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下学以上达 行稳以致远

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文/魏登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这是被奉为儒家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对弟子的教言,相信大部分国人都耳熟能详。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一段话,两千五百多年来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

少年时候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志于学”就是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就是学习各种技能。“立”就是成家立业。“不惑”就是自己能明辨对错,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天命”就是干工作退休后,颐养天年,终老。“耳顺”就是包容、不计较。“从心所欲”就是由着自己。(对此我也心存疑惑:七十岁了还由着自己,这行么?)“不逾矩”就是心里有尺度,不会做出格之事。

这种自以为是的、肤浅的认知,我到了五十一岁,还是没有改变——不自知,也就是说,自我认知(经验智慧)是有封限的,而我活在自我认知(经验智慧)中已有大半辈子了。

直到2017年3月,有幸接触生命科学,我的认知才被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圣贤的世界出现在我的面前。许多闻所未闻的生命科学的概念和其内涵姗姗而来,光明而温暖,丰富而深刻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平易近人又饱含智慧。

通过五年的学习,我才明白孔子这句教言的含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十五岁立志要做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一样的圣人,此处的“学”指“为己之学”[1];“三十而立”是孔子三十岁就能立身行道;“不惑”是指“道”(孔子称之为“仁”)已经在孔子身心中呈现,他已有定见,已能分辨真正的善恶;“知天命”是指“仁”已经通化于孔子身心内外,孔子已达圣人之境,他“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六十而耳顺”是孔子的谦虚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身处圣人之境,自律道德从孔子身心言行中自然流露,一切言行无不光明磊落,一切言行无不符合法度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1500字,就算沉默不语,也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论语·子张篇》)。

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孔子这段教言,暗含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圣一脉相传的中华“十六字心传”[2],暗含着“勿念尔祖,聿修厥德”[3]的儒家道统传承,暗含着儒门“下学上达”[4]的阶梯和架构。

原来圣学经典里的每个字都在诠释心性,每个字都内涵深远,每个字都闪着生命的光芒。

“生命”就是“心性”。心性就是光明宝藏。因为我们都拥有生命(心性),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富翁”。知道它的人,从此就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永不会抑郁;接近它的人,从此洋溢着深沉和幸福,永不会抱怨;拥抱它的人,从此无我地利他助人,永不问回报;成为它的人,就像圣人孔子一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反省自己以前太孤陋寡闻了,大半辈子就只懂得使用一条腿(经验智慧)走路,痛苦并快乐着,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现在我终于知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验智慧)是人生的一条腿,生命科学(先验智慧)是人生的另一条腿。只有双腿走路,才能行稳致远。

注:

[1]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将此语译为现代白话即是:古代(孔子之前的时代)学者们,其学习目的在于认识自己(即明白生命之真相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1500字,修养自己(通过涵养心性本有之德——仁义,渐次化除小我与气质之偏杂,而使生命越来越充实,人格越来越光辉),以至完善自己(修养日久,则达生命圆熟饱满,与天地同流,证成大而化之之圣境)。但可叹的是,现在学者(孔子指与其并世者)从学之目的,却是将千古圣贤之学用来装饰自己门面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1500字,以利夸耀于人。如此,则有“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之分。参见潘麟:《〈大学〉广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第19—20页。

[2] 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释义为:经过长期而持续的身心修养与实践,“惟危”的“人心”被切实而有效地净化、升华而回归于“惟微”的“道心”之中,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彻底而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实现终极关怀,实现生命(“道”或曰“道心”)内含之真善美的全然彰显(或曰“觉醒”),完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命与责任。参见潘麟:《〈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第36页。

魏登军:下学以上达行稳以致远

[3]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释义为:怎能不追思你祖父文王之德行呢?但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之盛德伟业,你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传继和表彰文王之德行。潘麟:《〈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第194页。

[4] 所谓“下学而上达”者,即从经验智慧跃升到般若智慧,从形而下跃升到形而上,从闻见之知跃升到德性之知,从感性跃升到理性,从自我跃升到无我,从有为跃升到无为。儒家传统一直强调学者务必“下学而上达”,从所学中提取智慧,让自己的道德觉醒起来、成长起来。只有所学知识有助于良知朗现、道德觉醒,这些知识才被赋予正确的意义与价值。学者最忌沉溺于感官和琐碎的知识中,不能从知识里获得唤醒道德、彰显良知和成长充实德性而实现终极关怀与生命圆满的力量和启迪,也即滞于下学,而不能有效地上达。若如是,此人只是一个知识的活动仓库罢了,只是一架会走路的两脚书橱罢了。在儒家看来,此人这一生算是废了,再难成材。参见潘麟:《〈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第174页。

近期全国课程资讯

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的“新国学”——“阳明心要公益课”中查询全国各地的阳明心要公益课。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全国课程信息

欢迎就近参加,欢迎推荐朋友参加!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