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自然不仅在现代汉语而且在古代汉语中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由自和然两个字构成。自意味着自身、自己、非他物、非他样的;然意味着样子或者状态。自然就是事物自身所是的样子。如此理解的自然就是存在的本性,亦即自然而然。于是,它可以指称道。道是自然。这就是说,道是其自身(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它自己建立根据并且说明根据。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不过,自然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是复杂的。它没有单一的词性,而是具有多样的词性。自然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还可以作为形容词和副词。名词性的自然就是指本性。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名词性的“自然”的现代汉语的形态可表述为“自然性”。动词性的自然是指自然地去存在。如老子所说的“我自然”。动词性的“自然”的现代汉语的形态可表述为“自然化”。

形容词的自然是指事物具有自然的特性。如一般所说的“自然的形态”。形容词性的“自然”的现代汉语的形态可表述为“自然的”。副词的自然是指自然地从事某种活动。如一般所说的“自然地微笑”。副词性的“自然”的现代汉语的形态可表述为“自然地”。由此可见,在不同文本的上下文关联中,自然一词虽然看起来词形一样,但实际上具有不同的词性。

自然一词除了具有不同的词性外,还指称不同领域的存在者。当自然相关于不同的存在者时,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当自然指天地万物时,它意味着自然界。它指一切存在者。它是矿物、植物、动物所构成的整体。自然界之所以被称为自然,是因为它自己就是如此。它没有为什么。它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这里的自然区别于人类自身所建设的文明生活。在这样的意义上,自然是非人类的,而人类是非自然的。自然和人类构成了世界中的两大主体。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当自然指人的行为时,它意味着自然而然,率性而为。人不做作,不拘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不呆板(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不勉强。这里的自然区别于人为。人为则是充满了算计、谋划,乃至阴谋。

当自然指人的心灵时,它意味着天性或者本性。它是天生的性情,如所谓的赤子之心。这里的自然区别于虚伪。虚伪则是掩盖了心灵的真实本性,是一种假象。

虽然如此,但在中国古典思想中,自然一般只具有两重主要的意义。一是本性自然,或者是天性自然;二是天地自然。本性自然就是道或者存在,天地自然就是物或者存在者。虽然这两者有根本区别,但也有内在关联。本性自然最直接和最主要地显现在天地自然中。

这使人们经常把两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把自然同时理解为本性和天地。当人们说天性自然的时候,往往说的是天地自然;当人们说天地自然的时候,又往往说的是天性自然。天性自然和天地自然往往混淆在一起。

除了中国思想对于自然的一般理解外,儒道禅对于自然也还有不同的阐释。

儒家的自然就是天。一方面是天性之天,另一方面是天地之天。天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天命论将天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和规定。孔子所谓的天具有宗教、道德、自然等多重意义。它是人的存在的支配者。人相应地要畏天命和知天命。同时,孔子的仁爱说也带有明显的自然的色彩。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仁爱的核心是亲子之爱。这种爱建立在父子的血缘的基础上。而血缘关系在根本上就是一种自然关系。孟子将自然理解为人的天性和本心。本心是人本来就有的,是天赋予人的。良知、良能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它们就是仁义礼智。人们存心养性的目的不过是防止人的本心丧失和扩充人的本心的开端。

宋明儒学虽然派别众多,观点不同,但其实都是对于天地本原的解释不同。正是天道论的差异导致了心性论的差异。

张载的气论认为太虚即气。太虚聚则成气,气散则为太虚。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天地的存在性,而非虚无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天地之性,而相对于气质之性。人往往由于气质之性的遮蔽而不能明心见性,故必须穷理尽性,而显露本有的天地之性。

程朱理学中的理正是天理。二程认为,天理是自然的,不因外在而改变自己。它在天地为天道,在人则为人性。人性就是人之天理。性的具体化无它,而是仁义之性。仁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据此,人要识仁,浑然与万物同体。

朱熹认为所谓的天地的开端就是无极而太极。这避免了片面的有和片面的无。太极是理气一体浑成,理不离气,气不离理。理构成万物的性,气形成万物的形。朱熹由此也建立了他的心性论。性为心之体,情为心之用,心主性情。而心灵自身区分为道心和人心,亦即天理和人欲。故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陆王心学中的心就是本心。本心其实正是天心。陆九渊的本心是人的四端之心,也就是天地赋予人的心灵。同时,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心具有普遍的意义,故它是大心和同心。它超出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宇宙同体。王阳明坚持了心即理的观点。心之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在此,心、性和理三者合一。心实际上就是人的良知良能。

道家直接把道自身理解为自然。这是贯穿原始道家到新道家的一条主线。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人的规定者,但道自己规定自己。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依据自身的本性而存在。这意味着,道作为自然没有任何外在原因和目的。它消除了任何一种第一创造者的思想。同时,道作为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它是自己发生和变化的过程。道的实现就是自然本性的实现。

庄子也把道的本性理解为自然。它自本自根,是自身的基础和根据。虽然道超越于天地,但它又显现于天地万物之中。新道家们认为大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们以无为本,但自然就是无,就是本,是最真实的存在。一方面,自然给名教一个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名教本乎自然。名教虽然不同于自然,但也来源于自然。另一方面,自然是名教的目的。人要崇本息末,而这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道家所理解的自然不仅作为道的本性,而且遍布天地万物。在自然界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自然就是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灭消长。在社会,自然就是循道而行,自然而然,淳朴和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心灵,自然就是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通理。

禅宗把心的本性理解为自然。达摩的禅法突显了心的意义,但只有慧能的革命才将禅定之禅变成了智慧之禅。人的自性和自心是智慧的本原,也就是解脱成佛的唯一道路。这里,禅宗所说的人的心灵是人本来就有的心灵,也就是自然的心灵。但只是马祖道一才将清静心转化为平常心。他认为平常心是道。

所谓平常心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马祖将成佛之道不仅理解为心灵之道,而且理解为平常心之道。平常心是保持了心灵自然本性的心。既然如此,修道无须观空入定,而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衣食住行、接人待物。在这样的意义上,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每日一题)古代汉语中的“道法自然”

根据上述分析,儒道禅虽然都认可自然的一般意义,即本性自然和天地自然,但各有不同的重点。儒家的自然偏重于人伦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道家的自然偏重于天地,而禅宗的自然偏重于心灵。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