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明人绘三教图,Freer of Art馆藏

中国人的心中往往端坐着三个人,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中国人年轻时学孔子积极进取,最好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而“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人到中年,往往学老子庄子,把欲望降下来,把心灵沉淀下来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有些事看淡一些,因为人生得意是变态,失意才是常态,唯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灵魂的慰藉。

步入老年,往往学佛禅。逐步看透了人生的真相。世事不过一场大梦,人生又能几度秋凉,“人生如梦”,“是非成败转头空”,该来的来了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该走的必定要走。一切灿烂都将归于平静,一切花好月圆青春正好都将遁入空寂,所以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儒道佛成为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中国人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民族,能在不同的时段,将三家思想灵活运用毫无挂碍。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顺流时,“弄潮儿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而逆流时,学老子庄子学佛陀禅宗,幻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见南山”,要么漫游山水,要么暮鼓晨钟,悠哉悠哉快乐一生。

东坡就是中国人随机应变性格的最佳典范,是将儒道佛思想完美融合的大师。

苏东坡的意义就在于它启示我们,人生若要大快活,儒道佛三家大融合。

苏东坡以究极天人的深厚学养,对儒道佛思想兼容并蓄,随心所欲随意调遣,它如同一只自由的蝴蝶,游走于三家之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他没有成为纯粹的儒家,也没有真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更没有遁入佛门青灯黄卷为伴。但他又真的就进入了儒道佛三家精神的核心,在三家思想的加持下,苏东坡在风雨如磐的命运中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把无趣的生活搞得生机盎然。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苏东坡草书欣赏

他从儒家学会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和积极用世的价值观;

他从老子的清静无为中学到了任性逍遥,顺应命运之道的人生观;

他从庄子的齐物逍遥中学到了并荣辱齐生死“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物我两忘之道;

他从佛家的四大皆空中学会了破除执念放下执着,超然自得的心态。

如果我们给苏东坡建立一个模型的话,儒家占1/2道家和佛家各占1/2。

在苏东坡的心中,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积极入世是他的主业,永远不能放弃,于是他爱民如此为民请愿,服务造福一方百姓;

而在逆境袭来的时候,他又找到了心灵解脱的最佳途径,出入于老庄佛禅之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是苏东坡的安身立命之地,而佛家与道家则是他的”精神避难所“,抵抗不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范曾 苏东坡像

顺境时他充满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这首词中,苏东坡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守护边疆的志向。这首词不仅是他像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儒家理想的宣言,也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之作。

但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否则连上帝都要失业。

在经历过短暂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顺境之后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苏东坡很快被打入了命运的冷宫。他不断地遭到放逐,到黄州,到海南,到荒无人烟的天涯海角。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逆境时他感叹人生如梦,他看透了人生的天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有的浮名虚利都将失去。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他用庄子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如果将人类历史无限拉长的话,你会发现,那些“浮名浮利,虚苦劳神”,你会感叹生命无非是“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而已。既然如此,为何不把握住眼前的快乐,把无聊的日子活成诗,过一种“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山水田园诗书自娱的道家隐逸生活呢?

在老子和庄子的身上,他学到了他们崇尚自然,在个人进退得失,利害荣辱上,无欲无争,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如寄,所以苏东坡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要心安,人生哪里都是故乡。

他从佛教那里吸取了抛却名缰利锁的束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超脱的快乐。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苏东坡行书《归安丘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他深受佛家一切皆空思想的影响,从禅宗的平常心中受到启发,从容面对一切,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心总是不喜不悲。从而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

破除点执念,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解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就是放下一切执着,齐生死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这里有老庄的影子,更有佛禅的影子。

佛家要求人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

道家提倡人以入世之身行出世之事;

儒家则以入世之身行入世之事。

很奇妙,苏东坡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

顺境中淡泊,得意不忘形;逆境中从容,失意不失志。

这就是苏东坡的快乐所在,也是他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