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我们之前聊过的老子之外,还有战国中期的庄子,庄子名周,是宋国蒙(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园小吏,一生贫困潦倒,但对财富、权力不屑一顾,与老子并称“老庄”。那么,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庄子的“道”。

庄子的自由与雄辩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命人“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对使者说:“你没有见过祭祀用的牛吗?经过多年精心饲养,再披上华丽的外衣,最后拉去太庙成为祭品,这时候它就算想做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猪还有可能吗?你赶紧离开,不要玷污我的名声,我宁可在污渎之中逍遥自在,也不愿有所羁绊。”,庄子对统治者始终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求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寻求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垂钓拒聘

《史记》记载:“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老庄道家哲学思想有,庄子的思想在《庄子》中得以保留,《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共五十二篇,其中三十三篇流传至今老庄道家哲学思想有,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庄子》

《庄子》使用的是一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雄辩对话风格,惠施是梁惠王身边的一位重臣,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中有很多庄子与惠施抬杠的记录,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散步,庄子看着水中的儵鱼说:“鱼儿在水中多么快乐逍遥啊!”,惠施马上反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回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快不快乐?”,惠施又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同理可知,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感受。”,庄子回答:“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濠梁之辩

惠施之所以成为庄子最重要的辩论对手,正是因为他精通当时名家的逻辑技巧,从名家的角度不断向庄子发起挑战,这也促使庄子创造出更深刻、更巧妙的表达方式。庄子虽非名家,但他的很多观点,特别是他的表达方式都是在与惠施等名家长期相处、反复辩论的过程中形成的。

庄子的齐物论

通过名家的立场可以看出《庄子》的“齐物”是如何产生的。“齐物”的本质在于“大同异”,从“同”的角度来看,万物皆同,没有理由区别对待,而从“异”的角度来看,万物各有特性,都是不同的。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鼓盆而歌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万物都遵循“道”,但却由人来命名,马为什么是马?因为人们称呼它为马,使它成为了马,马为什么不是马?当人们不再称呼它为马时,它也就不再是马了。马,不等于“马”这个名称,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名称来命名,名称与事物是分离的,不能划等号。命名是主观的,与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随时改变,事物有自己的特性,也有自己的原则,所谓“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庄子表明了语言的不可靠,也表明由语言引起的“是非”争论是没有意义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便是“齐物论”的根本,“齐物”并不是将一切事物都看成一样的,而是要看出“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道理,人们的偏见往往不是来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而是来自对命名的执着,这就是所谓的“不齐”。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庄周梦蝶

“齐物”就是要打破成见,主观上把事物称作什么都可以,摆脱人为的差别偏见,还原“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本性,也都是平等的,花草有其本性,树木也有其本性,尊重各自的特性而不加以区分,那么花草与树木自然就是“齐”的。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的“贵柔”、“无为”思想,又将其发扬广大,开创了后世老庄哲学的先河,庄子认为“道”无为无形,但却是“有情有信”的真实存在,既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又能与社会、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是万物之本源,而要真正领悟“道”就必须做到“无人”、“无我”,忘怀于物且淡情寡欲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随物而变且应时而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还强调德之圆满不在于人的刻意而为,而是在于人的本性,“全德之人”要遵循道,随万物变化而变化,“游心乎德之和”,“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庄子观鱼

庄子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主张“无己”、“无功”、“无名”,超越人我、物我的境界,追求超脱现实羁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游”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齐物论”为基础,他认为“是非”的标准生于“人心”,“物无非是,物无非彼”,“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一切差别都是外在的,唯有坚守“万物齐一”的无差别原则,方能打破社会固有的陈旧观念与世俗标准,达到“物我两忘”、“齐万物、一生一死”的境界,真正实现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其本质还是从道家的相对主义原则衍生而来。

庄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庄子说梦

庄子还认为,要想摆脱世俗的窠臼,远离混乱无道的社会现实,必须追求一种审美主义的生活态度,他主张唯有“因顺为怀”,随遇而安,坚守“虚而待物”的“心斋”原则,方能达成“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效果,从而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突破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束缚与羁绊,以无限之审美破有限之拘束,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与老子的异同

《庄子》运用大量故事、寓言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脱离知识性的理解,不要把他所讲的东西当成知识,而要回归直觉、回归体验,如果人们只是知道而不去体验,那么知道多少都无济于事,甚至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妨碍脱离知识体验生命的积极性,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言道

《老子》虽有隐喻,但无寓言,只把结论总结出来供人们学习,这与庄子的做法完全不同,庄子反对一切可以简单概括的结论老庄道家哲学思想有,反对人们不亲身经历而直接接受教训,庄子刻意把“道”说得浩瀚无边,就是不想让人们认为“道”是只靠学习就可以轻易掌握的。

庄子采用“反语言”的形式让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语言,而《老子》则采取了一种更便于理解和背诵的语言形式,站在权威的角度陈述道理,虽然同为道家,但“庄”与“老”存在本质的不同,“老”是对于“道”的运用,以“道”来操纵人生,“庄”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操纵,所追求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和自我安慰。

#庄子#

标签: 庄子齐物论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