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生活的背景及背景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生活的背景及背景

一、孟子及其背景

(一)孟子其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年)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名柯,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子少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即为明证。孟子一生游历各国,宣讲王道政治,直至六十多岁回乡,讲学著书,他在儒学上的研究高度和成果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曾经为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并赋予其相比其他文明更为开明和宽容的色彩。儒家思想经孔子发其端、孟子承其道、至荀子一变、董仲舒二变、宋明理学三变,始终为中国的封建统治提供思想滋养,而孟子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二)孟子生活的背景

1、战国时期的兵伐混乱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阶层动荡激烈,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原来的“王室独尊”,迅速沦落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制度的急剧变化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必然导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失衡,而战国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和诸侯之间的不断征战。

2、“百家争鸣”的思想背景

孟子“仁政”思想就在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社会现实中播下种子。虽然诸侯混战,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催生了思想的蓬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儒家提倡的“爱人”思想内涵是“爱有差等”,会区分亲疏远近,而墨子提倡的“兼爱”却是不分远近亲疏贵贱富贫。而孟子对墨子的思想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墨翟兼爱是无君也。儒家和墨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社会等差和秩序,而后者很显然是主张人人平等,相爱互利。法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子产,随后战国时期的李惶、慎到、申不害等人将其丰富和发展,而韩非子是集大成者。法家的立场在于“一断于法”,绝非“贤人政治”。

二、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

孔子的“德政”思想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土壤。孔子创造儒家学说,直至发展到“儒分为八”,孟子学习孔子学说,并以其继承人自居,他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破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因此,想要考察孟子的仁政思想,就必须从孔子的整体思想中汲取,而“德治”是孔子的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

1、孟子的人性观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认为人天生有四心,即同情心、羞辱心、是非心、善恶心,。君子和常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存四心、养四心、尽四心、不失其本心,从而保持善良的本性。孟子的人性观是他主张“仁政”的哲学根源。纵观孔子学说,谈及人性善恶的观点较少,而孟子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哲学家。正是孟子从理论方面对性善论的完善,才使得“仁政”思想长久地流传和发展。

2、孟子的天道观

孟子的天道观与仁义相结合,可见其赋予了仁义绝对意义的价值指向。孟子认为,人的四心和性善是“天之所予我者”,这比起后天所获得的任何东西要持久。孟子将“善”与“天道”相联系,他认为统治者手中的统治权也是一种“天道”,正是因为统治者处事仁义,能够保持善良的本性,上天才会赋予他们统治权。孟子将“天道”、“民意”、“仁义”、“人性善”联系在一起,凡人胜善良之人能行仁义,行仁义之君,能合于民意,合于民意者即能获得“天”的青睐。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

(一)经济方面

1、制民之产

孟子指出,“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有恒产的人会有恒心,他认为人民如果有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分守已,否则将会思乱,铤而走险。因此,贤明的君主会给予农民“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让“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2、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孟子认为,为人君应该要“使民以时”,发展农业,保护生产力,并且能够有计划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从中可见,统治者应轻徭薄赋,保障民众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使得人民生活安定富足。

3、重视商业

孟子认为商业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减免关卡和市场的税收是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他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可见,只有鼓励大批商人在国内进行生意往来,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方面

1、以民为本

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以民为本。他认为,君主只有做到了“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也就是说,为人君应按民意施政,坚决不做人民反对的事。这句话足可见孟子仁政学说的精髓,仁政学说的其它内容大体从此从衍生。

2、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诸候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带来的杀戮与绝望使人民受尽苦难,因此孟子认为统治者应戒战戒杀,关心民众生活,要营造一个祥和安定的生存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尊贤使能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生活的背景及背景,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朝”,即选用能人、贤人辅佐治理国家,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3、宽省刑罚

孟子指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灭;不甚,则身危国削。”可见,他严厉谴责暴虐百姓的国君,并视之为民贼,必须将其替换、放逐甚至诛杀。同时,孟子称颂尧舜文武之德,提出统治者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做到宽省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孟子主张教化民众。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国君善于用政治手段不如用教育手段教化民众。善用政治手段可以使人民敬畏,但只有真正善于教化民众,才能使他们衷心拥护。孟子认为好的政治手段不如好的教育更加有效。而作为统治者,一定要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实践的磨砺,才能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做好处理政事的本领,才能制定国策。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生活的背景及背景

四、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一)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自始至终都贯彻“仁爱”,“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源。孟子所表达的“仁”包含了四心,这是对他人的怜悯与关爱,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一种道德情感。现代社会主义道德观由此而来,从中吸取营养,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孟子“仁政”思想发展至今,在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如今,我们不断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这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仁爱精神,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民本”思想是现代党的建设的思想源头

孟子的仁政思想时刻提醒着统治者要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教育的力量,这样才能使人们安定富足。纵观我国国家领导人,从“民本”这条主线出发,做了一系列努力: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情为民所系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生活的背景及背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这些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如今,我党提出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我们更要学习和汲取孟子的“仁政思想”,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得以深化

孟子在他的的“仁政思想”中强调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为民着想,可见他的“仁政”是一种顺从民意、感化民心的为政之道。目前,习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重视法律约束的同时主张发挥道德的力量。由此可见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当前的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必须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行使政治人应有的权力,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四)孟子“仁政”思想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今我们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种传承和发展。24字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要求,引出了“和谐社会”的战略。孟子“仁政”思想将小我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扩展到小我与社会、自然的对话,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这对传统文化的承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有着莫大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共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