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汇编)

汇编: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汇编)

汇编: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简介:科普能不能讲“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我的看法是,不但可以讲,而且讲了,对于科普,对于传播真正的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是非常有益的,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励的进步。

汇编: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汇编)

前言: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曾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它们在中国古代科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究竟如何看待它们?是“科学”,还是“迷信”?是“糟粕”,还是“精华”?最近它们被写入新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对此究竟该怎么解读?对“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等古代思想的恰当理解,不仅有利于科学传播,而且有利于认识科学。科学因有了历史和文化的维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是为一个论坛准备的演讲稿,贴出来,请方家批评指正。

我先做两个科普小测验。第一个问题:请说出五大行星的名字。第二个问题有点难度:鹿茸、枸杞子两味中药哪一个是滋阴,哪一个是壮阳?(这里设想有现场互动。估计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听众能答出“五大行星”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第二个问题估计也有不少听众能答对。)

这两个问题中涉及到的“阴阳五行”,还有与之相关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思想,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很深的影响,至今影响还很大。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是,科普能不能讲“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我的看法是,不但可以讲,而且讲了,对于科普,对于传播真正的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几个月前,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引起争议。但我认为,把中国古代传统对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这几个重要表述写入《基准》,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恰恰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励的进步。

为什么这么讲?

我觉得,我们看待科学,必须历史地看。科普不是只能讲“正确”的理论。毫无疑问,“阴阳五行”是古代的概念和理论,与现代科学相比,显然是过时了。但是,过去的知识,不能仅仅因为过时就可以被斥之为“迷信”或“神话”。如果我们指责过去的科学知识为“迷信”,那若干年后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现在的科学知识又过时了,我们的后代是不是也可以指责我们是在搞“迷信”呢?如果科普只能讲“正确”的科学,那是不是“日心说”也不能讲?怎么就没有看到有人反对把“日心说”写入“基准”呢?

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可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阴阳五行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进步。这些理论的提出,恰恰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摆脱了神学和巫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比方说,人病了,不是因“鬼怪附身”,要靠巫师“跳大神”、作法、“驱鬼”来治病,而是用一套阴阳辩症诊断用药的办法去治疗。[PPT:治病药方与巫师驱鬼。]发生地震了,不再是因为“乌龟摆尾”,而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意思是,阳气潜伏于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不能蒸腾,所以有了地震。这是以阴阳二气的矛盾来解释地震现象的。

中国古代正是运用“阴阳五行”概念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构建了一整套的宇宙观,以此来归类观察、建立联系、构造理论、积累经验、做出发明或发现。阴阳可以解释四季的变化、人体的结构,发展为《周易》“八卦”,成为中国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概念库”[李约瑟语]。试想没有这一套理论,中国古代认识自然的经验如何表达?知识体系又如何去发展?所以阴阳五行作为古代的“科学理论”,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事实上,不可能有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经验,大量科学的经验都是建立在理论之上的。对于科学发展来说,历史上的很多事例表明,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比没有理论造成的混乱强。中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医就是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建立了脏腑经络学说、病因辨证诊法、药物方剂疗法等,医疗临床经验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一套概念体系下积累和发展。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体系,中医在古代如何才能有那么大的发展?

当然,有人会说,“阴阳五行”确实是与许多迷信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呀!我说,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阴阳五行”被用于迷信的目的就对它一概否定。现在不是有人用计算机或这个或那个科学方法算命吗?我能不能因此就说计算机科学是迷信呢?显然不能!古代试图用“阴阳五行”解释一切问题,恰恰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只是这种“自信”走过了头,于是走向了“迷信”。例如: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就是五行相克来解释历史上的王朝的兴替,比如说殷为“金”德,所以克殷的周朝应为“火”德,而将来灭周的将是“水”德。这个理论现在看起来很荒唐,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古人不但要用他们的“科学”解释自然现象,而且要解释人类社会现象。“五德终始说”可以说是古代王朝变迁的“社会科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自然与人是不分家的,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比如看一看现存最早的汉代制定的天文历法《三统历》,其中不仅包括年月日的安排和日月五星的运动的推算,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帝王的兴起、朝代的更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认识自然、人和社会的崇高理想,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再讲讲“天人合一”。我认为中国古代提出这个思想是很高明的。这一思想的要点是:人与宇宙必须是和谐的,人必须按照宇宙的节律安排生活。这隐含着一个基本的道理:宇宙是人可以认知的,即人类可以用自己发明的概念和语言去描写事物,并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合适的,就说明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这应该称作是“科学第一原理”。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从毕达哥拉斯到开普勒,都是在探究“宇宙的和谐”。当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时候,他自己认为是找到了“宇宙的和谐”。再如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如霍金、温伯格等,也相信宇宙的和谐,他们追求“终极理论之梦”,讨论“人择原理”,并从“人择原理”出发,提出新的宇宙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在我们的科普中就不能让大家了解“天人合一”呢?

中国古代认识自然,是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我讲两个例子。

一个是天文历法有例子。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目的是为人的活动规定一种秩序,必须按照宇宙的节律来安排事情,这就是所谓“月令”的思想。“月令”的思想由来已久,《诗经·豳风·七月》、《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都是讲这个道理。不仅天体的运行、季节的更替、气象物候、植物生长、动物活动要遵守“月令”,而且人类的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社会、宗教、礼仪活动,还有各种制度,都要按“月令”行事。可见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政治上太重要了,所以人们要花在力气做天文历法研究,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还是天文学上的例子。北宋时期的苏颂、韩公谦等人建造了一个天文仪器,叫做水运仪象台。它是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史上的巅峰之作,集浑仪、浑象与报时机构于一体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是一座自动化天文台。[PPT:水运仪象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当时建造这个水运仪象台花了不下于5万贯钱,相当于北宋当时年度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拿到2015年,相当于150亿元人民币(现在中国花在天文学上的钱数还远远小于这个数,所以天文学要达到北宋时期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的高度还需时日)。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钱建造这个天文仪器?就是因为自动化的水运仪象台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天人合一”终极目标的追求。这个目标自汉代的张衡以来就没有放弃过。天文仪器“与天协同”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天文仪器制作上的技术实现。所以,有伟大的科学思想,就有伟大的科学工程。现代科学是这样,古代科学也是这样。我们绝不能因为古代的仪器过时了,或者目标实现不充分,就说古代的科学没有意义。如果这样,那后人也可以说我们花大钱做FSAT望远镜或高能粒子对撞机是没有意义的了。

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是有些过时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不能谈论这些思想。事实上,了解科学在历史上的状况,了解其经历的过程,恰恰是认识科学的有效途径。如果把科普看成仅仅只能讲现在”正确“的科学知识,那我们就不是在鼓励思考。而”天人合一“这样的命题汇编: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汇编),它也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态度,它的内涵总是不断常新的。中国古代可以因为它造水运仪象台,做候气实验;现代科学可以因为它测暗物质,追求终极理论。人类探索的精神和思维的方式是古今相通的。我们的科普完全可以包含这样的内容。采取这样的历史观,肯定是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的。

再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思想,对于现代科学也不是没有意义。历史的经验会有智慧的科学家去运用。却不去争议什么莱布尼兹受《周易》启发发明二进制,或屠坳坳从中医本草中获取青蒿素的灵感,现在阴阳理论实际上在最前沿有科学研究中就有很大的影响。为说明这一点,我和几位研究生检索了一下现在西方主流科学杂志中的科学论文,发现标题中直接出现“阴阳”的论文就不在少数。根据1980年到2015年的统计,标题含“阴阳”(yin and yang)论文就有730多篇,其中生命科学、医学方面的论文居多,很多是发表在顶级的杂志上。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在现代科学中还能有如此的影响,还能启发很多中外科学家的思考,我们的科普教学中为什么就提都不能提呢?

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科学观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一种就是认为科学只能讲“正确”的东西,而所谓“正确”,就是当前认定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这样,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日心说”现在不是也被证明是错的了吗,为什么它就可以写进“科普基准”呢?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科学是照着西方科学发展的一个逻辑、一条路线发展为现在科学的。因此可以讲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但不能中国的“五行”说,可以讲西方的“宇宙和谐”,但不能讲中国的“天人合一”。事实上,近代科学虽然突出表现出了古希腊思想的特点,但不能说近代科学是古希腊思想的历史必然。如果这样说,我就要问,为什么没有在希腊产生开普勒或牛顿?历史发展的逻辑不是按照思想的逻辑进行的,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也就不能断定古代某个文明的思想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就没有意义。科学的发现往往在于另辟溪径。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科普工作中巧妙运用古代的科学思想和成就汇编: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汇编),不亦可乎!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