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书城来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思想空前活跃!

南面书城来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思想空前活跃!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朝灭亡,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其背后有深层逻辑。

一,历史演化的结果

秦汉之前,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秦代用法家思想统一了全国。汉代吸取秦代的教训,认为秦代用法家治国,实行暴政,失去民心,需要改弦更张,但行伍出身的刘邦并不看好儒家,认为书生误事,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南面书城来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思想空前活跃!,采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是有道理的。

儒家这时己经“暗渡陈仓”,儒生叔孙通制订了一套复杂的礼仪,让穷小子出身的刘邦,感受到了当皇帝的无比尊贵,从原来看不起儒生,大大转变了看法,认识到了儒家讲“礼”的重要性。

到汉武帝时,国家实力大增,再用道家思想己经过时,儒家的机会来了。董仲舒上表“天人三策”,讲了儒家治国之道,汉武帝深以为然八字百科,于是“罢黜百字,独尊儒术”。

二,切合实际的理论构建

董仲舒并非把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股脑儿地拿来照搬,而是进行一系列理论构建,适应作为统治思想的需求。

当时,儒家思想己出现不同派别。他主张公羊氏一派解读的《春秋》——《春秋公羊传注疏》(图—),进一步提出“大一统”思想,把儒家思想推上至尊地位。儒家讲“礼”,在社会关系上,体现的是“尊王”的等级秩序,符合帝王统治需求,又提出”天命观”,认为刘家当皇帝是“天命”,给封建统治披上合法外衣。

董仲舒还写了本书,叫《春秋繁露》,把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进行发挥,把阴阳家的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五德终始”,找出朝代更替的原因。董仲舒这个主张设计很巧妙,“一石二鸟”,既为刘家王朝统治天下找来理由,又给皇帝套上了“金篐咒”:如果皇帝不好好干,得罪上天,会受到上天惩罚探究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探究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甚至丢了天下。

但这种制约是有限的,董仲舒过渡宣扬因果报应,被政敌抓住把柄,最终汉武帝抛弃了他。

儒家宣扬的“德治”是有积极意义的,尽管皇帝真正实施的是“外儒内法”:表面上讲德治,实际上采用法家严酷手段。但至少,这样的政治口号赢得了民心。

把“大一统”、“天命”、”德治”、“五德终始”这些理念付诸实施后,董仲舒等人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系统性重构,在理论上进行了完整的改造构建,适合政治治理的需求,这时的儒家,己不再时纯粹的理想了。

三,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适应当时社会治理需求,是因为它来古代社会深处,有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

儒家思想能够一家独大,也并非偶然,儒家思想中“天命”、“德治”、“礼治”这些核心理念,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伦理,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从数千年上古史不断总结、积累下来的,这也是儒家思想在汉代走向前台的深层原困。关于这一点,陈来先生《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图二),有全面、深刻的论述。

四,接地气的执行措施

汉代“独尊儒术”,为了提高儒家地位,不遗余力,采取了全方位的、系统的措施,最终让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站稳脚跟。

1,首先是扩大宣传,加强教化。

汉代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对知识分子加强儒家思想教育。儒家思想当中,经孔子编订的经典,称为“经学”,作为官学,大张旗鼓予以提倡。其余诸子百家的学问,再高明也不行,只能列为“子学”,事实上,本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变为“一家独大”,百家的声音逐渐式微了。

此后两千年的学术史,基本上成了一部《中国经学史》(图三),官方学问,一切围绕“经”学来进行,经学也由“五经”,增加为“九经”、“十一经”、“十二经”,直至“十三经”。佛、道沦为子学,有的学问,只能在“杂家”中偏安一隅。

至汉末,经学己高度发达,统治了思想领域。

2,政治领域,将儒家思想与官职进升结合起来,发展为科举取士。

汉代早期官员选拔是地方推荐,后来建立太学,太学生一毕业便进入官场南面书城来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思想空前活跃!,再由中央下到地方。这样探究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想做官就要学儒家思想,按儒家思想办事。后来选人制度发展为“科举取士”,更加严密了。

3,社会领域,实行“春秋决狱”。

儒家“礼治”,规范了百姓生活,地方宗法制度盛行,从中央到地方到家庭,都有一套严谨的“礼治”秩序,“三纲五常”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日常伦理如此,甚至断不了的官司,也采用“春秋决狱”,要看《春秋》讲的什么道理,来判断官司输赢。于是就有了“子为父隐”、“复仇杀人无罪”等现代人看起来匪异所思的事情。

南面书城来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思想空前活跃!

南面书城来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思想空前活跃!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