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

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

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

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

01.

在大乘菩萨的六大类行持(六度)之中,有一类功德成为忍辱,也翻译作安忍。佛家所言的忍度之中,分为众生等忍和法等忍。

为何要在忍度之前,还要加上一个“等”字。这源于菩萨饶益众生,需对一切有情生起等心、等念、等爱、等利的智慧观。这种智慧观,来源于缘起性空的空观,由于菩萨观诸法空相而不起妄执,是故诸佛菩萨虽名曰度众生,而于空性意义上,实则并无一众生可度。是故,大悲心于空性见本是圆融一体的,大悲行持以空性智慧的加持,空性智慧通过大悲心持来达到万善同归的妙用。

02.

曾有学者提问说,佛家常说众生等忍,但一切众生本就是各自具有独自的特征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比如在人群之中,有善良之人也有不善之人,有成年的大人也有未成年的孩童;在动物的范畴之内,人与其他的畜类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既然如此,众生等忍为何还能够成立呢?

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

答曰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众生等忍并不是要破坏我们日常的语言逻辑和语言习惯。《中观论》中说的很清楚,世间的种种存在,比如人、动物、器具、山川河流等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他们的生灭是早于语言的。人们为了方便交流,进而为种种的存在者、存在物安设了名言。所谓名言,就相当于名称、概念。因此当我们说起山川河流的时候,其语言指向是明确的,既然说到山川河流,就不会再去指向别的东西,就好比说我们不会把动物叫做山川河流一样。佛家的缘起空观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不是要破坏世俗的语言习惯,而是要在随顺和借助语言习惯的同时,讲说出语言所不足以表征的根本义理。

03.

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

就如同刚才提问的那样,人有成人和孩童之分;人与其他的畜类动物,也有显著的区别。但佛家所要的平等性,是基于缘起性空的根本智境而说的。佛家的我空观、法空观,旨在抉择诸法因缘所生,无自性空的义理。

不论是有情众生,还是是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本质上都是因缘和合,且处在无常迁变中的存在者。正所谓无常故空,空并不是否定其存在,而是缘起而无自性的实相。饶益有情的菩萨,如能直悟到空无挂碍的智境而不退转,于诸有情生大慈悲心而不嗔不恼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是为众生等忍的功德。

——文献参考:《大智度论》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