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

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

想找到《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实在难于登天。《论语》与《老子》的不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

一、书名不同

《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

《论语》就是语录的意思,不过他不叫孔子语录,而是叫语录。后人在写语录,比如《荀子论语》怎么看都有模仿山寨的意思。比如,不用论语这个两个字,叫荀子言论、荀子观点?《论语》是走自己的路,把别人的路统统堵死。在这一点上,孔子、儒家很聪明。

《老子》(《道德经》)就不同了。他叫《老子》,别人叫《孔子》、《荀子》、《墨子》一点都不违和。《老子》是走自己的路,并且允许模仿,可以大家一起走。

二、对象不同

《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

在《老子》中有“仁义智信”,《论语》有"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来源于论语,多了个周公之礼。《老子》的仁义智信指的是治国者必须具备的四种品德,直白的说是对帝王、大臣的要求。《论语》的仁义礼智信是对全民的要求。

所以,《老子》谈的是如何治国,而《论语》不仅不知道究竟是要约束谁,而且真实含义还并非字面上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究竟啥意思,连孔子的徒弟都有点迷糊。于是就问孔子,这个仁究竟啥意思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中原文如此,无需白话翻译。试问,若非看到这句话,你猜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仁”是这个意思嘛?

三、规则与潜规则

《老子》提倡圣人治国,并同时公布了圣人的标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论语》也提倡圣人治国,但什么是圣人呢?孔子就是圣人。为什么孔子就是圣人、因为什么标准孔子成了圣人呢?不告诉你。

《老子》的圣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集大成,尧舜禹的推优制度,本身就是圣人传圣人的客观存在。《老子》总结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建立了圣贤的标准。谁想更好、更优,目标就在这里,你尽管努力。

对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好理解嘛?关键一点看懂就都懂了,古人的心,现代人称之为脑、或者叫思想、理想、目标、想法。2000年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人说出了同样的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限贴近民众的大白话,甚至都不用认识字道家思想来源于论语,有人帮你读一遍,你就能听懂。跨越2000多年的时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伟人,惊人的一致。

四、智慧与感受

《老子》阐述的是真理,体现的是智慧。比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大自然有规律,(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行为),做过分了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做的不够会得到大自然的弥补。这话说的太深奥了,难以理解。但是,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这句话的思辨性、真理性就慢慢体现出来了。过度的开发和攫取,会引发自然灾害。而哪些边远山区、穷困地区错过了开发和攫取的机会道家思想来源于论语,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印证了。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论语》强调道德,感受到人们的道德的好坏,是社会争夺、战争以及种种恶行的根源。于是就强调培养道德。然而,人心似海,岂是善恶两字能包括。甭说2000多年前了,即便以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依然无法准确把握。君子、还是伪君子,始终都分不清。2000年前,孔子惊呼“道德崩溃”,2000年后《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世人感叹“道德沦丧”。这有区别嘛?直白的说,《论语》是感受到了社会的问题《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但是却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拿出解决的办法。此非臆断,儒家道德论搞了2000多年,道德高尚与卑劣依然没有评判标准,是拿不出、还是根本就没想拿?反正,连雏形都没有。

《论语》与《老子》的相同之处,到是比比皆是

五、史书记载

老子与孔子是有交集的。孔子问道老子,两者的问答,史书上有记载。孔子的每一问,都被老子不留情面的痛斥。这本身,就证明了老子和孔子之间,分歧才是主流。非要说《论语》与《老子》的关系,我以为《论语》是山寨了、并歪曲了《老子》。比如一个道字,在《老子》中是规律的意思,天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到了《论语》中,变成了天意、天之子、天怒(人怨),善终等等。“天意”成了儒家玩弄天下的工具。“从此天下无文章”,这句话,我们都熟悉吧?直白的要挟。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