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选自《中观见与道德经》

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观四谛品》中,对于独立实有论者的立场,提出一个范围更广的驳斥,以显示,在一个由固有本质的方式而存在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中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是何等的不可能理解经验本身。他说: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意为:驳斥缘起性空者,那他也破坏了一切世俗的约定。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佛家的空性智慧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意为:因为假如空性本身被舍弃,那就没有功能会持续;那么,将会形成“没有开始的行为”,以及将会形成“没有行为的作者”。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佛家的空性智慧,常住而不坏。

意为:假如有自我性质存在,那么,整个世界将不生也不灭,而且永恒地持续着,没有变化的状态。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佛家的空性智慧,亦无苦尽事。

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意为:假如(自性存在,)空的事物不存在,那么,证所未证、终结痛苦,以及灭除业、灭除烦恼,这些都将不存在。

假如我们固执坚持“自性存在”的这种信仰,那么没有任何世俗的事物、世俗的知识可以被前后有序地维持。

例如:假如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经验中使用的那些概念,会发现许多经验是以“已发生事物的记忆”作为基础。同样的,我们惯用的术语和那些术语的观念,有许多是建构在对未来的某种期待的基础上。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由此产生了自己的“世俗真实”,并随之产生了下定义的术语、概念和语言。但是,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回忆过去和希冀未来的制约,不停地遭受时间与人事无常变更的本质中的无义痛苦。

龙树菩萨认为,假如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是依赖记忆和期待而建构起来的,那么我们的实相就不会是独立、自性存在的实体所组成。因为组成我们世界的成分几乎都是“虚假心念”,并无实体。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所有功能和行为的概念,将不可能有真正前后有序一致的关联。

同样的,在一个“自我存在”(心念构造)的世界中,众生将不会随时间而变化,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心理世界的成就,一切运转都将失去意义,一切世俗失去了意义,一切佛陀教诲的正法也都将失去意义。

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因此,总结如下:

唯有看见空性的真正意义就是“缘起”的那些人,才会了解痛苦的真正本质,才能前后有序地遵循“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法。这是何等绝妙的中观见的定义!唯有空性见,能使一切正法合理地存在下去。龙树菩萨写道: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意为:无论谁见到缘起,那他就看见苦(谛)、它的源头(集谛)、灭(谛)和(通往灭之)道(谛)。

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最终,唯有空性见,能使佛法成其为佛法,世俗成其为世俗。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善法恶法,不论是心是境,如果没有空性见,一切都将失去意义。空性见使一切产生意义,而真正使空性见具备意义的,便是“缘起”。

中观的空性见使一切合情合理中观见与道德经: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因为见到它,我们就见到了“缘起”。

支 持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