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

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

No.6.20Q5(总第.194先秦儒墨哲学思想比较分析张景云(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摘要】儒家墨家有相近的学术渊源,却导致不同的学术方向。墨家对儒家曾提出四点批评,学术界一般将此作为儒墨分野的主要依据。笔者从儒墨两家对“仁”的理解、对“礼”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之处。认为先秦儒家主要哲学思想,在对“仁”的理解上,儒墨两家从基本理念和表现形式、根源及其实现方式、宗旨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取向;儒墨两家对祭杞的态度和对“鬼神”的看法体现了他们在“礼”的问题上的主要分歧;从国家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运作的剖析中,可以窥见两家政治思想的异同。【关键词】先秦儒墨;哲学思想;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B222—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0—354l(20晒)06一0123一】para吐ye坶aIlaI妒血lgp】1noCo血.伦昀《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Be面ing,I.ersi刨,China)M0}陀矗ln嘲t}咒di髓蚶懵.Mok吐(刊fhlr衄6ci鲫旧t,aIdC伽血ciam。

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

咒昏刊髑“gI}letw0.Th。pmd吐1edi晒咖)ects:吐印’De曲mIoR即-伍煳鼬,商酉町。学ods盯ldi协在erd枷_[I】转越ld日}10st.F}om商ghdI姗删dle侧瓶cal碍或彻8Ding,dle畔4er斟eals诈:o曲ci哪珊.】masty:曲t;舯珥哪a矗ve删儒家与墨家都出于邹鲁之地,有相近的学术渊源,是世袭的武士,周朝解体后,他们成为受人雇佣的“侠”都与仪礼之学有关。《淮南子-主术》中说:“孔丘墨翟修或“游侠”。只是儒生更多地来自社会中上层,而“游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要略》中言:“墨子学儒者之侠”更多来自下层阶级。儒墨两家在学术渊源上的相近先秦儒家主要哲学思想,业,受孔子之术。

”根据章太炎的观点,“儒”在古字中但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各自的生存目标不同,使得他们写作“需”是求雨的巫,而胡适在《说儒》中认为在主流意识方面异同并存。“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周一、对“仁”的理解易需卦》中考证,“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治礼时的所带的“礼冠”。总之,虽然各儒墨两家在理念上都是讲“仁”的,在对“仁”的学者观点不一,但对于“儒”的解释都与礼节仪式有关。理解上,其共同点是“利他”,但在以下几方面又有明显刘歆在《艺文志》中谈到先秦诸子的来源,其中,“儒家不同。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一)基本理念和表现形式。儒家“仁”的理念是讲‘pl瑚),说明墨家的起源与“清庙”有关,《吕究“推己及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这一思想,同时承认爱是有羞等的。墨家虽然对儒家焉。”。J《r“’也谈到墨家之学与“郊庙之礼”有关。所谓提出尖锐的批判和反思,但并未对儒家的核心理念——万方数据是“兼爱”的表现,游侠的职业道德是“有福同享,有若其利也。”(《兼爱下》)如果天下人都能以“兼爱”作难同当”,墨子将之推广扩大,主张天下所有的人不分高为处世为人的标准,才能实现这一理想世界。

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

儒墨两家低,彼此相爱。墨家的“仁”是功利主义的,不像儒家虽然在理想目标上基本一致,都要实现“大同”,但在实要通过“古服与古言”等外在形式来表现,它以对当时现的途径和机理方面却是不一致的。墨家是现实主义的,社会的有用与无用、有利与无利为标准,区分“兼”与其做法是基于下层民众的价值水准和实际需要;而儒家“别”,具体来说就是“三表法”——“本之”、“原之”、是理想主义的,其做法是针对上层社会君子的价值水准“用之”——有元历史依据(是否与先天圣王的意志一和目标追求。致)、是否能够找到事物之原(能够通过老百姓耳闻目睹二、对“礼”的态度的事物进行验证)、是否对国家民众有利。儒家将“仁”作为君子修身的内在价值标准,而墨家却将“仁”当作虽然儒墨都源于仪礼之学,但儒家对周代早期的传衡量天下一切事物和现象合理性的“度”,对于“天下”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抱支持的态度,并加以理智来说,“仁”就是“三务”——“富之”、“众之”、“治化、合理化,而墨子却对此持批判态度。墨家对儒家提之”,是衡量是否对人有利的外在标尺。出的四方面批评中,涉及仪礼最多。二)根源与实现方法。儒家的“仁”是对君子道德(一)对祭祀的态度。

儒家倾向于把祭祀当作一种符修养的要求,是从人的本性中自然发展出人的品德,通号,剔除了其迷信和神秘色彩,看重包含在其中内在的过这种品德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谓“内圣外自觉的道德和伦理意识,而不是作为宗教信仰。孔子对王”。而墨家侧重于回答人为什么需要行“仁义”的问于鬼神采取“敬而远之”、“未能事人,安能事鬼?”的态题,其根源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它将“爱人”作为一度,儒家没有明确提出“无鬼”(墨家认为儒家“执无鬼种投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而学祭礼”)的概念,至少不承认“人格神”的存在,但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承认其在观念中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日:之。”(《兼爱中》)墨家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这就暗示“其实分子,社会的利益也就包含了每一个人的利益,为社会鬼神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心目中当作他存在。”仪礼重谋利益电就是为自己谋利益,这与儒家的“己欲立而立点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情。苟子在《礼论》中说: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而且范围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中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大。

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

可以说是“共赢”思想的最早发端。有所不同的是,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这种“兼爱”不是通过个人内心修养去实现,而是通过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已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外在强制力量去实现。墨家的“天志”和“明鬼”就是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他重点强调祭祀的情感为了劝说人们兼爱而形成的思想——如果人的言行不符性,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故人和神灵的尊敬和怀念之合神灵的意志,就会得到“天”和“鬼”的惩罚。不过,情。从苟子的观点看,民众与君子对祭祀的态度是不同 儒家后期的苟子将“言他人所善”(“仁”在言论上的一 的。这些祭祀仪式对于君子而言是“诗”,冯友兰先生认 种体现)作为一种传播技巧:“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 为,儒家将“宗教的因素转变成诗了。”b](叫”强调祭祀 仪式中的“鬼神”虽然是虚构的,但又能表达真实情感。于步步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 而对于民众而言。祭祀则是“鬼事”。后者与墨家对于祭 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卑 祀鬼神的态度是一致的。墨家则相信鬼神的存在,从而 污、佣俗。”(《苟子非相》)使得“仁”也具有工具理性 行祭祀仪式,批评儒家不信鬼神却要敬鬼神的做法:“执 的色彩。

与墨家不同的是,这里主动使用“仁”的方法 一)“天志”和“明鬼”的理论使其带有明显强制实现的“果”。 的宗教色彩。儒家重视仪礼,往往重视外表,比较铺张、 (三)宗旨及其实现途径。儒家仁义的宗旨是修、 隆重;而墨家薄葬轻礼,主张“节用”,这是和“三务” 齐、治、平,最终达到理想国——大同世界,其基础是 一脉相承的。 每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 (二)对“礼乐”的看法。儒家将礼乐当作“和心”、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和志”、自我约束和区分等级的象征,不过多考虑现实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 问题。习礼必习乐,儒者对音乐十分重视,认为它不仅 ‘群”“怨”修养心性的作用,而且通过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礼”来维持其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乱贼而不作,放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札记礼 的色彩,其宗旨是“尚同”。“以兼为正,是以聪明耳目,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 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与动宰乎?而有道相教 广大象地先秦儒家主要哲学思想,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 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 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

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

大小相成,终始相 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 万方数据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儒家 的关系是通过君子与其亲人的关系扩展而来,体现了” 通过礼乐达到人格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仁”的理念,从而使家国成为一体。 而墨家却从“固本节用”出发,认为礼乐放纵人的 《尚书皋陶》中也有着方面的阐述:“天聪明。自我 欲望,又耗费财物,不但不能解决社会的三大难题—— 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饥者不得是,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也不能制止 儒家思想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将君子置于神、民之间、 一些社会不公和犯罪问题一“强劫弱,众暴寡,贵傲 天人之际。 贱,寇乱盗贼并兴。”[4](m2。 苟子在《解蔽》中评论墨 《左转桓公六年》中季梁与随侯的对话中谈到:“臣 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由此,墨家可以说是古代“唯物 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 主义者”,重“物”轻“心”,苟子说它适合了“愚民之 欲”而不适合“智者之心”。由于墨家价值观上充满了工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具理性的色彩,《庄子天下》篇对此提出了批评:“其生 在神与民之间的关系上,神服从于民的意志。

中国的 “民本”思想概发端于此。笔者认为,儒墨两家对礼乐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墨子认为,国家的权威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民, 只是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针对的人群不同,使二者的效 其二来自天。国君是按照上天和鬼神的意志来监督民众 果不一致。墨家的思想适用于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针 的。人民大众接受这个权威,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 对下层民众,饥肠辘辘,何谈礼乐?因此讲求实在为宜。 无奈;在君主、民众和上天的关系上,墨子认为国君最 儒家的观点适用于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社会,针对的是 初是顺应民众的意愿而产生的,国君是为民众的利益而 上层“君子”,他们重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礼乐是达到 存在的,若没有国君,民众就会陷于元政府状态,上天 这一境界的途径。从当时的社会条件看,墨家的观点还 和“明鬼”既监督国君,也监督民众。 是切合实际的。 因为通过礼乐对人进行教化是一个潜移 (二)政治制度的运作。儒墨两家在政治上都是主张 默化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对于平民手工业 极权的(准确地说,儒家是“集权”,墨家是“极权”), 者而言没有多大的说服力。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需要 但实现的途径不一致。《墨子尚同篇》中讲,国家的职 基本满足,过分追求物欲,会使人精神匮乏,文明衰落。

责就是“一同国之义”;儒家也讲“一言偾事,一人安 从这个意义上,儒家的礼乐观对于现代社会更有价值。 邦”,但儒家主要通过“德治”,以“礼”为主导,以 但二者也有融通之处:墨家主张节俭,是对儒家在物质 “慎罚”为辅助手段,而墨家却通过宗教和“刑政”来实 方面过分铺张的一种制约,只有在物质上有所克制,才 能在精神上不断充实。墨子的主张也是我们建设“节约 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儒家讲究以礼相待,上下和 型社会”的有力支持。 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中庸》中规范了处于 社会不同地位的人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方法:“在上位不陵 三、政治思想 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 儒墨两家在价值观上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集体意识, 下不尤人。”还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在下位不获乎上, 在政治上都要求中央集权。但是在国家的起源、政治制 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 度的运作方面存在分歧。 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 (一)国家的起源。儒墨两家都从君主与上天和民众 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 关系中认识国家的起源,但对于君主与上天和民众的不诚乎身矣。

”如果国君有错。大臣有劝谏之责。而墨家 关系认识不同。儒家认为,君子的权威来自天,而天的 在处理上下级方面却是绝对的服从,君主有绝对的权威: 权威来自民众。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内圣外王”将 “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日,闻善与不善,皆以告其上, 儒家的伦理和政治合为一体,使政治成为道德的外延, “家”和“国”结为一体。其实践起点是修身,君子通过尚同》)主张“上同而下不比”(同上)。 来“平天下”,通过等级关系来“正名”,通过总之,先秦儒墨两家由于有相近的学术渊源,不少 “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强调君子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地方是一致的;但由于其价值目标不同,其思想走向也 每个人依照自己的特定地位和角色来完成自己应该完成 有微妙的变化,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这两 种学说有更加明晰的认识。“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儒家政 [参考文献] 治思想中,民众受君子道德的吸引而自愿接受领导。君 [1]汉书:卷三十[M].中华书局标点本。 1983. 子的权威来自天,而天的权威来自民众。 [2]吕氏春秋[M].卷二,二石二子. 《中庸》中阐述了君子与民众和上天的关系:“君子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 2004. 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儒墨“仁”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不可 [4]墨子问诂[M].卷十二,公盂. 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其中,君子与民众(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高君] 一125— 万方数据

标签: 儒家墨家君子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