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听说,有趣的灵魂都关注我了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简短精准、意味深长,这则隽语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代表。

上月书单中给自己列了哲学类,挑了两本一直想读的,读完了所罗门的《大问题》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继上一篇讲述西方哲学的《大问题》,这篇文章来接着聊聊中国哲学。

这本书的作者冯友兰,是生于清末的著名学者,学贯中西,1924年就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佛家哲学经典书籍,后任教于清华、西南联大及北大。用冯老先生自己的说话: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史家。的确,冯友兰是中国少有的有系统学识的哲学家。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算是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读物,也弥补了我在哲学及古文修养方面的欠缺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得以梳理和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相比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显得含蓄内敛。

用冯老先生的话说,中国哲学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而一切中国艺术的思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下面简单梳理下这本书。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01

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老先生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一点跟西方哲学并无差别。

书中有句看似有点绕的话我很喜欢:思想思想的思想就是反思的思想。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关于中国哲学的分析,书中有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人们刚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这是为什么?

冯友兰分析,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因此,正如我们所见,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散布于各类著作中,文化艺术和哲学都是分不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论语》《庄子》《易传》等著作,既是国学经典,也是哲学典籍。这一点是我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的。

关于中国哲学的特点,冯老先生总结:中国哲学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能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02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国哲学是如何形成的? 为何有这些特点?书中第二章节给出了很清晰的分析。

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中国,“农”所要对付的例如天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

后文分析也提到,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哲学的观点多是根据感觉来总结,缺少西方哲学采用的逻辑分析和演绎推理。

例如《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

由于这种经济背景,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由家族制度衍生出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百家争鸣,儒家为何能在独树一帜,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正统哲学?

书中给出了很有意思的分析:儒家学说的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或者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国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伦理说明,都是很自然。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

03

各家哲学思想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这篇文章把先秦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简称“道家”)

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部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王室官吏不再是“官”,是变成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从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儒家

前面说到,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从私人讲学开始的,私人著作也是从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孔子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讲学的人,是儒家创建人。

孔子:主要思想包括正名,仁、义,忠、恕,知命。他认为,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而“仁”则指一切德行的总和;而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孟子:代表儒家理想主义的一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儒家认为,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孟子像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即政治的动物”。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

荀子:代表儒家现实主义的一翼。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挥,人就成为圣人;荀子则认为,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但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墨家

墨子:“兼爱”,是墨子哲学的重心概念,即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同时,墨子及其门徒强烈反对侵略战争,只愿参加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非攻”)。墨子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他认为:上同而不下比。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

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墨子则是他的批判者。即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

后期墨家认为,义,利也。“利民”的意思也就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在爱人的问题上,儒家强调差等,墨家强调同等。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道家

先秦道家哲学发展有三个阶段:杨朱---《老子》---《庄子》

杨朱:道家最早的著名代表人物。其两个基本观念是:“为我”、“轻物重生”。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即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 道、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无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是无名之名。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解释了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化。而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庄子: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政治上,主张“不治而至是最好的治”。《庄子》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即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是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的第三阶段。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这是绝对幸福。

名家

从逻辑上讲,中国古代哲学的名与实的对立,很像西方的主词与客词的对立。创建名家的是惠施、公孙龙,他们分别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势:一种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强调名的绝对性。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名家认为,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佛家哲学经典书籍,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

阴阳家

阴阳家力求对自然事物只用自然力做出积极的解释。

阴阳家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朝代的顺序,也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皇帝是承五德转移之运而王,所以一直到辛亥革命消除帝制,皇帝的正式头衔仍是“奉天承运皇帝”。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除了阴阳的观念,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数的观念。后来阴阳家试图用数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

《易传》以为,八卦每卦各象象征着宇宙中一定的事物。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卦、坤卦分别纯粹由连线、断线组成,所以各是阳、阴的典范。其余六卦都假定是乾、坤交合而生。

法家

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治国之道:君主应用法用势治民。赏、罚,韩非子叫做君主的“二柄”。

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既然如此,人就高于宇宙其他一切的物。

据董仲舒说,宇宙由始终成分组成: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人。

这个时期的儒家认为,社会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即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

新道家

主理派:强调遵从理性而生。主要指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

向秀、郭象认为,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不过是说万物自生。而社会形势变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

主情派:强调任从冲动而生。如果毫不理解“超乎形象”的东西,就不够风流。

佛学

中国的哲学,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

佛学所有宗派一致同意,“业”的学说。业是因,报是果。

照佛学的说法,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个人有了这样的“业”,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涅槃”。

一个人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具体解决问题,而是在悟中了解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

新儒家

新儒家的来源有三:儒家本身、佛家和道教。

新儒家的最早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周敦颐《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而张载特别强调“气”的观念,太和是气的全体之名,为“游气”。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

理学

新儒家分裂为两个主要学派,分别由“二程”开创。其中“理学”有程颐开创,由朱熹完成,称为“程朱学派”;“心学”由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

新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语录》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

如果只有理,那就只能有“形而上”的世界。要造成我们这个具体的物质世界,必须有“气”。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是本也;气者也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形而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人各不相同。

心学

陆九渊在《象山全集》中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朱熹赞同程颐的“性即理”,陆九渊则认为“心即理”。

在朱熹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本书最后一章分析了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照中国哲学家们说,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达到天地境界。这种人超越了理智,虽然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做得事佛家哲学经典书籍,但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作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冯老先生旁征博引,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并对中西哲学做了相关对比。读起来不累,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哲学书。

读完这本书,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一知半解,觉得自己还需加深修养才是;同时,深感于古文的行文韵律之美,读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书中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

冯友兰: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中国哲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