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嫂溺叔援”的哲学故事

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嫂溺叔援”的哲学故事

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嫂溺叔援”的哲学故事出自《孟子》。记载的是孟子和齐国客卿淳于髡(当时思想界抬杠顶流)的一段经典哲学辩论。然而被大家熟知的只有这段对话的前半段,后半段在很长一个时期被阉割掉了!

其实这段哲学辩论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历史碰撞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嫂溺叔援”的哲学故事,更是先秦唯心主义哲学和现实的碰撞,原文是这样的:

淳于髡(ku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大致译文如下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能有太过亲密的接触,这是不是礼法的规定?

孟子说:正是,这就是礼法。

淳于髡又问孟子:那么如果有位大姐掉河里去了,要不要伸手去拉一把呢?

孟子说:大姐掉河里了,那肯定要伸手救人啊,这是没办法的事,必须要变通才行。

这时候淳于髡反驳道:你说可以伸手救人对吧?你会变通是吧?那么好了,现在全天下人都掉河里去了,你怎么不去救呢?你倒是伸手去救啊!

孟子气急败坏地说:天下人都掉河里去了那肯定要用想别的办法去救啊。难道因为我能救一个落水大姐,你就让我去救全天下的落水者吧,那我也救不过来啊!

这是淳于髡和孟子抬杠的完整版大实用主义哲学的儒家文化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嫂溺叔援”的哲学故事,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情形:淳于髡一定心里骂骂咧咧,你也就会站在干岸上念叨个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有卵用?然后喝了一口茶起身走开了。留下老孟一个人灰头土脸地在凉亭下的风中凌乱,良久,起身念叨着:真乃匹夫也!遂带一众弟子默默离开了!

这是“嫂溺叔援”哲学辩论的完整篇章。淳于髡是齐国客卿,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常委,参与齐国大政方针的商议和制定,属于决策层人物。所以孟子和淳于髡之间的这段辩论实际上是当时两个主要思想流派(法家和儒家)之间的正面碰撞。周王室东迁洛阳后分崩离析社会动荡,诸侯并起战火纷飞,各诸侯之间互不妥协,都想成为天下的共主。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当时的人们都在积极探讨并试图改变长期纷乱的现状,这一时期,思想流派林立百家争鸣。事实上当时的思想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礼崩乐坏,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却成了很多思想家心里的困扰。孔孟儒家代表着当时思想的主流(克己复礼),他们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君王,推行他们的主张,试图通过恢复周礼从而结束社会的动荡。然而,很显然,面对蠢蠢欲动的各诸侯国,儒家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难有说服力,明显力不从心、回天乏术。因为,在这样长期纷乱的年代,人们生活水深火热,权贵阶层焦躁不安大实用主义哲学的儒家文化,人们都在渴望通过一种切实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快速解决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此时最受当时各诸侯君王青睐的一个思想流派应运而生,它就是法家。法家主张变法图强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最终这一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全面推行,很快,迅速壮大的秦帝国吞并了其它诸侯国,结束了长达五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再一次,华夏族群走向大一统!

这也是个历史规律:每遇乱世必重法家大实用主义哲学的儒家文化,每逢盛世必尊儒家。

乱世需要快速壮大的国力来应对侵扰进而向外扩张壮大自己,法家积极进取变法图强的功利主义思想很符合主天下的乱世君王情怀。反观儒家的教条保守和迂腐繁冗,在乱世确实难有大用。这也是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处碰壁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根本原因。倒是儒家的思想适用于大一统王朝,盛世君王们常常高举儒家思想驾驭天下稳定社会进而达到高枕无忧的统治境界,后来的汉唐宋明等盛世无一例外都对儒家思想极为尊崇。

然而,辩证地来看,儒家思想的的确确是被先秦思想家抛弃的一种消极的唯心主义哲学。这也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被后来的统治者无限发挥的儒家思想也确实成为了制约近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