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孔子诞辰2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寡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纪念孔子诞辰2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寡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寡 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山东大学 【内容提要】宽容是儒家倡导的为A.J+..-g--e._道,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应有之义。儒家“尚仁”、 “责和”,特别推重宽容的实践价值;但又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异端的思想,坚持宽不容恶的道德原 则。儒家的宽容思想与排斥异端思想具有统一性。“排异”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或学派的共有思 想特征;儒家的宽容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儒家追求的是适中、适度, 反对“过与不及”。 【关键词】 宽容异端 恶适中 一直以来,在儒家是否具有宽容精神的问题上,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说儒家 具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异端的思想,孔子大讲“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以“禽兽”喻论敌等,很典型 地反映出儒家不具宽容的思想性格。一说儒家“贵和”重“宽”,讲“和而不同”,主张求同存异, 不排斥异己,具有博大的宽容精神和情怀。应当说,这两种看法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那么, 儒家是否讲宽容,儒学是否具有宽容精神,怎样理解儒家思想中“排异”与“贵和”的关系? 宽容是一个人际关系方面的范畴,是德性主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异己物(人与事、言与行 等)的容忍和尊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生活状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 追求等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对象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理解、认识以及不同的应对方法或 处理方式,有时甚至会发生剧烈地冲突和对抗。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德性主体采取了 包容、原谅、不计较等理性的处理方法和态度,这就是宽容。 “宽容”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即已出现。《庄子》里说人应禀持“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庄 天下》)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常以宽容之心容纳事物,不要苛求于他人。“削”就是“苛求…‘苛刻”的意思。宽容或有“宽恕能容人”之义,如《苟予 非十二子》:“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 之义。”《荀子 非相》:“接人用摧,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 不苟》:“君子 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绌以畏(敬)事人。”而“宽”、“容”字的单独出现、使用则 论文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更早、更多。<尚书》有:“宽而栗”(《虞书 考巢》)《老子》:“知常容,容乃公,……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容即宽容、包容。认识自然规律的人胸怀宽广,有包容之心就会坦然公正,也才能终身没有危险。《左传 昭公二十年》: “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仲尼日:‘善哉!政宽****慢,慢则纠之以猛。猛****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M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 宽猛适中。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庄子 种不同的事物。《庄子庚桑楚》:“不能容人者无亲”。容人即善于容纳他人。“宽”、“容”二字单 独使用的现象不胜枚举。说到底,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胸襟,它的目的是用以己度人的态度理 性地为人处事,以求得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宽容是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论语 阳货》)宽容是仁学 思想的应有之义。“仁”是孔子的“以一贯之”之学,也是儒学的第一原理。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 故“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 颜渊》)孔子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人的宽容之心相连结。仁爱者要诚恳地爱护别人,恭谨和谐与人无争,喜好、厌恶都敦实有序,没有害别人的想法,没有隐瞒忌讳的思想,没有嫉妒的心理,没有阴险不正当的事,没有违背法 纪的行为,……唯其如此才能算是“仁”。韩愈也说:“博爱之谓仁。

”(《原道》)而所谓爱人,也 就是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纪念孔子诞辰2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寡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也要“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儒家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即内含了尊重差异、宽以待人 的道德理念,体现了仁者所应有的理解、原谅、仁慈、同情的情怀。孔子倡导“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论语 卫灵公》)的宽容精神,认为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 自己,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和缓宽厚。宽容是对异己 对象的尊重,是对刻薄、苛求、嫉恨的否定。。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坦荡荡即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是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 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在政治上,孔子倡导宽政而反对苛政、 暴政,“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 八佾》)子张说:“君子尊贤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 子张》)子张所欣赏的是: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 不够的人。

在他看来,如果自己是贤良的人,那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如果自己不贤良,那人 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宽容都是必要的。孟子说:“仁者 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 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 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日:‘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 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孟子 离娄下》)在这里,孟子根据孔予所说的立人立 己、达人达己论,把爱人、敬人看作是被人爱、敬的前提,认为只有爱、敬他人才有可能得到他 人的爱、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主张在人际交往中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发生人际冲突、 矛盾时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人际交往原则。 苟子也主张:“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摧。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摧, 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儒家思想中的智慧, 非相》)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而非小人,即在于他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

这 也就是《易传》说的“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君子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万物。<大学》说:“所 恶于上,毋以使以;所恶于下,毋从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 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一个具有宽容精神的人,应在上下、左右、前后各种 关系中坚持尊重他人。韩愈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 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们都乐于和谐相处、与人为善。即所谓“古之君子, 在儒家理论中,宽容是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是宽容的精神实质;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律己、宽人,而一个能够律己、宽人的人则必然具有仁者的情怀。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 自己,没有他人,那他就不会有对别人的爱;如果心中只有自己,无视他人的存在、价值、要求、 欲望,那么宽容、信任、诚实、友谊、智慧一一仁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儒家“贵仁”,因而也特别强调宽容的重要意义。在儒家看来,“有容,德乃大。”(《周书 陈》)宽容能够彰显人的德性。孔子以“宽”为仁的基本规定之一,所推重的也是以此作为德性之人所应有的重要品质。《易传》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肯定的意义上说只有以宽厚之德包容 万物才能成为君子,其中所隐含的否定意义则是无宽容之德者非君子。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主张: 论文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义法》)在董仲舒看来,不攻击别人的丑恶,就是讲求仁的宽容;自己攻击自己的丑恶,是有义德的表现。这也就是说,宽容是人德性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孔子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而认定:“宽 则得众”(《论语 阳货》),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卫灵公》)朱熹解释说:“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要言之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宽容是缓和和消除矛盾并最终实现人与人融洽相处的重要途径。苟子所 谓:“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 非相》)这里说的很明白:宽容不是目的而是方 法和手段,要想“成天下之大事”必须有宽容的意识和情怀。在孔子那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既是宽容的内容,也是宽容的方法。关于宽容的方法,孔子又有“无求备于一人”(《论语 “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等论述。苟子进一步提出所谓“兼术”,谓:“贤而能容罢,知而能 非相》)贤能而能容纳无贤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博闻多识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这 就叫做兼容并蓄之法。

《礼记 表记》:“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有德性 的人不因自己能做到而责备别人;也不因别人做不到的而奚落别人。总之,责己严,待人宽,这 在儒家看来是保持良好、和谐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也是儒家“贵和”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家的这些思想具有普时性和普世性,对于现时代处理人际关系、族群关系、国际关系仍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虽然“贵和”重“宽”,讲“和而不同”,主张求同存异,具有博大的宽容精神和情怀,但 也不可否认,它并非不排斥异己,排斥异端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儒学发展的纵向维度看,排他性是儒家思想有机组成部分。孔子曾公开申明:“唯仁者能好 人,能恶人。”(《论语 里仁》)喜欢人和憎恨人是仁者的常态,只有那些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 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仁者。在是非、善恶等原则问题上,德性君子应坦坦荡荡。孔子本人就 是一个善恶分明、是非观念极强的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 公冶长》)他对那些违反传统礼制的思想和行为频频说“不”: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对于帮助季氏聚敛财富 的冉求,孔子认定他“非吾徒也”,号召弟子们“鸣鼓而攻之”(《论语 先进》),一点也不想宽容。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 述而》),“不语”即向“怪力乱神”说“不”。据《论语》记载:“孺 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阳货》)对不起,我身子骨不爽,不见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 见。”(《阳货》)季孙氏家臣阳虎很想见孔子,但孔子执意不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156‘_——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同上)认为“郑声淫,佞人殆”,主张“放郑声,远佞人。”(《论 也,匹夫不可夺志”(《子罕》),“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等千古流传的名言,充分 地表达了为坚持正义、追求真理而超越生死、超越功利的执着精神。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 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在用麻布制成的 礼帽而符合于礼的规定,与现在人们改用黑丝绸制作而比过去节约之间;在面见国君首先要在堂 下跪拜而合乎礼,与现在人们到堂上跪拜而表现出骄纵之间,孔子既不怕“违礼”,也不怕“违众”, 勇于作出自己“从众”或“从下”的理性选择,并没有做一个是非不分、毫无原则的好好先生。 《论语》中有孔子“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之论,古今学者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解 释。

有一种理解认为,孔子是说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险的。这也就是反对对 异端说“不”。有学者认为,这种理解表现了儒学主张求同存异,不搞排斥异己的宽容思想,比较 合乎孔子、儒家的精神。其实,儒家“贵和”,主张求同存异,具有很强的宽容精神,这固然不错, 但并不意味着儒家无原则地、一味地追求“和”,不主张反对异端学说。恰恰相反,正如其他思想、 学说、学派对儒学的批判和排斥一样,它对那些异端学说也具有强烈地排斥和批判精神,我们甚 至可以说,勇于向异端说“不”是儒家的思想传统。 如前所述,孔老夫子对于那些不合“仁”、“礼”精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表现了强烈地批 判态度。孟子作为孔学传人,对于异端邪说的态度同样是旗帜鲜明的。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他对 杨、墨的批判。大凡了解先秦学术史的人,一谈到孟子论杨、墨,马上就会想到孟子“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滕文公下》)的名言。孟子对杨、 墨之学确无好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 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 公下》)这里以杨朱、墨子之说为“淫辞”、“邪说”,把杨朱、墨子之学与孔子之学尖锐对立起来,认为能否批驳杨朱、墨翟的学说,排斥他们的荒诞言论,使之销声匿迹,直接关系到孔子之学能 否发扬广大;只有深入批判杨朱、墨子之学,才是圣人的信徒。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杨、墨之学 强烈的排斥态度。就儒墨之争来看,除了孟子认为墨子之论与理不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就是认为墨子对孔子的批评、对儒学的批判失当。墨子不仅把自己的思想直接与孔子之学相对立、 “非儒”,如所谓“儒者日……。应之日……”云云,而且《墨子》书中还有不少借他人之口批评、 讥讽孔子的言论。且这种批评不限于指责孔儒“繁饰邪术以营世君”,而且还涉及“孔子为人何如” 等人品、德性方面。这对于以孔子为“圣人”儒家思想中的智慧,认定“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畅言“乃所 愿则学孔子”(《孟子 公孙丑上》)的孟子来说,立誓要“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他儒家学者如苟子有“非十二子”,对诸子百家之学多有批判,对他认为是异端的学说毫不 论文亲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留情。汉代的董仲舒更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之后,儒家学者力辟佛老,韩愈曾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辟佛 主张。“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阶说:“佛老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之……吾学圣人之道,有攻我圣人 之道者,吾不可不反攻彼也。

”(《徂徕集》卷五《怪说下》)孙复指出:“儒者之辱,始于战国,杨 朱、墨翟乱之于前,申不害、韩非杂之于后。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 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千万其端,给我生民,绝灭仁义以塞天下之耳,屏弃礼乐以涂天下之 目。……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且夫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 彼则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以之为国则乱矣,以之使人贼作矣。儒者不以仁义 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则不得不鸣鼓而攻之乎!”(《孙明复小集 儒辱》)程颢解释孔子“攻乎异 端,斯害也己”一语说:“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为害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 以违之,不尔则然入於其中矣!一(《论语集注》)朱熹更提出:“释老之学尽当毁弃”(《朱子语类》 从上述可见,在儒墨之间,在孔子之术与诸子之说间,在儒与佛、老之间,儒家不仅不认为攻击异端学说有什么危险,反而认为对异端学说无动于衷、听之任之害莫大焉。儒家对那些他们 认为有悖于真理和正义的思想、学说、行为是不宽容的。 儒家讲宽容与其“是可忍孰不可忍”、“攻乎异端”的排他思想是不是相矛盾,或者说讲宽容就 不能有所不容呢?不是的。

儒家的宽容思想与排斥异端思想具有统一性。 首先,“排异”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或学术派别共有的思想特征。在中国学术史上,儒家曾 激烈地批判道、墨、法、名、佛等诸家之说,而道、墨、法、名、佛诸家也曾高调批判儒家之学。 庄子有云:“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 齐物论》)儒墨之间是如此,其他思 想或学派之间的辩、争又何尝不是用肯定的方法肯定对方认为是错误的东西,用否定的方法否定 对方所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呢?当然,这不是说没有客观真理,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事 实上,真理正是在这种相互排斥(批判)中被发现和揭示的。从较为普遍的意义上看,任何一种 思想、学说或学术派别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以求异、排异为前提和动原,不异于他者的思想、学 说、学派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没有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而异于他者的思想、学说、学派就必然与 其所异者发生思想的矛盾和冲突,也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成了思想发展的强大动力。儒学是如此, 其他学派也是如此。所以,“攻乎异端”的排他思想并不是儒家的专利。诚然,不同思想、学说、 学派之间在矛盾和冲突中又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彼此融合,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墨之间、儒道之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寡 问、儒法之间、儒佛之间等莫不如此。

这说明不同思想、学说、学派之间的“排斥异端”行为具 有相对性和有条件性,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其次,任何宽容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限宽容是不存在的。老子以“圣人无常心,以百 姓心为心。”因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第五十九章)善良的人我善 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表面上看纪念孔子诞辰2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寡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这似乎是绝对宽容主义的观点,老子是一个无限宽容主 义者。其实,他也是一个有限宽容论者。所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是圣人对老百 姓而言;且对老百姓中的“不善者”。吾亦善之”,也只是为了使之向善,所表达的是具有宽容 情怀的圣人的美好愿望。老子的是非观念很强,对混乱无序、充满着种种罪恶的现实表现出了强 烈的不满,对当时社会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他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一点也 不宽容。那种认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是探讨如何保全个体的生存,为了保全个体的生存,可以让邪 恶肆意横行,一一这恐怕不合道家哲学的真精神。儒家的宽容也有它的限度。儒家提倡宽容但反 对放纵,主张“宽而不纵”(‘大戴礼记 曾子立事》),宽容不是纵容或屈从。苟子说:“杀 正论》)杀人的不被处死,伤人的不受惩罚,这实际是在纵容暴行、鼓励犯罪,与宽容的本意相违背。

陆九渊说:“古人未 恶不仁,乃人心之用也。遏恶扬善,举直错枉,乃宽德之行也。君子固欲人之善,而天下不能无不善者以害吾之善;固欲人之仁,而天下不能无不仁者以害吾之仁.有不善、不仁为吾之害,而 不有以禁之、治之、去之,则善者不可以伸,仁者不可以遂。是其去不仁乃所以为仁,去不善乃 所以为善。”(《陆九渊》卷五)宽容是君子的美德,禁绝坏事,提倡好事,起用正直者而罢黜 奸邪者,是宽容之德的体现。也就是说,宽容本身就内涵着“遏”与“扬”、“举”与“错”两 个方面,而不是只有“扬”、“举”。宽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退让。陆九渊批评说:“近时之言 宽仁者则异于是,盖不究宽仁之实,而徒欲为容奸度慝之地,殆所谓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 罪为不苛者也。”(同上)在他看来“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者”是违反宽容原则 的。孔子不赞成“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强调:“血气之怒不可有,义 理之怒不可无。”(《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要求人们在懂得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应懂得嫉恶如仇, 捍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第三,儒家讲中庸,讲适中、适度,反对“过与不及”,这一方法论原则同样适用于宽容问 题。

在儒学中,“中”的基本含义就是“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只是个恰好道理”(《朱 子语类》卷三十三),“事事有个恰好处”(同上书,卷六十二)。“恰到好处”、适中、合宜 即儒家所谓的“中”;遵循这样的处世原则也就是“用中”或“中庸”。中庸不完全是一种客观 事实的绝对的中度,而主要是一种价值选择的“适宜”、“应该”、“恰如其分”。“子贡问友。子日: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 颜渊》)“不可则止一也就是适度,不能将自 -_。159‘-—。论文禀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苟子认为,君子“宽而不侵,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 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荀子 不苟》)这里所说的宽宏而不怠慢,坚持 原则而不伤害别人,雄辩而不争吵,明察而不偏激,正直而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凶暴待人,柔 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能宽厚容人,都涉及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孔子有云: “君子之于天 不可也。一搿无适”、“无莫”也就是“无可无不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礼记》说“礼乎礼,所以制中 也。”(《礼记 仲尼燕居》)礼即理,“礼也者,理也。”(同上)“礼者,天地之序也。”(《礼 儒效》)“立”还是“废”、“为”还是“舍”,这是由它是否合理来决定的,合理的就肯定,不合理的就否定,这就是“适中”、“适度”、“执中’’、 “中行”,也就 是“中庸”。该宽容的时候宽容,该宽容的时候不宽容,就违反了中庸原则;而不该宽容的时候 宽容,这也有悖于中道,同样是错误的。儒家反对无原则的宽容,强调宽不容恶,孔子“是可忍 孰不可忍”所表达的正是在他看来那些有悖于礼的行为已远远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在这样的 问题上是不能讲宽容的。而“宽猛相济”正体现了儒家在在宽容问题上的中庸原则。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