里的冲突——既然,所有的名言都不能描述这个真理,那么意味着所有的名言都有又可以成为这个法体,他认为——这里冲突了。我就跟着永明延寿老师来补充一下我哲学课那个论题,就是——“名言假立是语言学大粪坑”问题。

中文,它是一种原始语言,它本身是有很多歧义的——多义字、多义词……这里就不说了。即使是一句话,它也可能会有歧义,什么意思?比如说“终止办理某某某许可证”这句话,你理解一下,“终止办理某某某许可证”……是——以后不办了,以前办的还能用,现在终止办理了……以前的能用,以后不办了?还是说——这个许可证,以后就没用了,废止某某某许可证了,以后就没有这个许可证的制度了?所以“终止办理某某某许可证”这一句话都可能产生歧义,这就是中文的特点。

而佛教呢?佛教在因明学出现以前,就是陈那、法称大师出现以前,它本身的逻辑认识观呢……它本身的认识观是一种非逻辑性认识观,因明学以后,它出现了逻辑性认识观,但在因明学之前,就是……中观学派的早期,那是非逻辑性认识观。中观学派的这种认识观,它实际和西哲的逻辑学是冲突的。西哲里有一种东西叫“排中律”……哲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排中律”,就是……一个东西,它要不然是A,要不然不是A,没有其他……这叫“排中律”——要不然“是”;要不然“不是”。但,佛教否认这种逻辑。佛教说——还有一种逻辑,叫作:又是A,又不是A。那,这西哲的一个基础……逻辑学基础概念——“排中律”——要不然“是”;要不然“不是”……佛教不承认——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那你这样就没法儿玩了,对吧。因为“排中律”,它是西哲逻辑学的基本定律啊闲者知无涯中观学派对语言的看法,就是——2019-2-27,所以,我们只能说——佛教哲学体系是一种东方哲学体系,或者说,它自带了东方逻辑学的东方(哲学)体系。

非常巧的是,印度这种自带的印度式逻辑学的认知方式,和中国的语言非常地契合,欸,就是……我们两国的文化在这点上非常地契合,就共振了。所以,在佛教逻辑体系里,就是……用西哲的话讲啊——语言定义与物自体之间的问题,这两个概念叫:语言定义与物自体之间的问题……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概念啊。佛教的话说,就是——名言与法体之间的关系。那这……讨论不清了,因为,我们的逻辑学基础定律不一样——西哲的逻辑学基础定律是“排中律”;东哲逻辑学里不承认“排中律”,认为有一种状态叫:是A又不是A。那么佛教——名言和法体之间就出现了矛盾,所以,你就觉得“语言无法把握真实”……那,西哲它可以,它认为这是——语言定义和物自体之间的问题。

永明延寿对于“语言把握真实”这个矛盾的认识,他为什么就到不了这个地步呢?是因为这超出了他那个时代能认识这个问题的地步……他那个时代,他不了解西哲逻辑史。但是,他认识到了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是超出了永明大师能力的范畴。但是,他在他能化解的理论范畴里,他力图想解决这两个矛盾,把这个“语言”和“真实”二者统一起来,可以说,这是佛教基础理论上的一个进步,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也尝试统一起来……其实也没统一起来。

在佛教史里,只要提到永明延寿,他总跟另一个词连在一起,提永明延寿就有另一个词——就是“万善同归”。就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万善同归集》。一提永明延寿,就叫作——万善同归永明延寿。《宗镜录》作为“禅宗理学”的上部,一百卷,完成了“禅宗统一”运动;下部——《万善同归集》,六卷,标志着晚唐以来的第二个运动的胜利,就是“万宗归净”运动的胜利,所有的宗派都归于净土啦!这两部书,可以说“禅宗理学”开山作品。“禅宗心学”自慧能后,影响五百年;“禅宗理学”自这两本书之后,影响其后千年佛学。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还不是《宗镜录》,是这本《万善同归集》,它的重要性尤大!可以说,《万善同归集》再造了中国佛教,再造了中国佛教的宗教实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佛教各个流派,尤其是禅宗,主要是禅宗对于“善恶观念”的看法——改变了对“善恶观念”的看法,就为万宗归于净土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你要行善了嘛,你要行善,这不就万善同归就归于净土了嘛,因为“行善”它是外力嘛……是外力解脱之一嘛。

自《万善同归集》之后,禅门和净土宗彻底合流,从此之后,就没有独立的禅宗,也没有独立的净土宗。所谓高僧,我们一说,那必须是禅净双修——修禅就是修净,修净就是修禅。从佛教史的角度来讲,也是在这个点上,《万善同归集》一出,净土宗和禅宗史就都不存在了……不单独存在了,就此汇合。

这里讨论完“禅宗十宗罪”,《万善同归集》改造了禅宗“善恶莫思”的观念,再翻回头来看一下这个非常诡异的哲学命题,就是这个“善恶莫思”。不问善恶,站在任何时代的道德和伦理角度来看这个命题,你们觉得奇怪吗?禅宗怎么会有这么奇怪一个的根本教理——莫思善恶?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命题的时候就充满疑惑,对吧,佛门大德为什么“莫思善恶”呢?“莫思善恶”又是禅宗一切教义中最重要的教义。禅宗说——不有意作恶,也不留善于心,只是求得心里宁静,免除烦恼。我们在去年,禅宗五大宗师里佛家哲学经典书籍,讲过一个永嘉玄觉,永嘉玄觉就说,要:安耐毁誉,八风不动——“不思善恶”要到什么地步呢?要到“八风不动”的地步。这是非常奇怪的,即使作为哲学的佛教,禅宗为什么会提出来“莫思善恶”这么一个根本教义呢?只有用“大佛学史观”来拆解,我们才可以得到这个命题提出来的正确答案。

特定的哲学命题,一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原因。“莫思善恶”……“ 善恶莫思,不问是非”这个教义,其实跟禅宗这个宗派的产生是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这个教义啊,跟这个宗派产生都是直接挂钩儿的。大家回想一下,这里“禅宗史”讲到现在的课,前六祖的出身,说得清吗?对吧,从二祖慧可开始,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对吧,包括慧能那些身世,多少都有点诡异吧!课里在讲禅宗前面的大师里,有多少个大师说——不知道身世……就像那个临济义玄似的……不知道身世。“不知道身世”的禅宗大师自中唐以来实在太多。

禅宗丛林,历来都是藏龙卧虎之地。佛门龙象诸大禅师,他们大多有一段不愿意告诉人,或者不可以告诉别人的往事。我们看净众保唐系的禅师……嗯,南禅宗的禅师,很多禅宗大师成名之前,有人是军人,有人甚至是叛军……有人是流民、有人是犯了罪的人、有人是反贼……禅宗它起于什么?它起于流民啊!它产生就是起于流民,并且兴于乱世……这个宗派起于流民,兴于乱世,危险无处不在。可以说,多少禅宗大德在进入禅宗之前,都是有不可告人的往事的,很多人不过是在乱世里寻找一个容身之所而已,禅宗不过是他们去找的容身之所。

禅众之中,流民流僧混杂……六祖慧能尚且隐姓埋名多年。为什么要隐姓埋名?虎无伤人意,人有猎虎心……自求多福呗。因此,不问是非、不谈善恶、互相疏离的这种禅僧关系,实际是禅僧,或者说禅宗的这些人,在乱世里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互相不打听对方的过去,不问对方干的事儿是对……是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不要踏到对方的敏感区域里去。是非对错都是他的事儿,乱世里先活下来,先保住自己。这就是禅宗的“善恶莫思,不问是非”这一根本教义的来源,对吧——善恶莫思……还你本来面目吧。

禅宗所谓的“求大菩提,得大自在”,追求的自由自在,是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在精神上。但是,如果在它那个时代看,我们说,我们不要用今天的时代看,说——他追求自由啊,好像他全部是自由主义者……全是卢梭啊……哈耶克这种人教出来的……其实不是!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冷漠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乱世里对这个世界的绝望——什么也不想参与,什么也不想问,什么也不想知道。但是,禅宗这种态度,是违背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的,是违背了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的。

大乘佛教讲——众生作筏!众生只是我们渡到彼岸的筏。解脱这件事情……成佛这件事情,你不可能单蹦儿做,只能在与众生的互动中完成,这个世界你就修你的“个业”,不修这个世界的“共业”,你就解脱啦?你没有释迦牟尼他老人家那个能力,说——我涅槃了就不再回来了。你是肯定要轮回的!而且,你轮回,你还会生在那个你不曾经为“共业”努力过的——北朝 鲜 或者 委 内瑞 拉。

永明延寿,他集中火力在这个《万善同归集》里,对禅宗的这种“个人超脱主义”,作了严厉批判。可以说,他第一个理论任务是“禅净合流”,第二个理论任务就是批判禅宗的这种“个人超脱主义”…… “个人解脱主义”。前课里说过啊,净土宗大师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热忱的人,永明延寿老师也一样,他对禅宗所有角度的批判,都可以归结为这类“个人解脱”的态度的批判。

永明延寿,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大乘精神的终极是什么?是无畏精神。所谓慈悲众生,就是要施一切众生以无畏。他认为,止恶行善、大悲度人、积德成佛……这是成佛的条件。世间、出世间都是以此善为本,要去止恶,要去行善,要去大悲度人……这世间,因善而趣入,假善以助成【《万善同归集》原文:世出世间。以上善为本。初即因善而趣入。后即假善以助成。实为越生死海之舟航。趣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为祖佛之垣墙。在尘出尘不可暂废。十善何过。弘在于人。若贪著则果生有漏之天。不执则位入无为之道。运小心堕二乘之位。发大意升菩萨之阶。乃至究竟圆修。终成佛果】——就这个世界,我们因为“善”所以才来,为了行善而来;这个世界也因为我们的“善”而成。行善,是慈悲心的表现,不然,你拿什么说你慈悲?啊……你就说“我慈悲”,你根本就没有行为……行善,就是你慈悲心的表现。

而无畏精神呢?是驱动你慈悲心的内核儿!不是你那点小情小爱的情感驱动……哎呀,我觉得他可怜……我觉得什么……不是!是无畏精神在驱动慈悲心。就是所谓说——让无助的人有依靠、让恐惧的人有勇气、让绝望的人有希望。以众生心为心,这才是驱动佛家大慈大悲心的根本动力。

行善,永明延寿继续说,是“越生死海之舟航,趣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为佛祖之垣墙,在尘出尘,不可暂废”。就把“行善”提到什么高度?就是——穿越生死海的船,通向涅槃城的路,人天之基陛,佛祖之垣墙,在尘出尘……就是……在世间、出世间都不可暂废。

前面课里说——行善积德是外力。永明延寿认为,祂都不是是个外力,行善就直接能成佛,为什么?永明延寿在《万善同归集》里引用了一本古经——《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有一段经“佛说,我过去亦曾作恶人小虫,因积善故乃得成佛”——呐,把圣教量搬出来了,把原文搬出来了!佛说,我过去都曾作过恶人小虫,就因为积德行善,故乃成佛。这说明什么?行善可以直接成佛。

到时间了吧……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