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

浅谈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

浅谈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论文摘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 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 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承 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 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 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 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 化软实力”董仲舒怎么发展儒家思想的,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 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 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 资源和精神财富。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 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 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董仲舒怎么发展儒家思想的,从而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和需 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 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 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 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 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 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 “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 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 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 在。

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 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 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 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 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 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 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 “天人 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 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 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 “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 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 “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 “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 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 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 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 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 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 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 德教育方法。

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 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 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 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三、教育思想史研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 教育与德政、人性论、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 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 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 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 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 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 《乐》、《易》、《春秋》)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 的统一和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浅谈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 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育 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 个国家的兴废治乱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 作用。四、政治思想史研究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 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

政治上的大一统董仲舒怎么发展儒家思想的,指 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 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 黜百家”是的儒学从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 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论述,并没有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 政”,“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 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 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 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 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 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 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 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 治的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一个以皇帝为核心 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还提岀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五、伦理思想史研究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 德、刑、爱、乐、严、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 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时等自然现象上 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 东西了。

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 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 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理由家族伦 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 构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 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 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董仲 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 论以政治一统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浅谈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以文化一统为 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 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至高 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 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提出了 “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 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 性,使之成为善人。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 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仲舒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 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 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 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 “独尊儒术”的提议,“独尊 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 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李存山?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J].河北学刊XX(4).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XX.张彬,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XX.孔颖.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民办教育研究,XX ⑸.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 社,XX.钱海亚.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及其特点[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1).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XX.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