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说,其实是他自己的理解儒家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格物"说。王阳明也需要自己的"格物"说,这将决定他选择走哪条路,结果王阳明选择挑战朱熹

王阳明和朱熹对"格物"说的不同解释,体现了二人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其实源自他们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

01修己是治人之根本

"格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大学》,是"八条目"的一条。关于儒学之道,《大学》例举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朱熹将其读作新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总而言之,"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己重在修身,它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治人重在经世,它主要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共同构成了儒学的根基。

在儒学中,修己和治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明明德和亲民是一体的,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体的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如果儒学忽视治人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而只重视修己,那它就会变得和佛教、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儒学忽视修己,而只重视治人,那它又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只有儒学。

儒学主张修己是治人之根本,这体现了儒学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自由性和主体性。

02《大学》是启蒙教材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两篇。到宋代时,《大学》和《中庸》格物受重视,被单独列出,和《孟子》《论语》并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儒生在学习"五经"之前儒家的智慧,必须先学习"四书"。宋儒的代表人物朱熹曾亲自给《大学》《孟子》《论语》和《中庸》作注,并把给《大学》作的注释命名为《大学章句》,足以看出他对《大学》的重视。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儒生必须先学《大学》,以明白儒学的学习方法和做学问的方向;然后再学《孟子》,以激起章句的道义精神;接下来再学习《论语》,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最后要学习《中庸》,以了解儒学思想的终极境界。

王阳明不但精通"四书""五经",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之类,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才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03儒学的根本在"格物"

在《大学》中有这一句:"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儒学的根本,到宋代后,儒家更加重视"格物"。"格物"一度成为儒学区别于其他学说的重要标志。对"格物"的认识促进了儒生思想的形成儒家的智慧,儒生的不同思想又促成了对"格物"的不同认识,所以说宋明儒学的思想史,其实就是对"格物"的认识史。

朱熹这样解释格物:格物之"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是建立在他对"格物"的认识之上的。他首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格物穷理说"产生了质疑,然后通过深入思考,进而发现了其不足,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格物说。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在王阳明看来,"格物"是身心修养的范畴,应当从身心问题的角度去观照"物"或"理",即"从心上说",而这时便会发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顺着这个思路,他对身、心、意、知、物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结论是,"物即事",是为"意"所涉及的对象,反映的是来自内心活动的影响。

所以,身心修养需要从"格物"入手,以良知为参照来验证体现在"物"或"事"上的人心意念。这样一来,"正心"就不只是"格物"的目的,也是"格物"的方法。

04"理"和"气"的世界观

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质上来说,理先于气而存在。

各种事物都由气构成,格物就是要穷尽各个事物之理。事物不同,它们各自的"理"也不同,这是"分殊"。但这不同的理,又都源于一个理,这是"一本之理"。这和佛教中"一即多"的理论有些相似。只要先穷尽"分殊"之理,经过积累之后,才能最终悟出大的"一本之理"。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宋儒是通过"理"与"气"的关系来探讨儒学的根本原理。其实最早使用"理"和"气"来描绘世界观的是北宋的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后来接受并发展了"理气"论。

二程的"理气"论存在两个方向,程颢坚持"理气一元"论,陆九渊继承了这一观点;程颐坚持"理气二元"论,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观点。

此外,朱熹还认为想要穷尽天下万物之理,必须依照《大学》中的各位之法,通过格天下万物,明白各自之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在忽然之间讲万理归一,最终悟出世间大的"一本之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朱熹才会一直强调要广闻博识。

娄谅教给王阳明的"格物"

而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的学说,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既是回到了孔子儒学的正统,又成为新儒家的源头。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