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儒家思想中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品格,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是什么

文化大观:儒家思想中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品格,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 基本精神之仁的内涵与培养

文化大观杂志2018-06-26

儒家思想中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品格,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是什么呢?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仁、礼、恕、和、省。这五个概念都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各有丰富内涵,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静态看,可以构成儒家思想的理论框架;动态看,又是一个可以操作的实践过程,可称之为儒家思想的实现路径。本部分的重点,是试图通过分析这五个字的内涵与关系,搭建起儒家思想的理论框架,探明其实现路径

提起孔子,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文天祥的“孔曰成仁”。毫无疑问,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翻开《论语》,仁字随处可见。据杨伯峻先生统计,整部《论语》仁字出现109次。但什么是仁,却不易说清。《论语》记载了很多弟子问仁,同一个弟子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哪个是标准答案?多数的《论语》解读,把所有的仁一律翻译成仁德。这当然不能说不对,但在很多地方总让人有不到位之感。仁的含义很丰富,根本无法用现代汉语中的任何一个词语来置换它,只能置于相关语境从不同的维度去体会。

按照这个思路思考,我们发现,仁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把握:一是内在修养。仁首先是指人的修养。没有修养谈不上仁。二是理想人格。人格就是人该有的样子,理想人格就是人格的理想状态,随着修养的提高,就会慢慢接近甚至达到这个境界。三是适当关系。一个人的修养和人格不可能离开他人独立存在,必须投射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有人说:“儒家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修养好就会有好的人格,反映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会适当。人与人之间有多种关系,所谓适当,就是可以呈现出彼此之间关系该有的状态。比如“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做到便是适当。

具体来说,仁主要包括四层含义:

一是真诚。这是仁的起点,即修养的起点。儒家之所以有此主张,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大道的运行是诚,即真实不妄的。这类似于说真理是客观的,不会乱变。比如一年四季的运行,白天黑夜的转换,都有不变的轨迹。种瓜得瓜,种豆一定得豆。天道诚而不妄,人们才能把握它,并遵循它有序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人作为宇宙万有的一分子,也自然应该具备诚的品质,做到真实不妄,这样才能够依道行事,安身立命。所以儒家特别重视真诚,认为这是人生正道的基础,是修养的开始,没有真诚一切无从谈起,一切不必讨论。《中庸》说:“不诚无物”“诚者天之道也翻译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论语·八佾》中,孔子特别强调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处的仁便是真诚。没有了真诚,再完备的礼乐,也不过是虚假无益的形式。

一旦真诚起来,人们就会发现,体现人内在修养和理想人格的,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就是爱。所以仁就有了第二层含义:爱人。这是仁的本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几乎成为仁之内涵的标准答案。在儒家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彼此之间期许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基于真诚的爱,是彼此之间适当关系的表达。这层含义,可以译作仁爱。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是爱,这似乎是古今中外哲人的共识。我们发现,各种宗教看似相去甚远的教义,本质上都在主张爱。即便邪教,也往往假托爱的名义达成自己的目的。

施爱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爱施之越广泛越恰当,修养就越高。儒家认为,持续努力可以至至善境界,实现人格的理想状态。这便是仁的第三层含义:理想人格,即仁德。这是修养的目标。做到了就是仁人、圣人文化大观:儒家思想中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品格,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是什么,用孟子的话说叫作“人伦之至”,即做人的极致、标尺。尽管这个目标看起来遥不可及,却是人生别无选择的唯一正确方向。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目标,个体生命才能不断改善文化大观:儒家思想中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品格,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是什么,家庭、团队、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地运行。

在儒家看来,从真诚出发,根据关系不同施予不同的爱,让自己的修养得以提升,让他人得以安顿,这是一条人人该走、能走、也必须要走的路。所以仁又有了第四层含义:人生正道,即仁道。这是修仁行仁至于仁的过程。人一生的任务,就是从作为生物性存在的有缺点不足的人,修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仁。《孟子·尽心下》中翻译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道就是仁道,仁道即是人道。

那么,仁从哪里来呢?与生俱来吗?还是读几本圣贤书即可获得?都不是。儒家认为,仁须从家庭中最亲密的关系中培养而来。其中道理很简单,仁是真诚爱人,如果连家庭关系中最亲密的人都不爱,就不可能爱别人。《孝经·圣治》中,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

家庭中最亲密的关系是什么呢?儒家认为有两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这不是他们闭门造车式的杜撰,而是基于自然伦理观察得出的必然结论。《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翻译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我们把这个人类社会各种关系产生演化的过程称为自然伦理。其中,夫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其他所有关系都由此衍生而来。因此之故,儒家把夫妻关系看作是修养德行、践行正道的起点。《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又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所谓迩、卑,就是指家庭关系,首先指夫妻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孔子整理《诗》时,便把描写少男少女谈恋爱的情诗《关雎》置于首篇。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得十分明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始于衽席。”同时,夫妻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真诚之爱,而这种爱在尚未被功利等社会不良风气熏染的少男少女身上体现得最充分。孔子把《关雎》置于《诗》之首篇的另一层深意,就是用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代表男女之间的真诚之爱。

这个思路在《易经》中亦可显见。《易经》六十四卦分为上经和下经。一般认为,上经重点讲天道,下经重点讲人道。下经首卦是咸卦。咸即感,意思是感应、感通、感情。咸卦的结构是下艮上兑,在家庭中艮代表少男,兑代表少女。咸卦讲的,也是少男少女恋爱。其象征意义与《诗》之首篇《关雎》完全一样:夫妻关系是人道之始,夫妻关系的基础是真诚之爱。咸就是无心之感,不加算计的真诚感应,这才是真感情。男女相恋,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谈婚论嫁。结婚以后最重要的则是保持关系恒久。所以咸卦之后便是恒卦。《周易·序卦传》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由此两卦,可以窥见《易经》智慧之高妙、人文精神之深刻。夫妻关系的本质是真诚恒久之爱,而这也是一切美德共有的属性。培养仁德自夫妻关系开始,是智慧而又切实的选择。

父母子女,是人与人之间血缘关系最近的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相处,儒家称之为孝悌之道,也叫孝道。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悌,本意是弟妹对兄姊之爱,后来引申为兄弟姊妹之爱。孝包含悌在内,所谓“兄弟睦,孝在中”(《弟子规》)。血缘之亲本于天性,能够真诚爱父母兄弟姐妹,才有可能去爱别人,这也是合乎常情的逻辑。孝在儒家那里,被看作是仁德的根本。《孝经·开宗明义》中,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学而》中,孔子弟子有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何以成为仁德之本?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说:“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存孝心,知其不可而不为,仁德自然建立。从现实社会的观照看,孝之于仁,确实起到根本的作用。

按照儒家的想法,从家庭中培养出的真诚爱心,还需推广出去,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及”就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推而广之。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到爱亲人、爱大众,进一步扩充甚至可以延及万物。这种爱的层层推广、普遍施与周易专业网,用孟子的话说叫作“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用孔子的话叫作“博爱”(《孝经》)。韩愈《原道》说:“博爱之谓仁。”施爱的过程就是自修的过程,理想境界就是仁——爱无遗漏、德无缺憾。所以仁是一个具有统摄意义的概念,是一切美德的总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所有美德都属于仁的一部分。用经学家姜广辉先生的话说:“仁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最高理念。”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