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

博大精深的道家

老子,我觉得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骑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要求,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出关,不知所踪。如果没有离开,老子会不会留下更多的思想和言论,或者更深刻的理论?

相较于孔夫子的学说,老子的思想更为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作者写了四个主题:

一、 面对天下大乱;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

二、 道的深刻意义;

三、 圣人无心而为;

四、 三宝足以立身。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作者的阐述。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

周王室没落,礼崩乐坏。老子主张“虚无主义”,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觉悟这种规律后,不必执着,而是从整体上去看一切变化,明白变化的规律,领悟了智慧,知道如何活在人间才是上策,傅先生认为,这是老子的思想路线。

作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刻的两种思想,傅先生对比了儒家和道家的三点区别:1.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道为中心;2.道家以“道”代替“天”;3.儒家讲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强调善恶理应获得的对待,道家则主张包容。在书中的具体阐述中,作者多次对比了儒、道的异同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对于想同时了解儒道学说的人来说,较为方便。

那在解释道家的“道”时,傅先生引入了西方相关哲学派别的理论主张,这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有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谈及西方哲学。原因是道家在哲学方面的思想得到了有着相同观点的斯宾诺沙等哲学家的认同,我理解傅先生之所以中西方哲学同时阐述,是因为“道”不易解释清楚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用大家相对熟悉或已经理解的知识(理论)体系对照着讲解,可能读者会更容易明白。

和儒家、西方哲学的对照之后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吗,傅先生得出的结论是:“从道来看万物,亦即从整体来看,没有一个个体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在整体里互相限制,互相约束,但了解这种限制的因素和来龙去脉,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是道家的智慧所在。”

而这种智慧,用以认清欲望,避开灾难,清明心志,就能过好这一生,即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区分、避难、启明”。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傅先生是解释“道”的呢?两个特点:“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要从整体与永恒的观点来领悟“道”。

“道”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运行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傅先生引入了西方存在主义代表海德格尔的理论主张,以及尼采的观点,但并没有展开哲学的概念和理论的对比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吗,更未研究学术界至今讨论不休的“道家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话题,在我看来,讨论到世界的本源问题,傅先生似乎也有很多的问题正在深入思考。

而万物本身特有的本性与禀赋,则是获得道的支持,称为“德”。保持事物原本的面目,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去改变它们,这样双方都不会感到压力和紧张,也就不会有烦恼和矛盾,正所谓“无为而治”。

看到这里,就有些感慨。用这个眼光反观历史上的很多史实,会觉得说得很正确:违反了事物规律、逆流而动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结局。但是如果用来对照当下,又会觉得迷惑:似乎并不符合当下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说得通:未来的人们回头看如今的各种操作,或许也会觉得是执迷不悟的吧!

那么,“道”如何予我们以启悟呢?傅先生认为一是让我们理解“一往平等的精神”,不强求别人,不委屈自己;二是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化解自我、他人之间的各种压力。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圣人”这个要领,在儒家中也有,傅先生专门与道家做了个对比以进行区别。道家所讲的“圣人”,傅先生认为是悟道的统治者。回想汉初的统治者遵循老子的理论,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得以恢复劳动生产,从而迎来了盛世之治,可以领会到道家的“圣人”的定义。

“圣人”应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既超脱又淡泊,不刻意做事,顺其自然。能够明白事物存在的两面性,正言若反,具有辩证思维,比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再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体现了事物的极限性和相对性,会想到《中庸》的“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两大思想的重合之处无疑说明了认识事物相对性的重要意义,只是道家更像是对事物的认知,而儒家更像是实践的运用。

傅先生进一步说明圣人的榜样,一是“去欲,不争”,二是“平静,自得”,这才是智慧。两点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却不容易做到,更难以灵活地做到,傅先生在此联系当下生活的实际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吗,举了很多现实的事例,期望能化解众人的欲望,不再受到万物变化的困扰,领悟到“道”的精义,从而生活得更好。

主题四:三宝足以立身

傅先生认为,学习“道”家,若通透了悟了三点,对生命极有帮助,这三点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慈故能勇。”孔子说:“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一个对他人慈爱的人,总能体谅他人的处境和难处,抱以宽容和怜惜,这样的人很难不让人信服,在他眼中,世间也无可放弃的人和事。反之,无“慈”的人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暴戾、凶狠,行事往往没有公道,如果是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百姓和国家。不知每天道路上那么多的“路怒族”,如果读一点老子的《道德经》,争狠斗胜的心会不会少一点?

老子说:“俭故能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的现实意义已被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不言而喻。傅先生解读说:“俭的背景是慈,道是母亲,万物都来自道,用道的态度对待万物,就要节俭。这时我们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对立的。”除了物质上的“俭”,还有精神上的“少私寡欲”,这才是更重要的。是欲望多了,才会对物质有贪恋心,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不好,大到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级数式增长而作死,小到为一个名牌包包、一个“爱疯”手 机而裸贷的大学生,这些对物质、金钱、利益无限限制的追求,往往会带来大麻烦。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行,故能成器长。”由于不争,所以没有得失,没有烦恼。这一点最难理解,因为和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外界刺激和教育不符合,各行业有考核指标,有各种排名赛,学生考试有成绩排名,大学录取有顺序,无一不提醒和要求人们要竞争、要争先。所以,我对这一点的理解是:适应社会而放平心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