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讲清楚”: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

“四个讲清楚”: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

【《四说清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孔子、儒学,是了解中华民族民族特色、了解当今中国精神世界历史渊源的重要途径。”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广阔,体系典型宽广,发展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树。这棵树,枝繁叶茂,生命顽强,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把握儒家的共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天下为公”与中国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

2500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孔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前几千年文化的继承、总结和浓缩改进。孔子“先人形容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文化创造,站在当时的历史制高点。梁漱溟说:“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几乎都在孔子手中;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几乎都出自孔子。”

儒家做人经典语录_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_儒家中庸思想的生命智慧

与许多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追求社会和谐、人心和谐,向往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古代三代礼制的得失,都是因为革命。西周初期,确立了周朝的礼乐,确立了社会的基本规则。孔子向往的“周公治国”,“甘甜有文”,形成了“大道行天下,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他心目中的“大同”的世界里,人选贤惠,弘扬诚信,培育和谐;

孔子的“天下为公”观是指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和公共意识,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只要人们有社会联系,这种追求就不会也不应该改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的价值,考虑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的关系,致力于处理人心与道、人情与人义、天与人欲的关系。

孔子“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有梦想就可以创造,敢拼搏,善于团结,不怕山不怕路。 “天下为公”是人生的方向、社会的方向、人类的道路、世界的道路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源泉。

2.“以德治国”与社会规则意识和管理规则

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_儒家做人经典语录_儒家中庸思想的生命智慧

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有社会管理。在孔子的心目中,治国如驾车,驾车马必“以道而行”,尤其是治国之道。孔子说:“人虽多,但不以道治之,则不能为暴君。”在这里,“暴君”意味着强大,“国王”意味着伟大。领土越广,人口越多,需要的信仰和信仰就越普遍。 《周礼》六官中,有“屠场官成道”、“司徒官成德”。当时,人们特别重视董征管事,立正大义,化民为俗。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对政治家来说非常重要。周朝强调崇德保护人民,孔子更提倡以德治国。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是管理者的素质。在孔子看来,“以德治国”就是“以义治国”,他的方法简单明了,就是用君主的正义来引导社会的正义。孔子认为义没有错。各级管理者要努力“改正”,以身作则。

儒家是君子之学,是要培养能明辨是非、知荣辱、敢于担当、敢于领导、有大格局的社会精英。孔子告诫统治者“子欲为善,百姓为善”,力图让他们明白“民俗与草根”的道理。一个“君子”应该是德与位相配,是德与位的统一。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该是高尚的人。这是中国绅士文化的精髓和精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干部是领导,学校是家。干部有政治道德,教师能讲道,学生“想天真”,长期做事,默默润物,就会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孔子说:“人之大,政之大”,他说:“君子是民之言,言之对,则何为错。”人性在于政治,孔子强调正名,这也是一个上下效的问题。治理在于正名,在于让人们遵守规则和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以德治国”就是“以礼待国”。礼具有化解猜疑、调和变迁、化解纷争的作用。儒家礼教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国成为最礼尚往来的国家。礼“以国定社粮,命民,利后”。很多文庙都有“礼门”、“义律”门和广场等建筑,表明人们要依道行事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理性行事,要求人们按章办事,按规矩办事。这对国家治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3.“推己及人”与个人价值观和修炼方法

“每个国家都有法律,但没有必须执行的法律。”所以,孔子说:“人不仁,怎么礼?人不仁,怎么高兴?”和谐与和平的保证。瑞士著名哲学家孔汉斯在起草《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时特别注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一是人文主义,即孔子所说的“仁”;另一个是孔子在人文主义史上确立的第一条黄金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教导人们要修身养性,建立忠诚和信任“四个讲清楚”: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特别注意自尊和他人。孔子的“道”是“始终如一”,曾子说的是“忠恕”。孔子认为,真实世界来自于“太乙”、“分天地”、“然后万物有灵”的转化,进而有男有女、夫妻、父子、君臣,上上下下,然后“礼节不对”。处理这些对立的关系,需要有忠诚和宽恕的方式,需要有“一”的思想,需要修养自己,推动自己。

儒家中庸思想的生命智慧_儒家做人经典语录_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

儒家讲究“人性”,希望衍生出“爱与尊重”。孔子说:“爱和尊重是他们统治的基础。”人有爱有敬,才能孝顺父子; “敬从始”认为修身要从家庭做起,修身要从孝道做起。儒家的“仁心”和“崇敬观”,就是“爱”和“敬”的问题。三国时期,魏国人刘绍在《孝经》中说:“爱为上德”,“敬为重中”。学说的本质。儒家思想的这些特点,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对青少年是非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4.“性能两用”与人生行动计划与思维指南

儒家特别重视中道。孔子说:“抓住它的两端,为人民所用。”它是一种道德准则和一种思维方式。 “中用”意为“用中道”,即“用中道”或“用中道”之意。孔子所说的“中”是“中”,是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的。中庸之道的本质是有“经”与“权”之分,中庸之道是指人们在生活方式上不断改正的过程。

人在天地之间,应该效法天地之道。 《易周书》云:“天道在左,日月西行。地道在右,水道东流。人道还在。中间,还有耳朵、眼睛和心脏。”又曰:“天道曰吉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因此,孔子强调:“民间礼节,故亦为管中”。 “以礼规中”,同时“以罚教中”。儒家讲究德治,但从不忽视“刑罚如何帮助道德”的问题,所以孔子说:“刑罚不正,百姓不知所措。”

在《时代与中国》的哲学中,中间的标准是得体、理性、礼节。 “世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什么不可能”,二是“没有什么是错的”。换句话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是否“正义”。可见,“中庸之道”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处世的准则,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孔子晚年喜欢《易经》“四个讲清楚”: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他写的《易经》特别注重“时”和“变”。孔子的中庸之道追求中立的境界,使人不拘泥保守,不偏执偏激,使人与时俱进,不自满,体现了儒家和儒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历史总是在发展,在“盈亏”中前进。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中庸之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儒家在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中庸之道的思想,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智慧。作为一种修行或自我教育的方式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中庸强调真诚和固执。儒家中道思想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协调。这是社会法和人道主义原则。中庸之道是一种进步的哲学和一种和谐的哲学,而中国儒家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

总之,儒家思想染上了中国人的生活底蕴,包括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民族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

(作者:杨超明,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孔子学院院长、教授)

标签: 孔子儒家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