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

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

文/文汇讲堂 童毅影

时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60周年院庆,中山大学教授甘阳受邀做两场讲座。研究外国哲学的甘阳,不仅强调阅读西方,他更注重要理解中国。然而,在公开场合,他甚少开讲中国哲学。6月7日的这第二场讲座以“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为题,甘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阐述这一主题,火爆复旦,200人的大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

作为思想家、学者甘阳一直提倡思想家的思维运行方式就是要不断地返回原点。他说“西方古典在现代以后,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不断被激活的状态,几乎西方的每一次思想转变,都会看到思想家的主要的方向是在重新介绍他们的古典。”而中国文化的原点在儒家,儒家的原点则在孔子。甘阳认为学与孝正是孔子儒学的核心内容,学与孝之间所形成的内在张力则是儒学政治哲学内涵的根本呈现。

回到轴心时代

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哲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对中国传统进行全盘否定。一种对则是通过现代人的眼睛对传统做出符合现代的解读。这两种方式在甘阳看来,都不是合理地方式。他认为理解古代,要摆脱现代思维。用现代思维套用古代,是对古人的不尊重。因此我们要调整自我立场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重新去看。

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而理解古代中国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理解孔子儒学在甘阳看来更为重要。其原因在于甘阳相信“轴心文明时代”的存在。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曾将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的人类在文化上的巨大突破现象称为轴心时代。这一时代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最高点,而后则开始逐步下降。相信轴心年代存在的甘阳,并不赞成宋明理学是儒学的发展一说。相反,他认为宋明理学是对孔子儒学的窄化。宋明儒学与孔子儒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悬置宋明理学,才能直接回到孔子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回到原点。只有如此才能保有儒学的激活状态,它的鲜活性。

孔子所开创的在世结构儒学

孔子面向的始终是一个历史文化世界孔子与儒家哲学在线阅读孔子与儒家哲学在线阅读,并不是一个先验道德世界。处于乱世的孔子,他的中心关切是建立和形成稳定的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甘阳分析具有统摄地位的《论语》开篇,认为孔子事实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共同体——学人共同体和孝悌共同体,并对两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学人共同体是由“士”组成的联合体。与五伦相对应,指的是朋友关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表达在甘阳看来并不适用于学人共同体。因为孔子与儒家哲学在线阅读,只有孝悌共同体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因此,《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应当理解为的学人共同体之间士的应对往来过程。对于士也就是学人共同体,孔子强调了“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也是面向整个历史文化世界的,如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德性只是应当学习内容中的一类,其他还包括言语、政事、文学三项。大概就是《礼记》中所言的“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甘阳解释,也就相当于儒学传统中所指的“大学”。学习的目标则是为了要理解规范制定原则、洞悉规则制定原因。

儒家代表著作四书五经

孝悌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学人共同体而言的。如果说学人共同体是士的联合体,那么孝悌共同体则是普通人的联合体。甘阳强调,普通人是建设和谐、法治社会更为重要的基础。孔子以“孝悌”这个道德指标来对普通人进行约束。《论语·学而》中就以提及“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因此,对于孝悌共同体,孔子更多强调的是规范。事父、事君、事兄,教人依照具体规范行事。行孝悌是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维系。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行孝悌即践行仁义。

宋明理学是深化先验智慧,窄化儒学的过程

尼采在《善恶彼岸》中曾说,“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会以凝视”。应对佛教进入中国对出世关注的挑战,宋明理学突出了孔子在世结构哲学中的先验部分,日常道德世界由此开始走向主体先验世界。甘阳认为,这一现象是宋明理学对孔子儒学的窄化。假定人的最高道德理想是关照天下人天下事,这种思维正是宋明理学在模糊了学人共同体和孝悌共同体分野之后的结论。而这却并不是孔子或者说《论语》中所展现出的世界观。

甘阳认为宋明儒学窄化孔子儒学,对众人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宋明儒学致力于追求一个超时间、超历史、超政治、超文化的先验道德世界,在这个先验道德世界中,现实政治世界几乎消失了,而《论语》所展示的现实政治世界,孔子的学人共同体和孝悌共同体的分野,在由宋明理学将孝悌共同体提升至圣人共同体之后,在先验道德世界中都可以得到统一和同一。被窄化了的儒学,其所要大众学习的内涵由原本的四项只剩下德行。从宋明儒学的先验道德世界看,具体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没有任何意义。宋明理学由此展开了和孔子儒学不一样的世界观。

宋明理学对孔子儒学的窄化,是一味走向先验道德世界的过程。甘阳认为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宋明儒学对众人提出了过高的道德要求,遍地圣人的状况可能彻底颠覆普通人的日常道德生活和日常规范实践。完全摆脱具体世界的束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显现。

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

法治与孔子儒学

甘阳在讲座的最后,以荀子之言做了总结, “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然而,光有人之大行是不行的。人之小行才更应当成为世界运行的基础。正是由于的孔子对于现世的关切,对于秩序的重视,因而对普通人提出了孝悌的道德要求。一方面,在孔子看来,孝悌是比学更为重要的内涵。正如在《论语·学而》中写到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在孝悌之后,学有余力之时,才行的进阶行为。另一方面,孝悌也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行为,同样是在《学而》篇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讲座现场火爆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200人的大教室水泄不通

正是通过孝悌共同体的建立,孔子完成了对伦理秩序、政治秩序的安定。换言之,当绝大多数人能够遵循礼,在合理范围能控制犯上、作乱,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而这正是中国现代法治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法治社会认为恶法亦法,强调 法律至上。因此,要求大众拥有守法的心态。如若每个人都自认为自身高于伦理制度,高于法律则不可能实现法治。因此也就回到了孔子对秩序安定的在世哲学,以及孝悌共同体中对人的行为规范约束重要性的体现。正是基于此,在前一日与另两位哲学家的三人哲学谈中,甘阳提到礼的仪式重要性。他主张,我们国家应当恢复冬至天坛祭天,夏至地坛祭地,文庙祭孔子的传统,以凝聚民族力。

学与孝——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

作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以及博雅学院院长,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推广通识教育,如今已成大观。作为学界领袖甘阳2009年在中国文化论坛上的话语言犹在耳,“不要把我们以往形成的东西认为已经懂了,我们其实很多东西都还不懂。”回到原点,才更能继往开来。

复旦哲学学院60周年院庆相关学术讲座报道:

照片拍摄:童毅影;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司俊飞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