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译者:林子钧/张涛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7月

《红书》里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有些看起来像儿童绘本,比如这个: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有些画看起来像玛雅壁画: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有些插画很后现代,也有些画非常吉卜赛——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好吧。佩服大师的想象力和画工的同时,也确实不知道荣格到底在画什么。但其实,读下去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治愈的书。它不会像弗洛伊德那样对着梦与力比多喋喋不休,它更像一卷舒缓的长诗。

再来几幅: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这些荣格手绘的心理学插画,有没有唤起关于你自己的梦境的蛛丝马迹?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回到内在世界探寻答案

梦,似乎是一种深夜的困扰。它不受意识的管控,从某个神秘世界自然地冒出,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呈现在人眼前。它让意识在脱离管控的情况下展现出丰富的一面。它既是单纯的虚构幻想,也是与身体结合的大脑图像,它是人类灵魂深处无法阉割的情结,也是融化的潜意识显现。梦长期以来困扰着每一个人的意识;它让人意识到意识绝不仅仅是我们所见到的那样简单,在意识的冰山下潜藏着更多不为所知的世界。

在被梦困扰的夜里,我们有了解梦的需求。弗洛伊德所著《梦的解析》成为思想史上的经典作品,人们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对案例进行无穷无尽的精神分析《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人们开始在文学中挖掘人物的深层动作和潜意识。但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心理研究师,而不是医生;他把梦放置在自己的显微镜下观察、总结,把每个梦都当做一个值得分析的案例;他用理性的文字解析梦的成分,却无法解决梦在人类心灵中所产生的问题。只是让梦和梦游化的行为变得无限复杂。

相比之下,荣格则更趋近于心灵医生。他采用分散的顺势疗法化解梦在人们心中带来的困惑。他研究人的心理,解读人的灵魂与情感;他有治愈的作用。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荣格生前出版的书籍,都用精致严谨的笔调对意识进行剖析。在《红书》里,荣格似乎转而变成了一位诗人,他在书中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观念与情感,谈论自己在梦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走出那些梦的过程。没有哪本书能像《红书》这样,把离奇复杂的梦变成意味无限的油画,以观赏而不是分析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荣格的这本《红书》、非常像那位德国哲学狂人的经典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荣格化身为灵魂沙漠中的一位迷惘者,从“灵魂与神”开始,接受自我与他者的指引,在混沌的意识世界中渐渐找到心灵的存在。在不同的夜晚,不同的章节,被不同的梦所困扰的荣格探寻着不同的人生真理。和弗洛伊德不同,他并没有把性欲力比多作为所有行为的根源佛家哲学经典书籍,荣格没有建立任何外在于自我的事物,他回到内在世界探寻所有的答案。

相信我,这不是我给你们的教育和教化。我凭什么教化你们?我给你们讲解这人的路,是他的路,而不是你们的路。我的路不是你们的路,我也就不能教你们什么。道路就在我们之中,并不在神祇,也不在教化。我们里面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若你们按照榜样而活,你们活的就是榜样的生命。若你们不去活自己的生命,那谁又该活你们的生命?活自己的命吧……你们往外找寻这路,你们阅读、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又有什么用?

--《红书·来者之路》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超越哲学与心理学的局限

荣格所言的内在的自我,“里面的道路与生命”,则与梦境交织。潜意识图像如同谜语一般出现,若能破解疑惑,则能寻觅到自我的道路。

《红书》的形式比较奇特。它原本是荣格的私人手稿,共7章。除文字外,手稿还有大量荣格的手绘插图。这些都是荣格梦到的场景。对这些手绘图,荣格并没有把它们作为单纯的插图或注释,而是作为全文的中心来处理。所有文字都围绕着这些画来进行;一切都仿佛变成神秘的塔罗牌游戏佛家哲学经典书籍,面对启示性的图画,道出自己所见到的心灵真理。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这也是此书被称为“天书”的原因。它打破了人们的认知与阅读期待。人们遵循传统阅读的方式,希望在书中找到心理学的主题,找到用文字诠释的理性思想,以及荣格思想体系的整合。但到头来,只是随着荣格在梦境中不停穿梭。荣格放弃了用文字诠释理性的道路,而选择了一条“超理之路”:

深层精神夺走了我的理解和所有的知识,将它们置于无可解释和荒谬背理之中。它夺去了我的语言和文字,不受两者驾驭的事物出现了,常理与非理融为一体,产生了超理。

超理不是常理,也不是非理《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它糅合了形象和力量,集奇妙与力量于一身。

超理是开始和目的,是跨越和圆满的桥梁。

其他的神祇有时会消逝,但超理不会死亡,它转化为常理,有转化为非理。超理从两者碰撞的火与血中提升,重获新生。

——《红书》

荣格在《红书》中所呼吁的“超理之路”,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与“超我之路”;一如尼采高呼上帝之死,荣格在这本书里,也会说“当一位神祇不再是生命之路,他就必须静悄悄地倒下”。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局限,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理念,而面向更加和谐的境界。

这种更加圆满的境界,在西方理论体系中很难再进行发掘。或者,荣格等思想者的本意就是跳出西方真理的思维体系。于是,东方成为了他们寻求新信仰与启示的一个空间。东方的神秘与自由在真理之外建构了一个不可解释、只可感受的空间。《红书》也由此蕴含着大量东方文化元素。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易经》与佛教对荣格影响巨大

其实早在童年时期,荣格的母亲就为他介绍了大量东方神话读物。这让小荣格对东方神话产生了天然的兴趣,也影响了荣格日后的思想。在《文学与心理学》一书中,荣格便援引东方神话的案例来分析心理学原型;圆,曼荼罗,车轮等都成为论证的元素。成年后的荣格,在个人的思想发展之路上经常遇到困惑,认为精神充满虚无与无价值佛家哲学经典书籍,对西方世界充满怀疑。这时候,东方对其影响便进一步扩大,成为其思想指点迷津的路标。东方文化中“空无”的韵味,为荣格走出困惑提供了极大的灵感。

荣格曾说,“从远古开始,许多医生即开始寻找万灵丹,一种遍治百病的灵药。经由不断持续的努力,无意间,他们反而越来越靠近东洋宗教和哲学的核心观念”。

其中,对荣格影响最大的东方文化,大概便是《易经》与佛教。

《易经》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阴阳观念,阴阳互补,相互冲突但是又和谐地存在于同一个整体当中。荣格的思想与弗洛伊德不同,也在于此。荣格虽然提出意识与我们自我意识相对的一面,但荣格总是能像太极图一样将我们意识里对立的二元容纳于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分析心理学,荣格便沿着阴阳互补的灵感,提出了人性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与阿妮姆斯,即男性意识中的女性成分,以及女性体内的男性成分,阴阳相互包含;弗洛伊德所谓的力比多,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他还提出“中性人”,来调节二者的矛盾分歧。

《梦的解析》:荣格手绘的心理学画作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