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

浅谈道德经道家智慧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

《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读书笔记-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品读道家智慧观后感,更多相关《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读书笔记-读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大分享文库-在线教育资源下载分享平台 上搜索。

1、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可谓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道”的精神,“一”的精粹,由老子开始的由人对自然为始,向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作出的思考。放眼如今,道家智慧对现代人的潜移默化所具有的现代影响也不容小觑。本文意在联系道德经与道家智慧,简单讨论一下其现代意义。关键词:道德经;道;道家智慧1、“道”的解释“道”是从古代中国开始的,是中国乃至东方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道”的概念由老子首先提出,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以看出所谓“道”一开始便是神秘的,复杂的,

2、诞生于天地之间的。而“为天下母”即“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是根本、是源头。可以看出,从一开始,老子对“道”的规范,便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又有言“道生一,一生二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统一但而又尚未分化的道在它自身的运动之中分裂开了两气,即是阴与阳。这阴阳两气相互推动作用而后产生了冲和之气。最后,阴阳两气与这冲和之气又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世间万物。可见,世间万物从根本来说,就已经包含了阴阳和冲和之气。也正是依靠着冲和之气调节谐和着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则和内在冲突,从而保证了万事万物的合理性。所以说,在老子眼中,道既然是万事万物的始源,也是万事万物的规范,

3、更是万事万物的归宿。既然如此,“道”的具体形态又是怎样的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老子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隐无名”说的就是“道”处于一种隐态的、非肉眼可见的状态。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解释更是鲜美,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美学规范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这样的“道”是一种飘渺抽象的状态,那如何更实在地去解释道呢?相比起“道”,“德”的状态则更加实在。“德”的本意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内心品读道家智慧观后感,顺其自然,便是德。简而言之,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就是“德”了。相比起“道”,“德”更接近一种规范。高亨曾说:“德者,万类之本性也。万类殊

4、体,各有本性。具体而性存,性见而体章。性乃自然,人为者不入性之域;性乃固,后天这不归性之范。故曰本性。万类之本性,老庄胥名之曰德” 1。可见,“德”来源于“道”,始于万物开始之时。老子又有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意思是将“德”划分作“上德”与“下德”之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德”本身便是“道”的外在表现,是符合自然规范的。河上真人曾言:“道之于万物,并非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其性命” 2 可谓,“道”是万物之根本,其所谓“道”是“德”的内在,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在道德经中,老子又提出了一个“一”的概念“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

5、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这里所说到的“万物得一以生”,意思就是说“一”是万物本源,“一”即是“道”。所以天得以清明,地得以安宁,神因此获灵妙,河谷得以充盈,万物因为“道”而得以生长,王侯也因为“道”而使天下太平。2、从道德经的“道”浅谈与道家智慧的联系整个人类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象思维阶段(从有人类开始到原始社会末期)、普通思维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马克思主义产生)和辩证思维阶段(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 。 3 可以看出,在一阶段的时候,人类尚处于孕育文明的时期,可以说,这时间的人类就是生活在与“道”所强调的环境自然之中。但是这一时期的人类,可

6、以说是没有成型的智慧的。第二个阶段则是现代文明成型的阶段,人类渐渐开始与身处野外自然界的动物区别开来,城市诞生。人类开始发展文明,开始思考他们与之前亲近的大自然的关系,“道”初见雏形之后。道家的集大成之作道德经便在这一阶段成书,可以说,这一阶段的人,对自然还是不了解的,对自然还是敬畏的。第三阶段则是距离如今最近的近现代开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类的认知里出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品读道家智慧观后感,相当于面纱被一层层揭开。许多人类为了发展而使自然界产生的负担逐年加重,污染、乱砍滥伐、残杀动物。以至于自然界无法忍受,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异常高温、气候异常、沙尘暴、洪涝等等,人类已经渐渐迷

7、失了对待自然的“道”。“视而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持之不得, 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道德经十四章 )意思是“道”是一种无色无声也无形的东西,但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驾驭着现存事物,通晓这古老的规律。道家,所强调的首先是这虚无缥缈的“道”字,“不争”、“无为”以及“贵柔”。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来比喻高尚品德的人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故无尤”老子认为,不论身处何处依然能将自己摆在“不争”地位的水的品质,是一种最恰当完美的品质。正如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