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

2011年10月11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

[2011 年 10 月 11 日原帖]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解决收入不公、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意义何在?

我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喜欢顺便去看看历史。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宏观的视角。许多社会和历史现象,在孤立的历史背景下看待,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历史周期律_对数周期幂律模型_对数周期幂律基点

在中国,贫富悬殊是历史循环规律背后的驱动力。中国历史上有一条独特的循环规律。极端的不公正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实现了新的相对公平。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前的一个晚上,一群被困在大泽乡的衣衫褴褛的农民,将一块写有“陈胜旺”字样的布条塞进了一条鱼的肚子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粗暴的手已经将一种独特的周期性现象塞进了中国历史。中国中下层人民开创了他们独特的历史推进方式。从那时起,几乎每一个朝代都经历了一个从比较公平、到不公平、到极度不公平、下层百姓无处可去、最后推翻重来的循环。各朝末日前夕,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财富高度集中,几乎都出现了畸形的“精英繁荣”,尤其是土地高度集中。现在有人认为土地的集中就是社会化,而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末期,土地“社会化”的程度都很高。我常常在想,这种由不公正驱动、通过强制下层联合实现的循环规律,是不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它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历史传统之一吗?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能不能脱离国情?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周期中,几乎每一个能够赢得200到300年长期稳定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在农业社会中,“田”就是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像今天的资本一样。所谓“平等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富豪家族的田地,而不是富贵人家的田地。这似乎是每个朝代的必修课。那些没有做好这门必修课的朝代,往往会成为短命的朝代。这样的例子有好几个,最著名的就是晋国,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民国。让我们看看共和国。

历史周期律_对数周期幂律基点_对数周期幂律模型

1911年革命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原来的社会结构几乎完全被民国继承。除了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一切都随之而来。当然,这不能归咎于民国。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1911年的革命本来就是大易王的旗帜。晚清出现的贫富悬殊、土地集中等社会结构问题,被原封不动地接受。因此,如果你在中国历史的循环中观察民国,你会发现,在中国历史循环中的每一个长生朝代之初,民国都没有完成必修课,是先天不足的。孙中山看到了这一点,就提出了“人民三项原则”,以平等地权,控制资本。看来,他是想为民国开一个补习班,弥补公平的教训,为民国的延续奠定社会基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过程被巨头们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打断了。民国先天不足,失去了可以长久延续的历史机遇。民国精英来到中下层人民的对立面,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动荡时期。我想,不管是谁,不管他对民国是什么态度,是爱是恨,还是爱恨交织,只要把民国放在历史,不得不承认中华民国的致命缺陷。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才得以消除。从历史背景来看,新中国的缔造者显然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民国成立以来,就开始打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试图从制度公平的角度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让我们暂时搁置意识形态争论,从中国历史周期的角度来看。

从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要补上中国的公平教训,就是思考乱后治理。孙中山先生还是要平地权,控制资本。 1949年,他只能比中山先生做得更好。只有补上这个教训,中华民族才能摆脱1840年以来的动荡岁月,休养生息,走上复兴之路。与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新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仍需补上“现代化”的教训。在强敌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快速建设现代工业,需要大规模、快速的积累。如何在底层实现产业积累和广大民众的公平,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数周期幂律模型_对数周期幂律基点_历史周期律

另外,建立新制度的那一代人,也深谙中国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公平与不公正”的轮回,或许在他们心中结下了一道难解的历史结;乱的作用和分量,知道民能载舟,也能翻船,尽量找到一个能保证公平的制度,保证中国的长治久安,避免历史轮回的重演。

这些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以政府调动资源为手段,以公平为核心的新体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才能实现资源的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再积累过程,同时时间确保积累的财富用于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工业。这种高速积累显然是以抑制消费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正义2011年10月11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分配正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历史周期律,当时公平制度的选择,既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必然。

通过公平的制度规避历史循环,或许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人的历史探索。如果我们看一下历史长周期中的这种变化,是否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它为中国彻底摆脱历史周期规律奠定了基础。这值得后来者思考,后来者的后人更应该深思。

这种公平制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我们不是算命的,自然无法预测几千年后会发生什么。但是2011年10月11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从目前中下阶层的情感取向来看,1949年可能会成为中华民族的里程碑事件。后人在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时,可能会认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三个时代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征:黄帝、先秦。时期和1949年。每个时代的贡献是不同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秦开创了中国统一县制的先河; 1949年后建立的公平制度为中国走出周期性动荡找到了出路。世界在变,大海在变,但这三个时代在中华民族的烙印将永存。

以秦为例。秦统一显然是不完善的,但是如果没有秦的短期统一,今天的中国可能就像欧洲一样,到处都是国家。秦之后,中国分裂并合并。然而,每次动乱之后,都有一些人顺着民心,收拾金锅,重逢。为什么?因为秦帝国的大一统,虽然死在了第二世界,但它短暂的存在,却让大一统成为中华民族潜意识的追求,一种主动选择的可能性,一种生存的形式。方法。如果没有秦国短暂的统一,也许中华民族不会知道这种可能性和这种选择。这是秦的贡献。它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树立了标杆。

从当今中下阶层的自觉选择来看,公平制度的精神大概是一样的。它的意义在于,它让中华民族,特别是中下阶层,知道有公平的生活方式和公平的社会选择。它或许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另一种潜意识追求,为中华民族树立新的划时代标杆。任何人都不应低估这一历史记忆和传统。在任何一个时代,当底层人民绝望的时候,这段记忆可能会变成一场梦,一种对公平制度的崇拜,一种对建立公平制度的人的崇拜。所以,如果有人头脑发热,彻底拒绝公平制度历史周期律,引起社会动荡,我相信会有人顺天顺地,力挽狂澜,重新创造公平。

历史是每个国家的引力场。

在当代中国历史周期律,真正关心中国未来的人应该有这样的历史高度和历史感。邓小平有这样的高度和历史感。他说,如果改革导致贫富悬殊,改革就会失败。为什么会失败?因为这样的改革将把中国推回周期性规律。目前,中国也有这种历史感。 “以人为本”,发展转型,提出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提出公平正义,提出包容性增长等,都站在这个历史高度。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100%是没有办法复制的。黄帝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演变和融合,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大融合的结果。秦朝以后,郡县统一集中的制度,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代代相传。传统要与时俱进,生命之树常青。在当今中国,将市场经济与公平正义相结合,或许是解决分配不公的历史切入点。

如果我们把这个下层阶级制定的周期律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我们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下层和文化精英在“公平”问题上高度一致。孔子提倡社会公平,“不愁少数,不愁不平”;陈升、吴广等人用周期性的动作来宣传同样的想法;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也强调正义和平等。当然,一个社会不可能绝对公平,但一个社会不能人为地制造傲慢和不公平,更不能把不公平现象伪装成“神圣权利”、“自然人权”和“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从事这种作弊行为的个别“文化精英”早已背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精英的“公平”传统。

公平是历史的选择。想要被历史尊重的人,首先要尊重历史。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