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

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

汉儒将《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经”,由于秦始皇焚书儒家智慧论文,《乐经》失传,后世仅存“五经”,宋代朱熹编“四书”,从此,“四书五经”成为儒家重要经典的代表。其中的“礼”,一般指《仪礼》《礼记》和《周礼》。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说儒家智慧论文,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戴圣儒家智慧论文,字次君,西汉时人,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北乡义)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选辑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内容或论哲理,或谈政治制度,或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范围十分广大,不仅描写规章制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东汉郑玄有《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宋卫湜《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郑元庆《礼记集说》,都是《礼记》有名的注解。尤其是郑玄独力遍注三礼,后儒尊称为“三礼郑氏学”。

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

当代“三礼”研究专家文锦说:《礼记》是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梁启超则认为:《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

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

总之,《礼记》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周易专家网,不仅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更对今人修身进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研习。本着通俗易懂又尊重原典的原则,编者对《礼记》全书四十九篇进行了细致的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礼记》全注全译本。

(本文为谦德国学文库《礼记》全注全译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汉儒将《礼》《仪礼》的“百三十一篇”

新书特惠,喜欢就赶紧入手吧!

《礼记》

全本全注全译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