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李霞: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李霞: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作者: 李霞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 儒佛道皆重“人”, 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 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 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 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 以求方家雅正。一、 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 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注: 《老子》 第 25 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 “道”、 天、 地、 人。 “道”被置于“四大”之首, 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 所决定的; 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 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 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 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 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重人。 重人, 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对此,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 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 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 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 才能不露锋芒, 保全生命。

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 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 庄子亦重人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 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 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 人的本质是什么? 庄子认为是“真”, “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是所以贵真也。 ”(注:《庄子·渔父》。) “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 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一旦失去了它, 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 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 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 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 “归真”的主张。 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李霞: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 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 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 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 故与“贵真”相联系, 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 何以全生?庄子发明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 “无用”即是无用于他人,对他人无用则不会为人所损害,能保全自己; 能保全自己便是有用于己。 这一方法与老子居卑处下的生存原则手段虽异而目标却同, 都是为了保全生命, 体现了他们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珍重。珍重生命, 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显著特征。

主要表现在: 其一, 重视人的地位。 禅宗理论重心之一是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人与万法的关系等问题, 它考察这一问题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宇宙, 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 以法为末。 其二, 看重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人们又向往生命的无限。 禅宗对人生的短暂亦深感痛苦, 但它从积极方面转向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通过确立“无生”观念而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到宇宙生命的无限性之中, 力图使人于人生的短暂中体验出生命的永恒。 第三, 崇尚生命的本质。 禅宗将人的本质与精华均集中于其心性,它对人的生命本质的崇尚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心性的赞美。 心性论之成为禅宗理论体系的核心,正反映了这一点。 第四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 肯定人的形体价值。 禅宗所崇尚的心性是现实人的心性,即同人的形体相结合的心性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 故它对人的心性本质的崇尚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的形体价值的肯定。 禅宗这种重生思想与道家的贵生观念正相吻合, 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生命哲学。 同时, 禅宗崇尚主体心性与庄子的贵婀勰钤诳粗厝说谋局收庖坏闵弦彩且?br /> 致的,正是这一点使得道禅的生命哲学拥有了深厚的精神意蕴而与那种活命哲学有别。

李霞: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当然, 道禅的重生亦不完全相同, 道家的贵生含有求生之意, 故后来的道教才得以从中引发出长生不死的观念来, 甚至竟有人以《老》《庄》 为医书而为人治病; 禅宗的重生则是顺乎性分, 任其自然,它既不残害生命李霞: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 亦不刻意保全生命, 而是让人这一生命形式象宇宙间其他生命形式一样自然化生、 自然流逝。 这一差别在道禅的处世之道中有更明显的反映。二、 处世之道的异趣同归——理智机敏与顺心随俗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