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中国》的第二集《众声》中,墨翟被选为开篇人物,他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墨子。墨子的生卒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其是鲁国人,并且曾经在宋国担任过大夫。

出生在鲁国的墨翟在年轻时也受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并短暂成为了儒家的门生。但是在深入学习之后,墨翟发现儒家文化的宗旨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不契合,他便离开了儒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即墨家学说。

墨家学说的主旨思想乃是兼爱以及非攻,这些理论在如今也依然有着不俗的社会意义。不过作为曾经的儒家弟子,墨翟却坚定地反对儒家思想,我们知道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仁爱的倡导,那么墨翟的态度为什么如此决绝呢?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墨翟画像

一、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

要分析墨翟反对儒家理论的原因,就必须要从墨家学说的基本理论,即兼爱说起。所谓兼爱,便是我们所说的博爱,即人要平等地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让政治局面得到稳定。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孔子画像

儒家思想虽然和墨家学说一样,也十分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但是两者的适用范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作为一名士人,其对于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度是十分支持的,他认为身份等级秩序的稳固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此孔子是不提倡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

孔子所说的仁爱更多地指的是,士等贵族在同一阶级之间的友好交流,而对于出身低微的平民,孔子虽然有所关怀,但是对于他们的品性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也不愿让他们过多涉足政治。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周天子出巡

更重要的是,儒家学说将重建政治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他们希望统治者能够依靠自己的德行收获百姓的支持,因此其理论中的忠君色彩还是十分强烈的。奉行这种理论会让统治者和百姓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开,百姓的权力会被进一步剥夺。虽然在儒家学说看来,这是等级制度恢复的必经之路,但是这却和墨家提倡的平等兼爱背道而驰。

而且在官员的任用方面,儒家理论也和墨家存在一定冲突。虽然两种学说中都有尚贤的追求,但是儒家只强调有能力的士人应该被起用,成为诸侯下面的重臣,对于平民则甚少提及。

墨家则对诸侯分封的制度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虽然在墨家理论中,并没有直接反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但是他们认为,无论对诸侯还是其下重臣的任用,应该以他们的能力为主要考量,不能只看他们和统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于西周宗法制的挑战,是与儒家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上的。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西周分封制度

由此可见,墨家和儒家理论的本质冲突是围绕西周宗法制的合理性产生的。儒家学者是宗法制的坚定维护者,因此他们无法平等看待身边的所有人,而且对于天子和诸侯的统治合理性没有任何质疑,这让他们无法认同墨家兼爱和尚贤的两个主要理论,自然是墨家主要反对的对象。

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儒家的矛盾

墨翟提出的兼爱毕竟是一种很难达到了理论状态,当时的诸侯国国君们更希望知道的是要怎么结束这个乱世。和孔子循序渐进的由乱世到小康,再到大同的步骤不同,墨子认为只要国君们能够做到兼爱,那么假以时日,国家的秩序便能得以恢复。在乱世中,墨子也并不赞同孔子所说的兴王者之师,以讨伐乱臣贼子的说法评价孔子及儒家思想,这也是其和儒家学说之间的重要矛盾。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以天下为单位的,他提倡人们抛弃国别间的差异,尽量和平共处。即使在春秋末年的乱世中,诸侯间征伐不断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墨子也建议人们不要主动发起战争,只需要做好守御的准备就可以了,以上的理论便是墨子所说的非攻。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春秋末年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而孔子的理论虽然根本目的都是让天下恢复正常的政治秩序,人们免于战乱。但是在实现途径上确有本质差别,孔子并不排斥正义的战争,这里所谓的正义,指的是儒家学说提倡的"名正言顺"。即如果是天子或地位较高的诸侯,发现其下的臣民有不法的行为,是可以发动战争来进行平定的,这便是王师的概念。

之所以孔子和墨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根源依然在儒家学说对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积极维护上。孔子想要恢复的西周宗法制,是需要对人的身份加以框定的,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统治阶级的信任与尊敬。

在春秋乱世中,周天子以及部分诸侯国君的身份一再滑落,这也是宗法制趋于崩溃的根源。虽然孔子对百姓抱有一定的信心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但是他也知道想要恢复他们的威严,军事力量的强大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孔子对于战争并不完全持有反对态度,他明白这是终结乱世,重塑统治者威信的必须阶段。

墨子则完全不同,他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战争评价孔子及儒家思想,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在他看来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他对于统治者地位的恢复也并不关心,在墨子看来战争的发生多半是因为统治者只注重小的利益,没有看到战争背后的损害。因此他和其弟子积极研究守卫城墙的方式,并将其传授给各个国家的将士,希望借此来增加进攻一方的损失,来阻止更多战争的发生。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墨子与鲁班的攻防论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之所以对于战争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终极理想并不相似。如果孔子能够和墨子一样尚贤而不必"尊尊"的话,那么想必孔子也会和墨子一样坚定反对战争的。

三、墨子和孔子处世态度的不同

在《中国》纪录片中,将墨子和他的信徒们称为苦行僧一样的存在,这在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由于墨子推崇人人平等,因此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评价孔子及儒家思想,他自己也始终践行这样的理论,在平日里和自己的门人一同在田间劳作。

而且墨子还十分提倡朴素的生活,他对于铺张浪费的现象深恶痛绝,并且认为这种享受是罪恶的,因此他和他的门人生活十分简朴,这也是他被称作苦行僧的原因。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苦行僧般的墨子

孔子在这方面则和墨子不同,虽然他对于某些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做法也感到不满,并且提倡统治者尽可能减少为满足自己私欲的财政支出。不过其对于宗法制的维护让他不可能像墨子那样全方位推行节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必须要遵守西周时期立下的规制,天子和诸侯要有对应的礼制来显示他们高贵的身份,这势必会浪费部分社会资源。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西周时期的礼器

而且孔子对于士的身份也十分看重,在他看来,每个阶层的人应该有自己的职责,耕作显然是农民的使命,自己是绝对不会亲自参加的,这也便是其被讥讽"五谷不分"的原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虽然孔子这种维持身份的想法中,并没有藐视下层百姓的意味,但是在墨家看来这确实与百姓拉开了距离。因此墨家学说自然不会赞同儒家思想,他们想要的是打破身份壁垒之后的平等社会。

另一方面,墨子一生都对自然科学十分感兴趣,他也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小孔成像实验便是由墨子完成的,他曾经指出博学是君子的必备素质,而这里面就包含掌握劳动技巧以及博物,那么五谷不分的孔子自然不在此行列之中。墨子和孔子两人对于身份阶层的重视与否,是他们思想理论出现差异的原因,这也是墨家长期站在儒家对立面的根本因素。

墨翟画像:儒家制度与兼爱的不兼容(上图)

上图——墨子讲学图

四、 结语

在战国思想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其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称为当世显学,这足以说明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兴盛。而墨翟作为墨家学说的开创者,坚定的站在了儒家学说的对立面,这主要和他对于等级制度的排斥有关。

由于儒家学说对于等级制度的维护,让他们无法理解墨子兼爱的追求,并且也不可能做到像墨子那样过着简朴的生活,因为他们需要和底层百姓保持身份上的差距。这种思想让墨子对儒家学说十分不满,并屡屡进行抨击。

而且儒家学说出于维护王权的角度,提出要用战争的手段逐步恢复王权的威严,来重现治世的方法也是墨子所不赞同的。墨子对于底层百姓的关怀让他深知战争的危害,从而提出非攻的政治理念,这也是具有先进性的观点。不过墨子的政治理念太过于理想化,在失去了他这样的标杆之后,终究会被现实所击倒,这也是墨学逐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论语·微子》

【2】《墨子》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