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第4卷第5期Vo1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第4卷第5期Vo1

【doc】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第4卷第5期 Vo1。4No。5 潍坊学院 2004年9月 Sep。2004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吴雪玲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山东日照) 摘要:义利说,是先秦儒家"第一义",其义利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义,利何者为第一性;义 利之辨证关系;如何运用义利观治国理财。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形成是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在现 代经济社会中,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义;利;欲;人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2004)05一O1l8一o3 "义"与"利"是一对古老的哲学概念,义利关 系更是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史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 的话题。所谓义利关系,实质是指意识形态,道德 规范与体现为物质利益的各种名利,欲望之间的 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义和 利何者为第一性,如何理解义和利之间的辩证关 系,如何运用正确的义利观治国理财。先秦儒家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但 也绝不否定功利,扼杀人性。

最能阐明儒家义利 思想的应该是孔子所说的:"礼以行义,义以生 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 年》)。故后人称义利说为儒家第一义,实不过 分。如何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 本精神,发挥它在当前经济伦理建设中的作用有 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研究探讨义利关系,首先应正确理解义和利 的涵义。所谓义,《礼记?中庸》中释日:"义者, 宜也",恰到好处为宜。孟子日:"义,人之正路 也"(《孟子?离娄下》),故可知"义"是指人们的 言行要符合,定的社会标准。关于利,一般是指 包含各种物质利益在内的人们的切身欲望。儒家 尚义轻利,但也并不否定,压制,贬斥对利的正当 追求,而是强调义与利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统一。 肯定利欲,兼重志功。儒家认为人人都有追 求富贵的欲望,孔子曾回:"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并 且他还说,如果财富是合理求得,即便是替人执鞭 的下等差事,他也愿意去做,"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论语?乡 党》篇记载孔子生活起居时,描述他"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可以了解孔子是毫不掩饰自己求富, 恶贫的观点的,并且孔子认为按照自己付出的劳 动获取合理的报酬亦是极为正当的行为:"事君, 人人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

君子不以 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礼记?表记》) 孔于本人在授徒讲学时,也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 一 切为义而不图利,则是无法生存的。集先秦德 学之大成的苟子在利欲问题上更为现实:"饥而 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 生而有也。"(《苟子?荣辱》)衣食住行是人生所 必需,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故追求富贵 和利益是人之本性。基于此,儒家非常重视功利, 兼重志功成为儒家义利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 于民众,儒家认为应该首先保证他们对于物质利 益的需求,使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并且儒家坚信"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梁惠王上》),认为只有 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证的前提之下,才能 实施教化,使民众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遵守礼仪 法度;对于知识分子,儒家提倡以谋道为志。为 此,孔子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活动,周游列国,虽被 隐者讥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但其实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公冶长》) 嫩稿日期:2004—04—28 作者简介:吴雪玲(i968一),女,曲阜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

。 1i8。 第5期吴雪玲: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的志向却终身不坠。孟子不但讲志论功,而且更 重视在实践中将仁义之志与仁义之功相统一,以 求得淑世济民,平治天下之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 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在肯定人们追求利欲 合理性的同时,孔子强调义对利的统帅作用,即谋 利必须符合道义的要求,应当见利思义:"富与 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 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语?述而》)提倡通过正当的合乎道德的途径和 手段去谋求利益。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君子 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否则"放于利而行, 多怨"(《论语?里仁》),故见利思义是一个具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命题。由此可知,先秦儒家虽然 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但并不把这种 追求看作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要求任何谋取 物质利益的行为都必须置于"义"的前提之下,严 格遵循这一原则,合乎义的,"舜受尧之天下不以 为泰"(《孟子?胜文公上》),"禄天下而不自以为 多"(《苟子?荣辱》),不合乎义的,则绝对不允 许。 虽然"利"为人生之必需,但在义与利孰轻孰 重的问题上,孔子坚持重义轻利,"君子谋道不谋 食"(《论语?卫灵公》)。

并且孔子还把对待义和 利的态度作为划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 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和小人都有 求利之心,但求利的途径和手段却有所不同,君子 求利以义为指导,不贪图不义之利,而小人则往往 为满足利欲不择手段,求利而忘义。孟子则更加 高扬贵义贱利,义高于利的观点:"王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己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将"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看作是大丈 夫必备的德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 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乞 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士穷不失义,达 不离道"(《孟子?尽心上》),把非义违义之事近 乎看作是自我出卖,从而把去利怀义,舍生取义当 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故"先义后利者荣,先利 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苟子?荣 辱》)。 以义制利,仁义并举。先秦儒家认为求利不 仅要以义为指导,更应以义制利,"义,利之本 也","义以生利",义是实现利的前提和保障,因 此只有循义而行,才能实现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 者也"(《孟子?尽心下》),从而把义作为利益取 舍的尺度,以义来调节各种利益冲突,"若是,则 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 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涌……"(《苟子?富国》)。

先秦儒家认为,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主体皆能循义 而行,各实其位,各尽其责,则必然实现天下大治,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 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苟子?大略》),因 此,以义制利是实现天下大利的必要条件和根本 保障。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以 利为基础,以义为统帅,以义制利,利寓于义,义重 于利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第4卷第5期Vo1,义与利是一种辨证统一关系。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同他们对于人的本性 的认识密切相连的,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义利观的 哲学依据。 孔子首开儒家义利思想之端绪,但目前我们 所能了解到的关于其论述人性的话语并不是很 多,最直接的应该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 语?阳货》),即他认为人天生的禀性是相近的, 而之所以会有君子,小人的差异,乃是后天学习的 结果。按照他的划分,知于礼仪者为君子,贤人,圣人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而难以与言礼仪者则为小人,智愚之分的标 准是礼义。孟子的人性思想较之孔子则有着更为 丰富的内涵,他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四端:"侧隐之 心,仁之端也;富贵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将这种四 种人性扩而充之,即发展为仁,义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礼,智孟子认 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理性判断,也 就是说,人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理性能力。

同样,先秦儒家也将追求利欲作为人性的基 本规定之一。孔子不仅肯定利欲的存在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第4卷第5期Vo1,而且将 其视作君子"五美"的内在要素之一,"君于惠而 不贵,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喊而不猛" (《论语?尧日》),将欲与惠,劳,泰,威相提并论。 孟子亦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 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人的感官对 。 119。 潍坊学院2004年9月 外物有所需求,这种欲望是人的本性。苟子也认 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 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 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苟子 ? 性恶》)从性恶的角度也肯定了欲望为人之本 性。 但是,先秦儒家无疑也认识到了利欲与仁义 之间的矛盾统一,由此提出"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的主张。儒家认为,在人的本性 之中,对于义的精神需求是较之于物质利欲的更 高层次的需求,虽然这种需求不可能脱离物质之 利的基础,但崇尚义,追求义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 物的重要标志。孔子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论语?述而》),孟子也说:"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追居而无数,则近于禽兽"(《孟子? 滕文公上》),苟子更是将义作为人之根本属性: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 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也。"(《苟子?王制》)因此追求义就成为属于人 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崇高。 由此可知,对于利欲的肯定,表明先秦儒家对 于人的欲望的本性的尊重,而对于仁义的执着,则 更加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人之理性价值的追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高扬道义,强调仁义的崇 高性,在仁义与利欲发生矛盾和对立时,主张先义 后利,尚义轻利,以义制利,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把 仁义礼智作为最高标准来要求所有的社会主体, 并以此为终极关怀。 在发展市场经济,强调功利,崇尚个人利益的 现代社会,先秦儒家的义利现仍然有它积极的现 实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四 大之后,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全部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把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放 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 巡讲话中进一步表明,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这一 标准,实质上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 尺度,不仅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 利益的正当性,也反映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全 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重要性。针对我国改革开放 实践中一度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提 出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伟大方针,这 一 科学论断实质上正是对古老的义利辨证统一思 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赋予它以崭新的表现形式 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 抓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即是 在坚持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抓 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一起抓,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 越性,建设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Qin— WUXue——ling (/~,Qu/,,China) :~—Qin—Dynas~。

Itin- clde:,?, 。 ,ty。 :;;;;n ? 120? 责任编辑:谭坤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