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

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

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今天我们来介绍,诠释学中三个层次的理解:理解文字,理解意义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理解精神。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诠释学哲学,前面我们介绍了,作为现代诠释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思想,不仅受到了康德和浪漫主义的影响,还受到了另外两位现代诠释学先驱的影响,他们就是:阿斯特和沃尔夫。

沃尔夫和阿斯特是德国著名的语文学家和哲学家,沃尔夫对诠释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区分了说明和理解的不同。沃尔夫将诠释学定义为规则的科学,根据这些规则而认识符号的意义,解读出作者内在的观念和知觉,这是理解,然后将理解到的东西,以口述或者文本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说明。说明是面向他人,而理解是自己的理解,说明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沃尔夫将诠释作为一个实践活动,在他看来,诠释学只是认识符号意义的法则的科学,诠释学就是这些规则的总汇。诠释学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诠释就像对话一样,读者通过理解活动,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这和我们今天阅读经典的是类似,我们阅读经典就好像跨越时空跟作者在对话。

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

相较于沃尔夫的诠释学,更注重通过文本来理解作者的原意,阿斯特的诠释学,更注重文本内在精神的把握对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阿斯特把理解分成三种:文字、意义和精神。相较于沃尔夫关注文字和意义的理解,阿特斯更关注的是精神的理解,理解是一项精神活动,目的是为了达到对精神的理解,但精神的理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对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一个说明的过程。这是阿斯特对诠释学的进一步丰富,文字的理解是这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意义的理解是针对文字在相关段落关系中的意义的解释,而精神的理解是文字所启示的精神,与整体观念的最高联系的解释。

总之,文字、意义和精神,构成了诠释文本的三个层次,而精神的理解更在于把握整体思想和观念,从文字、到意义再到精神,这是一个从内而外,从低到高的理解过程,这里的精神包括:时代的普遍精神,以及作者独特的个体性精神。什么是时代的普遍精神?我来举个例子,今天我们很多人所理解的儒家思想,和先秦时期经典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它所体现的,当时的时代普遍精神,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生存。

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是一种生存之规定,是对当时个人安身立命,社会秩序紊乱的一种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它所回应的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诉求:生存。而今天我们很多人所理解的伦理道德,是对个性自由的束缚,今天我们感受不到生存的威胁。我们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生存,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精神。所以对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很多人听到“伦理道德”,会有一种天然和本能的抵触,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时代普遍精神更看中个性的自由和发展,而弱化了道德作为生存之规定的分量。只有到了道德沦丧,社会失序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面临崩溃的时候,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分量。

所以,如果你没有理解不同的时代精神,你就很难真正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的重点不是对文字语义的理解,也不是文字在文章和锻炼中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字背后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的理解。哲学家阿特斯对诠释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区分了理解的三个层次“文本、意义和精神”,他尤其强调对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把握。在具体理解的方法上,阿斯特提出了“理解的循环性”,什么是理解的循环性?

他说: “一切理解和认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个别中发现整体精神,和通过整体精神领悟个别。前者是分析的认识方法,后者是综合的认识方法。”

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吗?

比如我们理解了儒家思想背后所体现的整体时代精神,然后再去理解孔子《论语》的其他具体内容,就会有更好的把握。正如阿特斯指出,在古典作品中,一方面,我们只有把握了古代精神在单一作品中的单一显现,才能真正领会作为整体的古代精神;而在另一方面,单一的作品的精神脱离了它置身于其中的整体精神,也不能被正确理解。这是阿特斯对于理解的方法论的贡献,理解的循环,就是从局部理解整体,然后再从整体把握其他局部。

好了,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了两位诠释学的奠基者:沃尔夫和阿特斯,对诠释学的主要贡献。沃尔夫区分了说明和理解的不同,而阿特斯进一步将理解分为三个层次:语义的理解、意义的理解和精神的理解。但是这时候的诠释学还只是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诠释学还没有正式成为一个学科或者独立的思想体系,而这个工作是由施莱尔马赫完成的,施莱尔马赫被誉为“现代诠释学之父”,他是如何开启现代诠释学的呢?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一期内容接着讲。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