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

视频: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大家了解一下。

一、董仲舒:从形而上的探讨,转向行而下的制度建构

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创立之后,到了西汉汉武帝的时候,出了一个思想家叫董仲舒。董仲舒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汉武帝时期,举办了一个活动,召集天下贤人或者读书人,给皇帝汇报,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办法。就在这个活动中,董仲舒出来了。

董仲舒的思想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他其实是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一个基本秩序。在董仲舒之前,先秦的儒家很多是探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探讨很哲学的话题。比如《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比如《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包括《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就是探究非常深邃的哲学问题,这是形而上的哲学探讨。但是到了董仲舒这里,他转向了形而下的制度建构。董仲舒不是沿着先秦的对形而上的哲学探讨,而是是往下看,思考这一套东西在现实的土地上,应该发挥什么作用。那么,这个时候董仲舒就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什么?他讲你这个帝王如果做错事,或者政策如果出了问题,天要降灾的。这个时候他为什么这么说?这实际上是对执政者有一种制约,在中国古代的体系里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对皇帝是没有制约的,大臣有皇帝管,皇帝谁来管?天人感应,如果出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说明什么,说明你这个皇帝治理国家有失误,这是上天给你的警告,这个时候皇帝要下罪己诏。这个说法,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对皇权做了某种程度的限制。

还有“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子为母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就是一个具体的规范。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环节,他是从先秦时期对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探讨,转向了行而下制度的建构,这是董仲舒的思想的意义。我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三纲五常”这些东西在近代被批评得特别多,比如女权兴起以后,开始有人批评夫为妻纲。我们今天冷静地去看,它背后有哪些智慧?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对立的世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这个世界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负,山有阳面必有阴面,物理学有物质世界必有反物质世界,是对立的力量。比如说,在家里边丈夫和妻子,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平等,总是存在一个力量比较强。那么,比较强势的就是阳,比较弱势的,比较服从的那就是阴。比如在天地之间,天就是阳,大地就相当于阴。为什么这么说?天如果温暖了,太阳离地球近了,温度起来了,小草赶紧地就得发芽,太阳离得远,小草马上就变黄,小草都跑到地下去躲过冬天。如果太阳离我们远了,温度降低了,这个时候我非得要长出嫩芽来,那就会冻死。所以说,阴和阳的关系,阳是主导的,是刚强的,阴是柔和的,是顺从的,两种力量。

我们生活的世界,必是一阴一阳,你去观察这个世界,如果都是阴或都是阳,秩序就会大乱。比如在家里边,爸爸比较强势,妈妈柔和一点,这个家和谐。比如爸爸主事,遇到事情了,没有问题,这个事情就这样办,妈妈在旁边稍微提一点建议,很柔和,这个家和谐;你反过来讲,爸爸说就这么办,妈妈说不,要那样办,吵架了,家就不和谐了。如果家里面都是阴柔的力量,遇到事情以后,爸爸掉眼泪,我不知道怎么办,妈妈哭得更厉害,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家就出问题了。国家也是一样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一个国家的元首很阳刚,就这么办,对大局的把握非常有智慧,做事很果断,那么你政府的首脑就很好地去执行,这个国家就好。反过来,如果领导都很强势,容易出问题;都没有主见也会出问题。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它实际上是一个智慧。在企业里,董事长一拍桌子,这个事就决定了,果断,有大局意识,非常刚强,这就是一个董事长;总经理特别会执行,正确地理解董事长的意思,创造性地执行,这就是阴柔,两者配合。反过来讲,董事长做决策很阳刚,可是总经理也很强势,两个人都不服气,这个公司就容易出问题;或者遇到考验的时候,没有人能拿主意,都很阴柔,都不知道怎么办,都哭鼻子,这个企业必出问题。

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世界秩序的正确概括。再讲女权,有的女人在家里主事,这就是阳性的力量,男人做饭,照顾家庭,这也可以。阴和阳不是男女的关系,它实际上是两种力量。“三纲”实际上是反映了这么一种关系,但是表述得不好。夫为妻纲,如果丈夫有特别阳性的力量,女性比较阴柔,这就符合;可是有的时候女性也很厉害,女性也是领袖风范,男人可能阴柔一些,这也行。所以,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没有错。当然,如果把家里边的男女固定化,男人就要说了算,女人就要听男人的,在今天是不合适的。但是,一阴一阳谓之道没有错,两种力量不是对等的,这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今天不需要吗?今天可以不讲仁义,不讲礼节吗?老师可以不尽自己的义务,学生可以不尊重老师吗?孩子可以辱骂自己的家长吗?不可以。仁、义、礼、智、信是一个社会基本的规范。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

二、韩愈:在《原道》中提出“道统”

到了唐朝,儒学有一个变化,什么变化?大家知道,从汉朝以后,中国的思想有一个外来的挑战,就是佛教。佛教的思想非常深刻,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叫任继愈先生讲,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流派,最深刻的大概是佛学。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也说,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佛教的深刻是其他思想派别很难比的。这个时候,儒家遇到了挑战。佛家思想的谱系非常清楚,以禅宗为例,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讲法,灵山法会,释迦牟尼佛要传佛法,可是这一次释迦牟尼没有说话,而是拿着花拈一拈,叫如来拈花。大家很奇怪,你不是要讲大智慧吗,怎么不说话?只有摩诃迦叶,摩诃是梵文,就是“大”的意思,佛陀的弟子摩诃迦叶看了以后笑了,这就是如来拈花,迦叶微笑。

这里我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释迦牟尼,“释迦”是一个族,“牟尼”翻译过来是圣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出来的圣人。释迦牟尼看到迦叶会心一笑的时候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也就是说,我已经把佛法最大的智慧,教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就是禅宗的祖师爷,从这里开始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第二十八代祖师爷叫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从达摩一直到慧可、慧能等等,六代祖师以后,中国的禅宗就打开了。

这个时候儒家是遇到挑战的,佛家思想不仅深刻,而且人家的谱系那么完整。那么,儒家的思想就遇到挑战了。

这时韩愈在一篇名为《原道》的文章中提出一个看法,他说佛家有道统,儒家也有道统,这个道统是什么?就是新传家法,儒家智慧也是一代一代传承的,从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到孔子、孟子往下传。他也指出,从孟子以后,道统似乎中断了,要接续这个道统。

思想文化一定会在碰撞和交流中交相辉映,文化发展的规律一定是孔子讲的“和而不同”,不同的文化派别各有智慧,互相学习、互相接纳、互相借鉴,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才繁荣。所以大家看,韩愈在《原道》里就指出儒家也有道统。

三、宋明儒学:心学和理学

到了北宋和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就是宋明儒学,或者叫宋明心学、宋明理学。

宋明儒学,包括陆九渊、朱熹、张载、程颐、程颢等,这么宋明儒学家有什么特点?他们和韩愈一样,应该说都看到了佛家思想对儒家的挑战,就有了要重振儒学的决心。他们也学习了很多佛教的东西,有些儒家知识分子甚至坐过禅,出过家,学了之后又返回来给了儒学以滋养。文化发展就是这样,中国禅宗的很多思想也学习了中国文化,儒学也从佛家思想里面吸收营养,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家思想都升华了,每一家思想都变得更加丰富了。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

宋明儒学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心学,一派是理学。理学代表人物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提出的。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他提出的“我心是宇宙,宇宙是我心”,大家也都听过。那么,心学和理学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一个人成为至善纯美的人就是圣人。那么,怎么才能成为至善纯美的人?朱熹认为,宇宙中有一个天理,人在出生的时候秉持了那个天理,由于我们身上有一种上天秉持的那份天理,所以人人皆可以为圣人,这就是理学。陆九渊的心学认为,我们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那份至善纯美的心性,用《大学》的话,人人心中都有光亮的德行,我们要成圣成贤,就要往内觉悟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觉悟我们心中本来都有的那份明德,或者至善纯美的天性,这一部分叫心学。

心学和理学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和孔孟以来的儒家的主旨,都是走向内圣外王的路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可是,它们在具体学说上出现了分歧,一个认为成为至善纯美的圣人靠秉持天理,一个认为靠往内求,应该找到心中那份光亮的德行,这就是心学和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是朱熹说的,我们对此也有很多误解。有人说这个话罪大恶极。其实不是。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心中都有那份对天理的认知,用孟子的话叫“良知”,用《大学》里的话叫“明德”,可是这份良知、明德在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比如,一个人本来很善良、很纯洁,到社会上打拼几年以后,变得很复杂了,变得很会算计了,这就叫天理被人欲所蒙蔽了。我们怎么修行?儒家提出,我们要保留心中那份纯美的天理、善良、真诚,应该把“人欲”给去掉。“存天理,灭人欲”讲的是这个意思,他并不是完全抹煞了人的欲望。朱熹也说过,人吃饭、穿衣,这是正常的,可是我非要吃海鲜,不是几千块钱的衣服不穿,不是几万的手表不要,跟买手机一样,手机本来是用来看时间、发短信的通讯工具,我非得买几万块钱的,这就不应该了。我们对很多中国文化的典籍,不要流于表面,要理解他真实的意思,在判断的时候才能尽可能准确。

四、王阳明心学: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儒学到了明代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王阳明的出现。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大家查一下日本历史,日本对王阳明的心学非常重视,很多人推崇王阳明心学。可以说,王阳明心学对日本思想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讲一个事,王阳明11岁的时候,家里人给他请私塾,王阳明就问私塾先生,读书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王阳明11岁就问他的老师。这个老师说,读书人第一等事是科举高中。据说王阳明听了以后颇不以为然,他当时就说,我认为天下读书人第一等事不是什么科举,而是成圣成贤。我读王阳明传记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大家想想,一个11岁的小孩,他心中想的不是蝇营狗苟,我要发财、当官、光宗耀祖,他说的竟然是成圣成贤。所以,王阳明后来敢于直言,非常正派,心中有浩然之气。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批判了当时朝中宦官专权的现象。大家知道,明代宦官对政治影响很大,王阳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宦官干政对朝纲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结果就被流放到贵州龙场驿,龙场驿是古代的邮差传送信息的一个小站,就像今天的邮局一样,王阳明在龙场驿做驿丞。这个地方非常荒凉,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一个人烟都没有。

1508年,在这万千孤苦之中,王阳明忽然有所悟,这被称作王阳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叫“龙场悟道”。他领悟了什么?这个话不好说明白,我给大家提示一下。王阳明早年实际上是学朱熹的格物,向万事万物学道理,从格物来找天理。他开始格什么,格竹子,他说既然格物就是向万事万物可以学真理,那王阳明就坐在一片竹子旁边格竹子,据说坐了7天,什么没有格出来,晕倒了。大家想,你不吃饭你也晕倒。而且王阳明做事很认真,从那以后,大病一场,格竹子没有格出东西来,心里很难过。他就觉得,通过格物来领会宇宙的大道,仿佛不适合他。我给大家讲,格物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可以学习大道理,这是真的。但是这个时候,王阳明的机缘还不到,他就格竹子,结果把他格病了。

王阳明格竹子的经历,使得他了解到,向外求不行,尤其是在龙场驿,在万般孤苦中,在那么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他只能是反求诸己。反求诸己的时候,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密码被王阳明发现了。我们老说成圣成贤,不是外在的,实际上是反向求心。人人心中都有德行和良知,人人心中都有光亮的智慧,人人心中都有佛性,所以要内求。就在反求诸己的时候,加上外在的万千荒凉、万般孤苦,王阳明发现了心中那一片生机。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

1508年,他龙场悟道以后,很自信,可以开坛讲学了,可以给别人讲东西,讲的不是别人的故事,不是讲别人的经历,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王阳明真的是有所悟,在他反求诸己的时候,自己心性之中那个内在的秘密,那个内在的智慧,一下子迸发了。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讲的那些话,不用背,孔子怎么说,孟子怎么说,不用背他的话,为什么?我们和孔子、孟子一样,都有那个智慧,只不过人家孔子、孟子找到了,我们还没有找到。所以我们还是凡夫俗子,还是蝇营狗苟、龌龌龊龊,还是小人长戚戚。可是我如果内求,我也可以找到和孔子、孟子一样的智慧,所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心中本来就有,不用他求,通过内求都可以。应该说,王阳明找到了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王阳明的心学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提出来?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小市民的生活也提高了,商品经济到了一定程度,明代小说,包括《水浒传》《金瓶梅》等等小说都出现了,小说某种程度上是明朝的缩影,是明朝社会状态的反映。那些杂七杂八、男男女女,那些灯红酒绿,在儒家知识分子看来,人心已经迷乱了。当物质条件丰富之后,人不再去追求心中的那份德行和人格,不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提高德行,而是追求食色性也,而是追求男男女女,追求很多欲望,儒家这些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就知道,人心如果烂了这个国家必出问题。

所以大家看,习近平同志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治国、八项规定等等。不要以为改革开放,有了一点成就,就大吃大喝,骄奢淫逸,那会出大问题的。王阳明那个时代也是这样,有了物质条件以后,老百姓就开始在生活上放荡,骄奢淫逸的现象就多了。这个时候,人心就糜烂了,人心就堕落了。人心如果堕落了,这个国家必出大问题。所以,心学在当时出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纠正人心,就是针对当时糜烂、堕落的人心,要提出一个纠正的办法。所以心学在明朝出现,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

我们往前推,孔子周游列国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周游列国的时候,诸侯之间称霸,杀人,人心也堕落了,纲常败坏了,叫礼崩乐坏。在那个时候,孔子如果不出来讲仁义道德,这个国家哪有什么希望?孔子出来立人伦,正纲常,也是针对当时的形势所提出的一个纠正的办法。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也是一样,是当时明代商品经济出现以后,人心堕落以后,必然出现的一个应对人心堕落的思想流派,非常伟大。

王阳明针对人心的糜烂和堕落有一句话,叫“破山中贼易”,山上有一个贼,把他抓了,容易。可是“破心中贼难”,人心中有一个贼,心中的那份贪欲,那份不知足,那份放荡,如果有了,这个很可怕。所以,王阳明讲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很有针对性的。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繁荣富庶是好事,可是繁荣富庶之后,往往会滋生出很多弊端。如果我们不能居安思危,不能三省吾身,这个国家就是《易传》上讲的,泰之后就是否,往往繁华过后,终归一梦。就跟唐朝一样,开元盛世之后,马上就是安史之乱,这个很可怕的。所以,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是针对当时问题提出的。

五、满清:文字狱、闭关锁国,文化凋零

满清时期,中国文化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人数很少。在明末的时候,崇祯、李自成、多尔衮三种力量角逐,李自成冲垮了崇祯,多尔衮有了机会,再加上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把满清引入关内。清政府不自信,想控制偌大的一个国家,它在政策上有两个非常大的失误,就是文字狱和闭关锁国。这两个因种下了,后来中国必收一个大的恶果,就是近代的苦难和屈辱。

文字狱不让人思考,一个不自信的政府,不让你说这,不让你说那,他并没有恢弘大气,更不可能海纳百川。有人写诗“清风不识字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何故乱翻书”,结果他就以为是说清朝没有文化,是对统治者不尊重,把诗人家里几百口人杀了。文字狱必然导致文化凋零,国力衰败。中华民族几千年恢弘大气、海纳百川,从满清文字狱后,可谓是花落飘零,种下的这个恶因,窒息了我们民族的生命力,不允许老百姓思考了。所以清朝的文化,考据很发达,钻到故纸堆里边,不允许阐发微言大义,不允许思考,生命力就凋零了。

还有一个闭关锁国,也非常可怕。中华民族自汉代以来,张骞出使西域,我们都是打开的。隋唐,鉴真东渡、玄奘法师西行、日本遣唐史,西域商人跟中国在河西走廊做生意,这些东西都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开放、海纳百川的民族。可是闭关锁国以后,我们的眼睛再也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了。如果我们不闭关锁国,哪怕我们和西方比,有一点落后,我们中国是那么擅长学习的国家和民族,如果落后于西方,通过海外的交流,我们很快就能迎头赶上。可是我们大门封闭了。

文字狱把思想和智慧的大门封闭了,闭关锁国把开放的大门封闭了。自此,中华民族被拘束在一个狭隘的、封建自给自足经济里,趑趄独行。

1840年,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大道上,可谓是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华民族还在自然经济的小船上风雨飘摇。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为不得不接受的历史宿命。所以满清种了一个恶因,收的果报是184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只是果报的开始。

在挨打开始的时候,中国的思想史或者中国儒学史都不能睁眼看世界,还狂妄自大,还自以为是,认为西方的技术叫奇技淫巧,一点都不懂得学习西方。结果是,一次一次地被抽嘴巴,一次次地被侮辱。到了张之洞的时候,才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懂得向外学。

我们讲《中庸》的时候,中道是大智慧,什么是中道?比如在文化上,我们以我为主,同时海纳百川,这就是中道;我们一方面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一定要海纳百川,善于学习,这就是中道。当满清入关以后,文字狱、闭关锁国,不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这就偏离了中道,这就是一个重大失误。所以,中国近代的恶果就出来了,也就开始变得落后、变得狭隘。

可是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又出现了另外一些极端,有人提出全盘西化,认为中国的东西都要丢掉,要完全模仿和移植其他民族的做法,这也是一种愚蠢。闭关锁国、文字狱是愚蠢,狂妄自大是愚蠢,固步自封是愚蠢,可是数典忘祖、全盘西化一样是愚蠢。中华民族一定要走中道的路,我们近代以来太多的教训,一定要好好反思。近代我们吃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一定要吸取教训。在文化上,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永远要以我为主,同时要海纳百川,永远走中道的路。永远要吸取本民族的智慧,同时用一个宽广的胸怀,去学习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智慧。

六、近代:新儒家提出返本开新

新文化运动,就提出全盘西化,有很多知识分子说了很多极端的话。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提出来,固然有他的因缘,可是说这样的话,对历史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们中医有没有问题?西医、中医,任何一个医学都有各自的问题。可是那时候,我们中国人就走上了一个心智错乱、进退失据的路子,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极端不自信,甚至完全抹杀。

就是在这样的沉思中,中国儒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近代新儒学,近代新儒家。新儒家怎么出现的?我刚才已经做了分析,新文化运动以后,有些人心智错乱、进退失据,甚至提出全盘西化。在这个过程中,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我们把自己的传统和历史都否定以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的根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自强不息?这些问题,使得很多传统知识分子意识到,我们今天虽然落后了,但是我们的根不能丢。如果中华民族的根被切断了,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就会风雨飘摇,轰然倒塌。欲灭其国,必灭其史;欲灭其国,必灭其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灭绝了,这个民族一定会分崩离析。于是梁漱溟、牟宗三等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文化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提出四个字:返本开新。

返本开新是什么意思?返本,就是我们一定要返回到中国儒家的大智慧里边,比如《易经》、四书五经,领会古圣先贤的大智慧。返回去以后,不是停留在古代,而是开新,要开出一个和今天这个时代相契合的民族、自由、文明的国家。可以这么说,返本开新是近代中国在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时候,感受到文化危机的那些知识分子,自发生成的时代回应。

七、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热、国学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到了21世纪的时候,迎来了新一轮的国学热。这个国学热不仅是国家推动的,更重要的是民间兴起的。像雨后春笋一样,许多读经会、国学研究机构兴起,掀起了一片新的国学热。

这个国学热我们怎么看?我想给大家交代一下,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伟大在哪里?经济要富裕,这是第一,军事要强大,强大不是欺负别人,是我们能够保卫祖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灵魂、是信仰、是文化。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要有伟大的文化,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

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力起来了,可是我们如果真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让人尊重的大国,除了经济富裕,军事强大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文化建设。我们只有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能够给世界人民提出一些理念,能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才能成为让世界各国人民尊重的大国,这是一个时代的需要。

21世纪以来的国学热,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要唤醒国学的振兴,要唤醒中国文化的振兴,这是历史的潮流。未来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世界上强大、富庶、繁荣,让人尊重的大国的时候,中国文化一定要大放异彩。如果我们的文化不能让人家尊重,不能给人类文明提供价值观和理念,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复兴的大国。

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时候,中共中央就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就是我们在文化上,应该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一份觉悟。什么觉悟?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有自己文化的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这个根一定要注意护养,这是第一。第二,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哪些,有哪些大的智慧,我们有哪些缺点,有哪些需要反思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自我革新和净化的是什么,这就叫文化自觉。觉就是觉悟,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份觉悟,使命是什么、责任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优势是什么,我们要有觉悟。

什么叫文化自信?人类历史四五千年以来,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以来圣人辈出、群星灿烂,不仅影响了亚洲,对整个世界文化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文化滋养下的中华民族,一定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有能力成为让人尊重而亲和的大国,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然后是文化自强,如果用孔子的话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说你的文化再好,可是还需要人来弘扬。所以我们要争气,中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文化的未来在哪里?在自强不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如果每一个中国人不懂得珍惜,数典忘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你永远不会有未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文化自强,我们在自觉之后有自信,自信之后要自强,怎么自强?好好反思自己的缺点,好好整理自己的智慧,结合时代的需要,面向未来,重新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只有这样,我们这一代人才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子孙,才能做好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

所以我们说,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热也好、国学热也好,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所必须提出来的。我们应该体会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潮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以我为主,还要海纳百川,并结合时代的需要,让我们中国文化的智慧大放异彩,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任务。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