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内圣之路:儒家巨子巨子的“王政”

王莽的内圣之路:儒家巨子巨子的“王政”

先不说哲学这种其它的,王阳明不过是新建伯,曾国藩不过是毅勇侯,离“王”还差很多呐,孔子就更不要提了,鲁国司寇(最高法院院长),当然后世门徒搞了一个素王出来意思意思。

中国历史上能达成儒家内圣外王成就的只有一个人王莽的内圣之路:儒家巨子巨子的“王政”,那就是王莽,其它都算不上。

王莽的内圣之路:儒家巨子巨子的“王政”

王莽这个人不简单,他当皇帝为的是实行儒家的“王政”。

王莽的内圣之路:

王莽是儒家巨子,巨子啊!同志们!不是一般的子啊!巨到什么程度呐?新圣!

在王莽登基之前和登基早期,王莽赢得了几乎整个儒生精英阶层的衷心拥护。王莽登基之前的一切言行,按照儒家的标准来看是诸德俱备、无可挑剔的。他“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当时群臣、儒生纷纷上书,将王莽与伊尹、周公相提并论,其评价之高、态度之诚恳,为中国历史上所仅见。王莽被看成是继孔子之后的“新圣”。自孔子始到汉末,只有王莽才真正完成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

比如西汉著名学者杨雄:

患有严重口吃的扬雄,40岁那年离蜀入京,因为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历经三代皇帝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黄门郎,多年来一直清心寡欲儒家思想算哲学吗,埋头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元始四年,扬雄已近六十岁。蜀中的一位大富豪听说他正在撰写新著《法言》,怀钱十万来到长安,希望他能够在书里拨几个字给自己,以便流芳百世。结果却遭到了拒绝:“商贾们没有仁义的行为,就如同圈里的猪羊,怎可随便载入书中!”吝啬的扬雄,却罕见地在《法言》里为王莽留下了一大段文字:“周公以来,未有(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井、刑,勉人役,唐矣夫。”(《法言·孝至卷》)扬雄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在他眼里,王莽勤于王事,建辟雍、立学校、制礼乐、定舆服,恢复井田和象刑,引导汉帝国走向中兴,实在是堪比尧、舜一样的伟大人物,是周公之后当之无愧的“圣人”。

成王败寇之后,儒士们对王莽是竭力抹黑,捎带着杨雄这位著名的儒家经学家也进不了孔庙 配享从祀,当然王莽就更不可能了,如果没有外王这档子事,王莽进孔庙那是铁定的。

王莽的外王之路:

如果说王莽篡汉儒家思想算哲学吗,不如说是儒家篡汉,不得不说,这是场和平的革命,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是这次王莽真的就是靠说理革命成功的,朝野上下的儒生们都沸腾了,孔孟荀极力鼓吹三代盛世,三代被儒家看作垂范万世的理想社会。但只有到了王莽这里,记载于儒家典籍的三代政治制度才被付诸实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纯正儒家的政教合一政权“新朝”成立了。

行王道,既然有了足够的权力,儒家“王政”的实施那就是必然的了,都这样了王莽不想干也得干,当然王莽那是真的想干啊。

1、改名:名不正言不顺嘛,改地名,先把地名都按周礼改了,改官名,改国名。

2、开学校,请老师:但是这个福利只有儒生们可以享受,其他家不行。

3、搞井田令:这玩艺可是孟子大力推崇的。

4、废除奴婢买卖: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5、币制改革:前后搞了5次王莽的内圣之路:儒家巨子巨子的“王政”,连刀币,贝币都搞出来了(这是周礼里面搞出来的)。

6、实行“五均六管”:这也是周礼里面的。

7、改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儒家思想算哲学吗,夷夏之辩。

王莽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是符合儒家仁政的理念的,都是儒家的主流思想,搞这些就是“仁政”,就是“王道”,就可以救万民于水火。此类措施还有很多很多,而且实行这些政策真的不是王莽一个人的主意,最起码也是几百个儒士一致通过的。

王莽的一生可谓是内圣外王,直到临死之前,敌人都冲到渐台了,王莽还在说 “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今译]孔子说:“老天赋我此德,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儒家这种玩艺,自己修身就可以了,用来治国,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儒家的三代盛世没看到,内圣外王的王莽倒留下了千古骂名。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孔子周游列国时真的在某国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实行“王政”的话,下场恐怕不会比王莽好到哪里去。

王莽的内圣之路:儒家巨子巨子的“王政”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