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专家彭林深度解读为何“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首席专家彭林深度解读为何“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首席专家彭林深度解读为何“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彭林

昨天下午,扬州讲坛线上开讲。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研究”首席专家彭林深度解读为何“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本报整理了讲座的大致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

任何文化都有精华、核心的部分,以及非核心非主流的部分。在弘扬一种文化的时候首席专家彭林深度解读为何“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我们首先要找到它的根,它的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弘扬它。我要给大家谈一谈我的看法,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道理就是磕头作揖,或者是握手拥抱,这不是文化的核心。梁启超先生说,在我们现当代的世界里面,有两大文化主体,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中国,这两大文化体系好比两棵大树,它在许许多多方面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儒家思想仁和礼,不是直接的、微观的比较,而是从根上来比较。梁先生认为,中国最看重的是礼治,也就是说用礼来治国。

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人只要通过教育就能够接受最好的道德,服务于社会,而教育是通过礼来进行的。中国人非常看重礼治,人的灵魂自己能够管好。

你要了解中国文化,要站到更高,要跳出来,来看到中国之心,看中华文化是怎么运作的,它的心脏在哪里,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中国文化是以人作为中心展开的。德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叫做雅思贝尔斯,他就提出一个理论叫做“轴心时代”。这个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这个时间范围之内,在北纬30度这个地理区间,人类文明曾经出现过一次井喷。无论东方西方都出现了人类文明的巨擘,印度出现了佛陀,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3个地方不仅出现了人类文明的巨擘,而且出现了或者说形成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几个典范。

这三大文明有什么不同?古希腊人最早睁开了“自然的眼睛”,他们观察星空,观察社会的各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的数学、天文学出现得比较早。古代印度人最早睁开了“神的眼睛”,他们用神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和人类。几年前我曾经去过印度,在恒河边上我就看到了苦行僧,干瘦干瘦的身体,浑身上下只有一块布裹着,印度人认为这些人是最高尚的人,有些人看到他们要跪下来吻他的脚,向他表达敬意。

在我们中国,以孔子为代表,最早睁开了“人的眼睛”,我们开始观察自己。我是谁?我们应该怎么生活?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一些最核心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最早就提出来。天和地是最伟大的,天地之间有万物,万物里面,人是最伟大的。所以孔子提出来一个命题: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们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的灵长,是最高等的生物,我们要自觉地和禽兽拉开距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秉乎礼

儒家文化是什么?首先,要让每个人有自尊,不做禽兽不做小人,要做君子。《三字经》里面说“三才者,天地人”,人是有精神家园有理想的。孔子所在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孔子认为这种乱是不正常的,这种乱象一定会过去的,社会总是要进步的。

孔子指出我们社会最终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是一个人人克服了私心,天下为公的世界。孙中山读《礼记·礼运》篇,他觉得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就是消灭了私有制的,人人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人都为公这样一个社会。我曾经参观过很多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包括广东中山县、翠亨村、马来西亚等处的故居,每一个地方他留下的题词都是“天下为公”。我曾经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复制的,工作人员说,“你叫他(孙中山)题词,他就题这四个字。”

孔子提出来,人类最终要走向大同,成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要实现天下大同,有四个台阶,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不要好高骛远,立志要治国平天下,要把家先治好,要把自己的身修好儒家思想仁和礼,所以中国文化提出了一个稳步的、扎扎实实的走向大同的一个路线。每个人都要修身,在修身的基础下,齐家,然后治国,走向平天下,当然每个人要真心诚意,格物致知,按照这一个路线去走,就能进步。

历朝历代的知识精英都是认同孔子的这个说法的,比如曾国藩说“治国以礼”。治国不是用暴政,不是用权力去压制老百姓,而是用礼。中国文化是修己治人之学,先修身,再去影响别人。曾国藩还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秉乎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话,它要有个抓手,那就是礼。“秉”就是抓住、秉持。修齐治平,一秉乎礼。

修身齐家,必须要通过礼。修齐以礼,实际上是以礼修齐。礼是代表道德理性。儒家对人提出三个要求,第一就要让你成为合格的社会人。通过学礼,通过德音雅乐的熏陶,你成为一个翩翩君子,这叫优秀的社会人。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下决心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有一个最高的层面,就是成圣成贤,做杰出的社会人。

礼与仁、礼与理之间的关系

礼是什么呢?是正身。怎么正身呢?学礼。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很差,很堕落很散漫,怎么办呢?要教化,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为政不依礼,行政怎么推行呢?人上道不上道,是要懂礼义,要懂辞让,要忠信,要修身践言,人要行善一定要修身,行修言道,这才是礼的本质。

有人说孔子提倡仁,仁和礼,是一体两面。仁爱,一定要体现在礼上面。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做君子,君子在心里面放了两个东西,一个叫仁,一个叫爱。

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和谐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开始,人的内心有了仁爱懂得尊重,那他就有恭敬心,有恭敬心的人一定会在他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上面体现出来,那么就能看到他有种气象。他走路的时候,脚步是稳重的,他手放的位置以及递东西给别人的时候,一定能看出他是恭敬的,因为他内心是仁爱的、端正的、正直的、严肃的。人们常说“立容德,色容庄”,这就叫人的气象。

中国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一回事。《左传》《国语》《礼记》反反复复地说“礼也者,理也”。礼是什么?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行为规范,国家典章制度。因为德是一个范畴,看不见摸不着,儒家就把它转换成礼,可以操作、学习、检查。道德理性无处不在,所以礼也无处不在,只有具体的礼,才能让我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得以真正改变,而且是在道德理性意义上的改变。

礼还是我们判断是非的,甚至这个事情能不能做成功的一个准则。《礼记·曲礼上》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你说你内心有道德,你很仁义,但是不通过礼体现出来,仁义都成了虚的。

中华之“礼”的民族性

我把儒家的“礼”归纳成四个字,叫敬、静、净、雅。

中国人交往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我首先要意识到你的存在,那么由于你的年纪的大小,跟我亲属关系的远近,我对他的敬意,不是一样的。这种敬意呢,我要通过“敬、静、净、雅”的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我是尊重你,同时,我希望你用同样的方式来尊重我。这样,就达到了一个更高层面的平等,这是中国人讲平等的一种方式,这种尊重,古代叫做敬,有敬意。

中国文化很了不起的地方,讲人类的普遍之爱,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一种博爱的情怀。因为我们天同覆、地同载,我们人是同类,只有互相爱,生活才有意义,才有温暖,这个爱就要敬。

行中华礼仪,因为礼是有民族性的,每个民族都努力地把自己民族的文化、自己民族的礼仪展现给世界。那大家不同怎么办呢?不同这很好办呢,我们中国人早就提出来,入境问俗。我到了他那里,他们不吃羊肉,他们不许说什么话,那我到那里我要尊重他,先问清楚,入乡随俗。我到你那里要尊重你,你到我这里来也得尊重我,因为有主体性。

不同的礼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要互相尊重。严复大家都很了解,他说我们为什么读那些儒家经典呢儒家思想仁和礼,不是为了别人学的,也不是说这是不是喜欢孔子,因为你不照做,教育出来的人没有人格。儒家的礼,是让人有人格,因为中国文化里面特别讲人格。如果觉得中国是你的祖国,你热爱中国文化,那你一定身上要体现出中国人的国性。

我们现在需要迫切地弘扬中华礼仪,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点就是文化传承。文化的核心是礼,要以“礼”来修身,用礼来达到社会的和谐,我们在礼德当中自谦敬人。自谦敬人,内外兼修,这个需要切切实实地传承;第二点,要有人格和国性,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格高尚的中国人,你的目标定位在哪里,培养有人格的中国人;第三,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言人,每一个中国人,要向全世界展现一个五千年文明之中的中国人的形象。

我曾经说,我们14亿人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是靠文化。此话怎讲,只要是中国人,你都过春节首席专家彭林深度解读为何“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你会吃年夜饭,无论贵贱、贫富,我们过的节,是一样的。这个文化它跨越超越了人的身份,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人要修身,人要有人样,人要有爱心。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就是要通过修身齐家一步一步,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只有这种文化,它才能最后让我们社会走向大同。我们要认可、要践行,从我做起,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面,都有这样的责任,我们穿我们民族的衣服,我们有我们民族的礼节,我们中国人的爱心,我们把自己发展,把我们的形象树立起来,我们能够影响世界,希望大家一起来弘扬中华的礼仪文化。

记者 王鑫 林倩雯 王璐 实习生 邬叶婷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