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该【中国哲学 】是由【】上传分享(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智慧的组成部分易经在线,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哲学 】的内容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智慧的组成部分,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智慧的组成部分,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

-3-

聆听先贤的智慧

——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

-3-

:

聆听先贤的智慧

——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清空你对世界的成见,擦拭物欲所蒙蔽的心灵之窗,让太多太多的趋利之心安静下来,给焦灼躁动的灵魂一丝喘息的机会,这对于为物所役的现代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开山鼻祖,他们所创造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老子的清静无为,还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在这个尘杂纷扰的俗世中,宛如一汩汩澄清人心的清流,熨帖着人们受伤的心灵。正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让我们走近老子与孔子,聆听先贤的智慧。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

-3-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政治视角的差异

春秋无义战,老子与孔子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杀戮、争夺、阴谋与阳谋。站在整个时代思想的最高端,老子与孔子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态度。“入则孔孟,出则老庄。”这是对他们政治态度总的概括。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施以“仁政”,即以仁心施政。而礼和德则是施行仁政的基础——重德轻政,重礼轻刑,以德礼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在那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时代,孔子选择了前者。与那些归隐之士不同,他的理想不只是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他还要让这个社会美好起来,换言之,他还有个社会理想,而且这个理想对他来说更加重要,实现社会理想才是他的终极目的。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他是一个执着于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一个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为己任的改革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的最终追求。

一样缘自“周文疲弊”的时代背景,道家却采取了有异于儒家以礼乐教化成就人文价值的道德进路,另外代之以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借由破除世俗价值的方式。正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说,儒家于政治是积极进取的,那道家则是清静脱俗的。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反对圣人的积极有为,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以所谓的“仁心”搅乱百姓,而是应该消除自私的观念,对百姓的生活不干扰、不控制,任其自由发展。在老子的眼中,最理想的政治状态就是“小国寡民”,那是一个没有打破的圆融世界,在那里没有知识、没有分别、没有争斗,就像清澈的溪涧和流动的山气,空灵而涵有一切。

人生态度的不同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的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而老子则主张重返自然,他崇拜原始的淳朴,主张田野风光的生活、文学、艺术,他始终向往着一种奇异幻想的世界。如果说孔子是理性的、现实的,那么老子则是代表一种天然的浪漫。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思想,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

-2-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面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丝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刚出生的婴儿:“复归于婴儿,如婴儿之未咳。”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婴儿脱离母亲子宫的第一声啼哭,是那样的清脆响亮,老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呼唤。人来到世上,随着身体渐渐长大,接受社会的****惯,获得外来的知识,原来纯净的心灵渐渐涂上混乱的颜色,人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虚假,人被文化所熏陶的过程,其实就是渐渐失落真性的过程。

而孔子则主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为仁之本。”子女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这就是孝。孔子的仁,就是由“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实现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有什么欲求也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在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别人这样的欲求也能被满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家庭到社会,从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爱。后来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这就是“仁”。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自然上的统一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儒家持的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而道家持朴素的自然主义思想。”虽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然而在面对自然时,儒道两家竟然达成了统一:效法天道,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解读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孔子所倡导的仁学,不也处处流露着自然的气息吗?他的仁德要求的是个体内在的自觉,是主体发乎于内心的一种品性:不苛求自己,不强加于人,这是一种自然之得,不失之得。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和感恩的心境。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

-2-

而老子更是主张面向天地,环抱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自然,厌弃物欲。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依道而行。道即自然,自然即道。自然是一种最理想的处事状态,也是最高层次的处事准则。如果顺应自然,人就可以自由快乐,顺应自然不是顺应人的自然本***,而是顺应大道的品格生活。万物源于存在,人生本于自然。没有人为造作,没有情感欲望,没有为物所役,恬淡虚静的本性就是人的心灵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状态。

从孔子的仁心、仁者、仁境,到老子的自然、不争、无为。我想,我们既不能对孔子作出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评述,也不能冠以老子消极避世的弱者形象。心态不同,思维不同,他们的向往也就不同。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按照人无知无欲的自然本***,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旨趣和价值目标;而儒家则是持强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兼济天下。如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则退而求其次,归隐山林,独善其身。

正所谓,道不相同。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拘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显然比较倾向于道家;而儒家则是要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有一种责任感,压力比较大。

聆听先贤的智慧,无论是仁者之心,还是无为之态,让我们从智者身上汲取思想的深度,静言思之。

在历史的时空下,在思想的园圃里,让我们与先哲们自由起舞!

参考文献:

《孔子其人其道》赵又春岳麓书社2008

《道法自然》

《中国文化读本》叶郎、朱良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与老庄对话》关健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伍晓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哲学:聆听先贤的智慧

-3-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