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文档:孟子经典名言语录中的谦让指礼仪之规

无忧文档:孟子经典名言语录中的谦让指礼仪之规

在《孟子》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政府要保证人民的利益,将爱护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以下是无忧文档文网小编和大家分享儒家经典《孟子》的读后感范文四篇通用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孟子读后感1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无忧文档:孟子经典名言语录中的谦让指礼仪之规,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在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们不想做却必须做好的,还有些事是我们喜欢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读后感2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孟子儒家智慧读书笔记,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孟子读后感3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孟子儒家智慧读书笔记,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读后感4

【孟子】,为战国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所作,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思想,南宋时被理学家朱熹纳入【四书】之列,是中国传统儒学经典,其语言、思想对国人影响极深。

与众人所理解相悖,【孟子】一书并非刚出世便为世人所接受、推崇,一直到汉代前期,【孟子】一书也只是和其他儒家诸子并列。然而,由于西汉中期以来经学的兴起,【孟子】与【左氏春秋】等著作的价值开始被发掘,研究【孟子】的经学家日益增多。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说到:“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自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已于【论语】并列,此不必赘言。

【孟子】一书在文学上地位也很高。有人说先秦诸子中,论文学水平,首推【庄子】,其次【孟子】。【孟子】一书用典极多,旁征博引,辩论内容也占很大比例,相比【尚书】的诘屈聱牙,【礼记】的冗长繁复,【孟子】的语言无疑更显生动而充满活力。

当然,作为一部影响世界哲学思想的书籍,【孟子】一书在思想上的建树极大,而这也是本文议论重点之所在。相比较于【论语】更侧重于个人修养,【孟子】对修养和治国的议论都很多,而且不完全拘泥于前人观点,尤其是其中经济观点于治国理念,颇为后人所推崇。

首先,作为传统儒学经典之一,【孟子】无疑是持性善论观点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诸如此类。虽然这些观点较为主观,但却为人类历史所证实。

孟子在论述主观性善论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后天修养。“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君子就应当坦诚自己的过错并及时更正,而相较于孔子而言,孟子对个人修养上更强调义。无论是“吾善养浩然之气”还是“舍生而取义者也”,都充分体现了一个圣人的大义凛然和光明磊落。但是,这里也体现了孔孟对“圣人”“君子”理解上的不同,孔子认为,只要一个人能保持仁爱之心,守礼守德,就能当圣人,所以一个人成为圣人并不困难。而孟子却明显将圣人的标准提高,要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才能算圣人,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同样,对于圣人之间,孟子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像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孟子认为他很狭隘;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孟子认为他不讲原则。至于孟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圣人,那便是孔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者”便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在政治上,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仁政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孟子一生中多次与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君主谈论政治,并以帝王师自居,在较为开明的言论环境下,孟子的思想得以传播。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不是脱离实际的绝对理想主义者无忧文档:孟子经典名言语录中的谦让指礼仪之规,孟子在游说君王时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套完备的治国套路:行仁义——得人心——王天下。战国的君王几乎没有一个采纳他的观点,但他也不必灰心,他所受的尊敬、礼遇和言论自由已足够使孔子和吾辈后人嫉妒。

除仁政思想外,孟子的经济思想更是先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这与【宏观经济学】中政府降低税收以增加民间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投资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不谋而合,而西方经济学至少是十五、六世纪的产物。

不仅如此,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理论更是领先于世界。在以封建专制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这种超前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为此将【孟子】一书删节。当然,“民本”不代表“民主”,孟子也不可能从战国之世中领悟到民主的真谛,我们尊敬圣人,也不可将其夸大,神话。

任何思想都有精华,亦有其糟粕,【孟子】也不例外。但错误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臆断性”的,一种是客观“时代性”的。【孟子】一书中对春秋五霸,管仲及当世的墨子,杨朱,梁惠王,齐宣王都深不以为然,尤其是对管仲,几乎达到蔑视的地步。当别人将管、晏与孟子相比时,孟子竟反唇相讥。平心而论,管子为人的确德操不备,但对应当时的时代,“以德取人”是否和当下“以貌取人”一样,失于偏颇?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南服强楚,北威夷狄,其治下齐国经济达到巅峰,连孔子都说“微管仲,吾辈左衽也!”管仲在客观上开发了经济隐行业,抵御外族侵略,保卫华夏民族,如此大的贡献在孟子眼中几乎不值一提。墨翟,杨朱为一时贤哲;春秋五霸,齐宣、梁惠也是一代明君。斯非尧舜之世,焉得尧舜之人?孟子对人的苛刻可见一斑,这便是主观“臆断性”的错误。而其它诸如忠君思想,民本未能升华成民主,这些便不能怪孟圣人了,时代决定了孟子的思想,华盛顿生在当时中国也绝无可能成为华盛顿。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所谓“专家学者”抓住这些对孟子进行批判孟子儒家智慧读书笔记,认为他“封建”“专制”,文革之时此风尤盛。窃以为,出此言者,非不学无术即别有用心,这种人连让我鄙视的资格都没有!

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孟子大部分思想是高尚且有价值的,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学习【孟子】等国学经典对个人修养帮助很大,这也是重温国学的目的。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