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摘要】老子,姓李名耳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又号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略早于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著有《老子》一书,后经战国人太史詹加工整理,称为《道德经》,一书二名也。老子的思想以哲学著称,兼及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其中,涉及教育的不多,但不失为精玉良言,足以资助于当今的教改和为师者。

【关键词】老子 教育思想 道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54-01

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就是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从道出发,老子构筑了他全部思想的基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世间的事情,越是简单,反而越实用;越是复杂,却很难用。教育也是一样。在笔者看来,教育就是个加减问题。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才干、能力,学习做人的道理,这是加。消除好逸恶劳的惰性,化去违背人性的劣根,这是减。这样想来,就不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只有素质教育在其中。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1]天地的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人应当效法天地,顺应自然。教育工作者,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教,不做违背学生发展的事。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有多少人能切实去做呢?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2]现实中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乱收费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教育违背了“天道”。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3]这段话虽然不是在说教育,但却很实用于教育。

其一,当前我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凡是名牌、重点、名气大的,都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保护的对象,无论资金.还是其它方面,都给予扶持。反之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没有名气的则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就是老子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4]。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乱收费的根源。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损有余补不足”[5]。国家应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诸如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扶持,把最优秀的教师派到这些学校,把最优秀的校长派到这些学饺,增强弱校的实力,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其二,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遵循老子的原则.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对骄傲自满的学生要给予抑制,对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的学生,要给予极大的鼓励。然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在现实中笔者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优秀学生给予百般呵护,对学习有困难、“捣乱”的学生却百般的排斥,甚至放弃。这不仅违背了教育教学原则,也不符合“天道”。

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6]

老子的这段话,体现了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原则.任何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尽知尽能,教师也是如此。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之间也是这样,能者为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7]”唯虚怀若谷者能之。

另外,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最好的态度就是关爱,不要放弃。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8]”又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9]”果真做到这样,对学生就是一视同仁,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付出极大努力。要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10]的认识,来对待教育工作。否则,“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11]”

四、学不学和教不教

这两句话在今本《老子》中为“学不学,复众之所过。[12]”而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和丙本中同出而异文。甲本为“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丙本为“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显然,《老子》原文应为“学不学,复众之所过。”而无“教不教,复众之所过。”但笔者认为,虽为错简,却均对教学有用。

这两句话的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学不学,复众之所过。”就是学习没什么可学的,重复前人所经历过的。“教不教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复众之所过。”[13]就是教化本身也没有什么可教的,只是重复前人经历过的。第二种意见与之截然不同。“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意思是学习别人没有学过的,改正众人所经历过的。“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意思是教别人没有教过的,改正众人所经历过的。第一种意见,要求教育工作者继承前人的东西,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强调的是传承文化。第二种意见要求教育者要敢于创新,勇于超越前人。两种意见,在孔子思想中被表达为“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14]。笔者认为,今天的教师,应该是继承型和创新型的统一体。既要继承前人的成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冲破束缚,做创新型教师。

五、实践出真知

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15]这段话关键是修字。笔者理解,修就是修身,引申为实践。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亲身实践,得到是真实的。实践于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得到就会有余。实践于一乡,得到的就长久。实践于一邦,得到的就丰满。实践于天下,得到的就普及。”在这里,老子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亲身实践到实践于天下,反映了老子的实践论是有层次的,它遵循了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要从他(她)们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里面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6]”

六、总结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的确有独到之处。但在老子的思想中也有“愚民”的主张,如他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17]的思想,就应该批判。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老子教育思想时特别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出自《道德经》第七十章

[3]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5]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6]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7]出自《论语・述而》

[8]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9]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10]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11]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12]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13]郭店楚简《老子》乙本

[14]出自《论语・为政》

[15]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16]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17]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