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净土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净土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净土“三经一论”的第三本——“三经”中的第三本,涉及到的是具体的宗教实践,就是说——你具体应该怎么去干,这本经叫《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是刘宋时期的一个西域僧人翻译的,他名字还很怪,叫:畺良耶舍。刘宋是“南朝宋”,不是那个“南宋”、“北宋”。是公元420年到479年刘裕建的,是中国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因为它皇族姓“刘”,所以我们一般称它就叫:刘宋。

《观无量寿经》,就是刘宋时期,由畺良耶舍翻译过来的。它的核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十六观”和“净业三福”,所谓净业三福呢,它是一个纯宗教学概念了:第一福,人天善法;第二福,戒律;第三福,大乘菩提心。这个,太神学了,这里就不讲了。

“十六观”,这个是重点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净土,就是如何观想十六观,是净土宗的宗教实践,也是净土观想的直接方法,或者说,直接应用具体展开。什么叫十六观呢?观想十六个东西,分为三大块。整个“十六观”看着复杂,其实,它像净土一样,也可以分成三大块。

第一块——十六观的第一块,主要是指观想自然环境、外在环境,是七个: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想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看太阳、看水、看地、看树、看宝池、看宝楼、看华座。这就是七个自然观想,十六观的第一大块。

十六观的第二大块,六个,主要是指观想佛身的,这实际是观想念佛的一个核心啊,叫:像观想、真身观、观音观、大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不同的观想佛像的方式,观想的部分也不同,这个非常具体,实际上在《观无量寿经》里,有非常具体的观法,以及“观”应该出现什么情况,它都写明白了。

第三块,主要是观想净土的品级。净土是有等级的哦,净土不是只有一块哦——净土也是分等级的哦: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这样,自然观想是七块,佛身观想是六块,等级观想是三块,六加七加三——十六观。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核心——十六观。那,还有一个“净业三福”——人天善法、戒律、大乘菩提心。这就构成了整个《观无量寿经》,这三大块,就构成了净土观想的具体宗教实践,而每种观想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这就是净土“三经”。

那,净土核心的经典除了“三经”,还有“一论”,对吧。那“一论”叫什么呢?叫《无量寿经论》——就是“大经”的论述。上节课说过——小经《阿弥陀经》、大经《无量寿经》、实践《观无量寿经》。那本“大经”,它有一本“论疏”,而且,有、且唯有一本“论疏”。此论——《观无量寿经论》,这本“论”是世亲菩萨写的,我们在前面“印度佛教史”里讲过——由小向大,世亲菩萨亲自写的这个《无量寿经论》。

这个“论”,他主要是把《无量寿经》里,净土的二十九种庄严相具体化了,即,你观想中的净土应该是什么样儿呢?各种庄严。各种庄严归纳起来二十九种,叫“二十九种庄严相”。而且,还在这里阐述了念佛的方式,我们一般就是口念佛号,其实念佛,它是很复杂的。世亲这里,已经给出了五个基本的念佛框架,叫:五念门——五种念法。后面净土宗的课里会介绍这“五念门”。

《无量寿经论》,它有很多名字啊——就是,翻译过来,但都是世亲写的,只是翻译的名字不一样,比如说,《往生净土论》——就,我们在看别的资料里,看到这些名字,都是指这本论——就《无量寿经论》;比如:《往生论》。有人就喜欢用《往生论》、有人喜欢用《净土论》、有人喜欢《往生净土论》,实际上都指它。

关于“三经”的注疏——就是,这个净土宗的核心四本书,关于“三经”的解释著作,像《中论颂》似的那种(著作)很多,但是,这个《无量寿经论》——世亲的这本,它只有一个注疏,就是刚才说的“有,也唯有”这个注疏是由净土宗真正的——净土宗真正的祖师爷,就是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东魏净土大师——昙鸾所写,由他写的这个《无量寿经论》的注。你怎么解这本《无量寿经》,就看这本《无量寿经论注》(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就行了。

此注一出,即是经典,自此以后再也没人写了,因为,一下就给你拿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标准版,所以此后,《无量寿经论》和《无量寿经论》的注——昙鸾的和世亲的书,一次发行就是两本……一次发行就是两本,一直并行,就是,一看就是两本。因为,这个《无量寿经论》的注,相当于就是这本“论”的一个唯一正解了。

那,净土宗的核心经典除了“三经一论”,还有没有其它呢?还有,还有几本。最重要的是还有两本,除了“三经一论”之外,一本是现代——被现在净土宗奉为经典的,叫《普贤行愿品》,它的全名是《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是《华严经》的单独一部分——单独流通的一章;净土宗的另一本经典——《楞严经》。因为这本经书,在学术上争议很多,本身这本经书——《楞严经》呢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净土,是一个净密合流的产物,有点像《药师经》。它是净密合流的产物,所以,在这里就先不介绍了,只是说一下,除了“三经一论”外,现在净土宗还是有经典的,除了读它们,还要读的就是这个《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净土宗,或者说,净土教的历史——就是,站在佛教历史的研究里,它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呢?它不像其他教派,相对简单一些,它特别难,难点在哪儿呢?是因为净土教,它本身是属于佛教四框架里的神学部分。它不像禅宗,禅宗可以放在历史和哲学——拆解成历史和哲学两部分去研究禅宗,对吧。包括,藏传都可以拆出单独的一部分来,放到佛教哲学里去,放到佛教历史里去,虽然,它也有神学。但,净土教不是,它基本上都是在佛教神学框架里。

因为,历史的研究讲证据;哲学的研究讲逻辑。你说,神学研究该讲什么?对吧,神学史?这个“神学史”,你说你拿什么理论做支撑吧?所以说,它的研究困难就在这里。因为,净土宗它的经典,甭管是“三经一论”也好啊,这二百多部跟净土相关的书也好啊——它所记录的自身历史,大部分都是神学性质和文学性质。

前课里说过,佛教神学是由佛教文学孕育出来的——是由本生故事孕育出来的,所以,它大量的是民间传说、神话、寓言,用这个做基础来研究历史,对吧,那么,站在佛教历史的框架下来说,我们只能说:它很难被说成是信史——是确信的,这是问题和难点。

这里用“大佛学史观”的角度来看一下阿弥陀佛是怎么出现在历史里的,并且,它出现在历史里的过程——就是说,虽然这是一个神学概念,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历史概念里,推导出来它的产生以及演进过程。强调啊,这是历史过程,不是神学过程。

我们根据证据的结论可以得出——就是,根据证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阿弥陀佛”的形象,是佛教从印度本土传播出去,经过中东,受到其它宗教的影响,被逐步塑造传到中国来的——祂是被逐步塑造,逐步形成的最终形象。这里头有几个非常大的隐含证据啊——就,隐含证据啊:第一个,就是对太阳的崇拜——就是,上节课说的“光明崇拜”。因为,“阿弥陀”的意义是“无量光”的意思嘛,这是典型的光明崇拜。虽然,印度婆罗门教,它本身就有太阳崇拜——印度婆罗门教是有原始太阳崇拜的啊,在它六派里都有这个思想,但是,印度的太阳神崇拜,它更多的影响在佛教里——对佛教的影响,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影响,就是,释迦的法身佛——大日如来,是走的这一趟线儿的影响。而“阿弥陀佛”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祂带有的光明信仰——太阳崇拜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更明显地不是印度本土婆罗门教的这种原始太阳崇拜,而是在它传播路径中,经过波斯地区带有的“光明教派”的影子——就是,这种“光明”与“黑暗”……左右二使,这种“光明教”的影子。这是第一个证据——就是“阿弥陀佛”在被塑造的过程中,祂是在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被影响出来的。

第二个证据,就是关于“他力救济”的概念的出现。什么叫他力救济呢?“他力”——他人的力。我们了解佛教——就是佛教前面的课也都讲过,“佛教哲学”课也讲过,它的传统概念是什么呢?自力解脱——自己救自己!如果你不靠自己,靠神的救赎,他力救济,对吧——就是,哎...有神来救我了,不用我自救了——非自力而他力。这一看是什么呢?这一看它就不是原始佛教的路子。

原始佛教教法讲什么?讲自觉、自证,换句话说这就是“自救”,整个是自解脱——自我解脱、自救的过程。而“阿弥陀佛”呢,他是属于——这个“经”里说:佛力接引。就是,佛直接来接你过去了。很显然,这叫“外力解脱”,对吧,这个就不是原始佛教的概念,因此,“他力解脱”的概念在佛教里出现,这也是受到其它教派的一个影响。

第三,就是关于佛教祈祷形式的出现。可以说,前面课里讲过,佛教是无神论宗教,它的早期——它的早期是无神论宗教。无神论宗教,不光是无神论宗教,佛教早期,它既无造像艺术也无崇拜形式——就是不造像。比如,现在,你拿泥捏一个佛像,这是非法的啊——拿泥捏佛像,这非法的这是;你拿一木头刻佛像,非法的这是,对吧。佛教是没有造像的——这里说的是早期啊,即,公元前。你想,祂连造像都没有,祂又不谈崇拜,“佛教哲学”课讲过嘛,没有崇拜这个形式。

如果造像没有,崇拜没有——说什么?那就......它就没有祈祷形式,你向谁祈祷啊?对吧——无神你向谁祈祷?但是,“阿弥陀佛”,或者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个咒语啊——念“阿弥陀佛”,它形式上,其实和其他宗教念“阿门”、念“真主至大”没有什么区别。很明显,这种“口念佛号”的形式是受到了中东某种原始宗教的影响,而留下的一种特殊祈祷形式。我们不能确定是哪一种宗教,但一定受到了其它教派的影响。不同的宗教祈祷形式,共同影响了佛教,那,佛教本身的内化能力是相当强的,它最终就发展成了佛教自身的一整套仪轨。

所谓说一整套仪轨,或者说,一整套祈祷形式,这套祈祷形式在佛教里叫:忏式。忏悔的“忏”,叫“忏式”——就是,忏悔的仪式。简单地说,所谓忏式,就是忏悔的仪式。这一看,它一定不是从佛教自身来的——就是说,虽然佛教今天已经有完整的忏式了,但是它最初的萌芽并不是佛教自身来的。它最初的萌芽,最先,得来于印度本土,因为,它从婆罗门教吸收营养。婆罗门教一大伙祭司,每天干的就是祭祀的事儿,所以它本身是有完整的仪轨的,然后,在传播过程中又受到中东的一些宗教,比如,可能有的——犹太教啊、光明教啊,呐,这些宗教就影响了佛教,就是,形成影响佛教仪轨的几大支流,最终,就汇成了佛教自身的一整套仪轨。就是,包括口念佛号、念“阿弥陀佛”。这样,佛教就出现了,从“无神论”变成“有神论”,从“有神论”出现了祈祷形式。

第四个点——就是“阿弥陀佛”在历史演进出现的第四个点,是什么呢?是净土与天堂的关联性问题。原始佛教讲的是无生啊,净土讲的是往生啊。“往生”,往生的那个地儿叫“净土”。那么,佛教的净土和基督教死后的天堂,它们在归去的性质上是显而易见有联系的——死后去净土和死后去天堂,说一下它们的区别,对吧?大家可能觉得我这个论点匪夷所思,其实这并不匪夷所思,这就是当前国际佛学界研究的一个前沿性的方向问题——就是净土与基督教天堂之间的联系。这个,没有什么匪夷所思的,就是跟大家提一下。

呐,这四大点的证据,我们可以看出来,“阿弥陀佛”是如何逐渐、逐渐,这个形象和这个信仰丰满起来的。其中,还有一些小的证据,比如说,大家经常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把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列一下,自己看一下,一下你——其实有很多东西,你一看就明白了:头发什么样儿、皮肤什么样儿、手什么样儿、脸型什么样儿……那很显然,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祂就不像亚洲人,就是传播过程里,其它人种的某些形象描述了——有一些亚洲人的形象,有一些,那根本就不是亚洲人种应该有的形象。

刚才提到了四大证据,这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些隐含的小证据,这些总的加起来一看——如果,我们对佛教很了解,说明这一些概念和佛教的原始教义根本就不是一脉相承的,完全两回事儿。这可能跟净土思潮,它起源于南印度有关,它是南印度发端的——五天竺的南部。“相忘集”的“简明印度史”里讲过啊,南印度是个什么地儿?雅利安人侵入之后,这帮土人就越来越去南边,那边,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雅利安人,对吧,大部分是印度原来本土的两个本土民族——达罗毗荼人为主的,然后,有自己的本地崇拜,有自己的本地原始信仰。而且,这种本地化的宗教影响很深,这就有点像佛教传到藏地,跟藏地的本教相结合一样,它就有很多独特的形式。所以,净土教思潮产生于南印度,所以,它就有很多概念和原始佛教——产生于中印度的原始佛教,不是一脉相承的。

呐,这个,刚才前面这一大段讲的,这个是历史的佛教啊,不是神学的佛教,所以,听着不太顺耳的可以跨过去——就是,历史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们也可以拿神学做蓝本,但是,历史蓝本就是这样的了。这就是历史上“阿弥陀佛”的流传。

“阿弥陀佛”,祂的形象,实际就是在这种传播的过程中,演进到不同的地区,吸收了不同地区的宗教文明,被逐渐丰满起来的。因此,祂吸收了别人的东西如此之多——因此,祂的本生故事、祂的来源也就跟文殊菩萨一样,有很多很多的传说……几十种吧——大的就有三、四种。

根据佛教自己的说法,“阿弥陀佛”,祂不是累世菩萨成佛的,祂是从凡夫俗子开始修行成佛的。那,祂原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如何成佛的?说法不一。下一课再说。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