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

【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表字,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人,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项能力进行分类,选拔出十名翘楚弟子作为代表,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孔门“四科十哲”。子夏才气过人,尤精诗书,乃是孔门“文学”科的翘楚。

孔子对子夏的寄望甚厚,曾切切告诫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意思是说,你要把才能用在济世救民方面,不可浪费在追逐个人私利上。

孔子这个告诫语重心长,有着两方面的背景原因:

其一,子夏才高而家贫,孔子担忧他日后会刻意追求货财,而偏离了儒学的仁道,故而告诫之。子夏深领孔子的教诲,后来纵使名满天下,甚至贵为一国之师,生活却过得非常清贫。

其二,子夏对于儒学“克己复礼(靠个人自觉来遵行礼制)”的理念并不以为然,反而注重更具实效的政策律令,因而被孔子批评“仁”与“礼”有所欠缺。事实上,子夏的这种思想,恰恰弥补了儒学过于柔弱的缺陷,后来让他的思想被弟子发扬光大,形成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学派。到了西汉时期,儒学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以法为骨、儒为肉的新模式,方始真正兴盛起来。

子夏中年时,获孔子保荐,出任鲁国莒父的邑宰。

后来孔子去世,孔门群龙无首,子夏联同子游、子张等弟子,拥立相貌和言行都肖似孔子的有若继任孔门之师,以维系孔门的统一。然而,有若虽有才情,却缺乏足够的资历与声望,去压制一众人杰荟萃的弟子,不久就被迫退位了。孔门自此四分五裂,弟子流散,不再复一。

子夏因此离开孔门,赴魏国西河讲学。

在讲学期间,子夏重新修编《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学六经,创出诠释经文的“章句”之学,后世的《论语集注》《论语注疏》以及本人著写的《论语斩件》等,皆为章句之学的传承。子夏对儒学的传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故而被后人誉为“传经之鼻祖”。

子夏在魏国西河讲学的后期,从学者三百多人,门风之盛,甚至被误认作是孔子。

子夏在西河讲学所形成的儒学流派,史称“西河学派”,或 “子夏氏之儒”,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世治国的良材,法家鼻祖李悝、战国风云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等,乃至于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皆是子夏门下。荀子、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人物,也尽是子夏隔二隔三的再传弟子。

或可以说,子夏的西河学派,就是法家思想成长的摇篮。

【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

韩非子曾这样评价:“儒分为八,但不及子夏。”意思是说,孔子去世后,儒学分裂成八大流派,这当中,子夏西河学派的成就,远超其它的七大流派。

【贤贤。易色。】——敬重贤能,亲厚以待。

贤贤:敬重贤德之人。第一个贤为动词,解作敬重;第二个贤为形容词,解作贤德之人。

易色:改变态度。易,改变;色,脸色。

孔子有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 9.18 及《论语•卫灵公》 15.13 )”孔子在鲁国任官时,国君鲁定公醉心女色不理朝政,孔子无奈之下,只好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另谋发展。后来,孔子的列国之旅并不顺遂,唯一重视他的卫国君主卫灵公,也是沉迷美色,无心朝政,孔子因而发出浩叹:我就没有遇到过好德如好色的君主。

本句便是脱胎于此,本意是说:敬重贤德之人,要超过对美色的渴求。不过,本句“易色”的涵义有所引申,当解作以亲厚以待。

有一些注解版本,把本句理解作“娶妻求贤淑,不求姿色”,乍看也是通顺,然而却是曲解。这是按现代的词义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古文,所产生的错误理解。于古人而言,娶妻求的是门当户对,贤淑与姿色都不是必要条件。

【事父母。能竭其力。】——孝顺父母,能够全心全意。

【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

事父母:事奉父母。

竭其力:全力而为。

本句所言,其实是子女行孝的原则。

因为各人际遇不同,子女不一定能够富裕,让父母过上优越丰足的生活。故而,子女孝顺父母,并不取决于供养物质的多寡,而是取决于子女的心态,是全心全意的进行事奉?还是敷衍了事?……若是后者,纵然让父母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也不能算是孝顺。

在后面的章节,孔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见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2.7 )”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孝了。就算是家中的犬马,你也会好好喂养。为人子女若心中不存敬重,父母与犬马有什么区别?

【事君。能致其身。】——事奉君王,不惜牺牲。

事君:事奉君王,出任官职。

致其身:以生命投入奉献。致,投入;身,生命。

【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

本句所言,其实是对“忠”的阐述。

前文说过,在孔子时期,儒学还是一个初创的雏形,没有形成严谨的系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理念,各有不同的阐述方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概念,……后来经子夏、曾子等弟子重新修编儒学典籍,再后来孟子、董仲舒等无数儒家学者进行各种增补【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儒学才渐渐发展为理论严谨、系统完善的学说,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事君要尽忠,能致其身,就为之忠。也就是说,事奉君王,出任官职,就要把治国安民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惜牺牲的进行守护。

当然,此言置于现代社会,也是广具意义的。不论从事任何工作,我们都应全身心的投入奉献,尽力做好自己职责内的每一件事情,不因私废公,这是职业道德,也就是古人所云的忠之德。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际交往,能够言而有信。

朋友:朋为同学,友为有交情的人。

信:诚实不欺,信守承诺。

与人交往,须言而有信,这是立足之本。若言而无信,就会被疏离,甚至是被唾弃。

言而有信,有着两重涵义:一、真诚不欺,凡应诺的事情,一定会认真去做孟子儒家思想名言图片,绝不敷衍了事;二、信守承诺,凡应诺的事情,一定会如实执行,不管如何困难,都绝不背弃约定。……这两者合起来,才能算是言而有信,缺一不可。

一个人言而有信,便呈现出成熟和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因而会广受敬重,极具威望。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使自认没有受过教育,我却认为他已经掌握了精深的学问。

未学:没有接受教育。学,经由老师结授知识。

吾必谓之学矣:我一定会说,他已经掌握了精深的学问。学,学问,即已经掌握了知识。

正如前文所说【子夏曰】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当一个人具备了亲贤爱能、孝顺父母、尽忠职守、信守承诺等美德后,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办事牢靠的贤德之人。人们拜师学习,苦苦的钻研学问,目的就是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

子夏本句所言,其实是阐明学问的真谛。记录在书籍上或经口头流传的知识,只是学问的一种呈现形式,利于传授,但并非学问的真正来源孟子儒家思想名言图片,也不是获取学问最直接的方式。学问来自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得来的真知,才是最直接的学问。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子夏说:敬重贤能,亲厚以待;事奉父母,全心全意;事奉君王孟子儒家思想名言图片,不惜牺牲;与人交往,言而有信。能够做到这四点的人,即便自认没有受过教育,我却认为他已经掌握了精深的学问。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