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

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传习录》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人的一生不在长,而在于活得是否高级,这要看生来气力如何,更要看有没有能识珠玉的眼光。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王阳明看来,“能识珠玉的眼光”来自于“为己之心”;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一个人的生命质地也渐臻佳境。

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

此处的“为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深知良知本心的弥足珍贵,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故而不忍轻易自我毁弃,哪怕身处最荒芜的境地,也要为自己负责到底。

正是出于这“为己之心”,人得以跳脱出自身弱点的限制和摆布,免于受私欲之引朝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一路向下,于不疾而速中修炼出生命的格局。

一个人有了“为己之心”,当春风得意,也辨得清优劣高下,不至“乱花渐欲迷人眼”;当坎坷低迷,也能懂得坚守等待,终能“拨得云开见月明”。

被奉为一代圣贤的王阳明一生不乏大起大落,曾屡次科举失意的他如是总结自己与他人不同:“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大多数人只看得到外在境遇的局限而始终受制于外因,难以跳出眼前的成败得失,目标缺失导致的短视致使他们饱受悔恨懊恼之苦。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心中存放着更瑰丽壮阔的景致,因而能反求诸己,逢顺境不喜,遇逆境不悲,心平气和地将生命中的一切际遇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

王阳明曾打过一个冶金的比方:“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冶炼金属时,烈焰煅烧、钳锤打击的过程看似严酷不堪;然而当精炼后的金属最终被制成精美的器具,方知每一分火力和煅炼都不曾白费。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曾用三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经的三重境界,正能对应王阳明从“为己”、“克己”到“成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此乃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的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眼前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人需有“为己之心”,乃对于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方能不惧风寒路远,于孤独中求索前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此乃投影至人生,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理想信念,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守望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遇到各种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行,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确是学知利行功夫,也是到达理想彼岸的必经航程。因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对所受之苦心甘情愿、食寝俱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达到质变,逐渐成熟起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学问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贡献,这时功到事成。经过“克己”工夫,得以剥落斑驳,自性光明自然显露,“成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佛教禅宗三重境界:

佛教禅宗参禅三重境界,常被引申用来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语(三见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实物,也不去深想,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我们终究是看不透其中奥秘的,最终会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

在虚伪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王阳明的“为己之心”,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宋代禅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