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

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

一、从三个公案看放生

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拿一根竹杆吊着一只乌龟在卖,开价往往在几百元之间。

如果有人过去问价,他们会先好意的了解是否要买去放生的?还是要用来宰食的?

其实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等发善心要放生的人,这其实就是一种“钓鱼”式的诈卖行为。

而且一贯的伎俩,是等谈好了价钱卖出一只后佛家智慧三境寓意,在交钱时突然再拿另一只出来,说是一对,结果是一只都救,另一只能不救吗?

这正如古人所说: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之以非道。所以这种劣拙的伎俩,也就常常能轻易的得其逞了。

如果有人问,是不是我们一旦在路上见到别人在卖龟,就一定非得要买来放生吗?

买,对他们来说,这来财也未免太易,难免会助长小人恶行;

不买嘛,见那龟实在太可怜了,脖子都被尼龙绳勒得发紧,良心实在过不去;

买与不买,这可要叫我们如何来定夺?

想想,这命题原本就未必有一定的答案,说到底这也不过是各有前因,随缘应业罢了,所以我特意找来了三个禅宗公案,和大家一起参一参。

【公案一】慈悲与解脱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之人,一起行脚。忽然看到路边有个死人。其中一位赶忙上前,挖土把死人埋了;另一位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就去问他们的师父,“老禅师,据说您的那两个徒弟都是开悟了,可是他们的表现却为何如此不同呢?究竟哪一个的行为才是对的?”

老禅师答:“都对啊,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公案二】渡般之过

一日,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聊得很畅快,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

知云和尚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法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

石头禅师说道:“是你的罪过!”

知云听后,莫名奇妙。

石头禅师:“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而被压,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知云听后默然不语。

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一体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

知云和尚言下开悟!

【公案三】放下与承担

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怕就怕放不下,也拿不起。)

说到买龟放生,便提到了上面三个公案,原以为会听到各自不同的声音,结果鸦雀无声,现在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再来个“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了!

当个人想要以解脱智慧来应事的话,智慧境界如果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是没有资格谈论的,因为这是实际的境地,绝非一句“随缘”或者“不执著”就能搪塞得过去。

像这样所谓的“随缘”,其实就是自欺欺人,再从另一层次来讲,表面看上去只是假解脱,实际上却是在真造业,何苦来哉。

既然放不下,那我们就选择了承担。

人虽有圣凡之别,慈悲,论其本质实在是没有真俗之分。

就好比用黄金铸造了一个普通的戒指,和打造一件惊世的艺术品,在价值上会有天壤之别,而实质里却都是真金。

圣贤自有圣贤的慈悲,凡夫自有凡夫的慈悲,境界虽有大小,慈悲并无高低,这本身原本就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当我们见到这些生灵(动物)在遭劫受难,甚至伤残至死的时候,即便一时没有那个能力去帮助它们解脱。

但至少在心里可以为它们默诵上几句佛号、几声密咒,这点总是可以帮到它们吧?

当然在这念诵的过程,也未必一定要像影视剧里面所描述的那样,站立在那里合掌念诵,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情形会让旁人何以看待啊?

像南怀瑾大师所说的,做人学佛不大难,唯有不作怪而己。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便形式,可以一边继续做自己的事,赶自己的路程,只需要在心里观想起生灵当时所处的那个场地,在内心有这样一种意境存在。

然后就观想自己站在生灵的旁边,在心里默念便可以了,这样既不扰惑人也不会妨碍己行,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仅仅只是在内心里默念上几句佛号、几声密咒,对于我们来讲不过举手之劳而己,但对于生灵来说,也许将会有更深远、更不可思议的意义存在,这也是说不定的。

平时我在为已死的生灵作超渡,所念诵的便是宝髻如来佛号,而有的师兄则会持诵宝髻如来心咒。

其实发心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念诵观音菩萨圣号或心咒,抑或者念诵地藏菩萨圣号或心咒,诸佛菩萨的加持都是一样的。

如果本身是修绿度母心咒的便持念绿度母心咒,修净土法门的就念诵阿弥陀佛,是法平等,全都是一样的。

一定非要去分辨其中的优劣殊胜,那都是在用咱们凡夫的分别心去妄测圣贤境界,这样的话,还不如好好学学老实人如实践行的功德来得大。

以前从南师的书里看到过一句话——“佛来到这个世间只为了做一件事,那就是为无情众生说有情法!”

过去,这句话就一直写在我卧室的墙壁上,至今仍不敢忘怀啊!

二、当放生面对捕捞时

有一次,一位佛友就跟我提了一个问题,想听听我的意见。

他说:当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他们正好在捕鱼,甚至有些还是特意前来捕捞放生的鱼类,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境和见解,来面对这些情形呢?

生活在这个五浊世间,众生的饮食习惯是荤素结合,能做到不杀,已经功德无量了,何况是进一步来护生和放生呢?

即使未能茹素,也要尽一切可能和方式,去做到不杀,不是为了什么功德福报,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生命,应该互相守护才是。

他又说,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认为:【天地万事皆相对存在,有善必有恶,有忠必有奸,放生有放生的善报,捕杀有捕杀的恶果,我们放生的人作自已的功德,人家捕杀造自已的罪过!总不能因为有恶人捕杀之罪过,我们便放弃了放生之善行吧!】

对于这样的看法,他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

对于这种看法,我本人是有异义的,刚好前些天有跟另一位好友,谈起过我的想法,正好借这个这个机会,来作进一步的阐述。

我们学佛做功德,内心潜在的那一个动机、或作意,是非常重要的。

不好的发心,就好比在一汪清澈甘甜的泉眼处,放上了一块污物一样,再好的泉水,一经流出也会被沾染污秽。

“放生有放生的善报,捕杀有捕杀的恶果,我们放生的人作自已的功德,人家捕杀造自已的罪过!”

这样的解说,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只做我自己的善事,让别人造他自个的恶业去吧”的错误心态和见解。

一旦初学者在内心形成这样的作意,这就不好了。

在发心上,像这些细微的差别,一般人是不会那么容易察觉得到的,无形的浸润,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更大了。

咱们佛家一贯所提倡的慈悲观,也会在不经意间就给丢失掉了。

三、文殊菩萨的大智愿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对外人做到止恶的效果,那也是需要有威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这般止恶的威德。

所以,当我们不能阻止他人造恶的时候,倒是可以先来学一下文殊菩萨的大智慧。

在《文殊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六大愿: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

所以当我们面临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的时候,就应该学习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在作功德时若能在内心生起这样的发心:

“今天因为我放生的缘故,无意间引起了他人无知的造恶,当愿借此因缘,以我所修持的诸功德,悉皆回向给对方,以期待来日善缘成熟时,彼此有缘同登佛国净土,共成无上菩提正果。”

从而把自己的大悲心无限扩大,不仅成就了众生,也成就了自己的善果。

同样,无论在作任何功德修持的时候,更应用心去考虑和选择修持的方式和场地,可以从正面积极的避免他人,因为我们的行为,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恶业。

如果能从一开始起到防恶的作用,总好过后面再来止恶吧,这样一来,功德岂不是更加无量。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异义,和自己一些浅薄的想法,仅提供给大家思维参考,有错误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四、放生为获断恶之心

当时,这位佛友在听完我的讲述后,又提出了新的意见,他认为我们放生时,想要到市场去买物命,就不要预先让卖主知道,其次不要固定去那一家买。

从而避免卖主为了利益,故意去捕捉物命,就为了专门卖给放生人,这会使他们造作新的恶业。

对于这个问题,今天特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无著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写的一首偈诵: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我们到底要把鱼类等生物,安置到什么地方去,才算安全,它们才不会遭遇到任何伤害呢?”

有的人会认为大鱼不好放生,容易引来他人的捕捞;

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

有的人就认为太小的鱼不好放生,他们的生存力太弱,放生后不好存活;

却忘了,大小都是命,只要随缘救度,何以强作分别呢?

有的人觉得批发商的物命不好用来放生,因为那样会引发他们更多的捕劳活动,而市场上的物命都是待宰的生命,救生的需要更加迫切。

难不成菜市场的物命是命?而批发市场的物命就不是命吗? 莫要忘了,批发市场的物命,也是流向菜市场,最终不也落入镬釜刀俎之中。

众生的根机不同,因缘有异,见解自然也就不一样,《楞严经》上就讲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所以,众生之所以有以上等等分别思维,都是住在于事物的表相上,来行持布施的。

其实无论大小皆是命,只要还停留在商人的手里,它便是待宰的物命,咱们所能做到的佛家智慧三境寓意,就是尽自己当下的心力,随缘救度。

而不是执著于某些表相,才去行持布施,佛陀在《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便是此理。

无著菩萨的这首偈诵,从放生说起,但主要讲的是六度波罗密里的持戒波罗密。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到,持戒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只是一味的自我压制,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来修成一份不损伤恼害众生的心。

想想,大家同为生命,又何以会忍心去伤害呢?

自己既不忍心伤害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自然也不忍心见到这些生灵受到伤害,所以在平时的行持上,我们才要发心随缘去放生。

而且,自己还要发心能断绝一切杀生的行为,务求一生的功德圆满。

五、如何修护生四句偈

说到护生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一下护生四句偈。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上面这首“护生四句偈”,对于修持”悲心“的人来说很重要,能用心记诵下来,并作为修习更好。

从这个偈语的字面上来看,好像只是对于误踩在足下的众生才有用,至于其它方式的误杀行为,又当如何说起呢?

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

还有一个问题,所谓日出寅,天光卯,暮是指太阳下山,还没有入夜这段时间。

在过去属于农业时代,人们到了夜幕降临时,基本上就归家待宿了。

可现在的人过着的生活,却都是日夜颠倒,那么夜晚在外活动时,所造成的误伤误杀呢?

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修习经论不能受制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的理解应该更加通达一点。

因此观修此护生偈,无论于任何时间地点,凡身行所造成的误杀或误伤,都应该包含在内,像第二句“一切众生自回护”就是这个意思。

只是在我们的身行活动当中,由于双脚行走,接触地面的机缘更多,对地上的小生灵,所造成的伤害也是最多的,所以在第三句才特别指出来,寓意深刻。

并不是说,除了双足之外的其它伤害,就没有包含在内,所以包括现在一切车乘轮胎,对于生物的伤害,自然也就蕴含在其内了。

下面就这四句偈语来简单地讲一讲,我们在念诵时,应当如何结合相应的观想境界来修持:

“从朝寅旦起直至暮,”

观想:自己打从早上起床开始,直到晚上歇息睡下为止,在这一整段时间范围内。

“一切众生自回护,”

观想:自己在这一整天当中,所有的身行活动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生命,大的从人到非人,小到蝼蚁蚊虫,我们都要用心谨慎的去庇护佛家智慧三境寓意,避免让它们因我们身行的不慎,而受到任何一切有可能的伤害。

“若于足下丧其形,”

观想:如果因为自己一时的不慎,不小心被自己的行走踩伤甚至致死,以及任何其余身行举动,包括车乘轮胎在行驶的过程中,不经意伤害到或致死的所有无辜生命。

“愿汝即时生净土。”

观想:但愿你们在承受伤害的当下,即能乘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得以往生诸佛净土,得大解脱,成就无上佛道。

当我们每天刚起床,双脚还未着地的时候,如果能在心里默念观想一遍,绝对是功德无量。

之所以要选择默念,那是因为刚起床,自己尚未洗漱,采用内心默念的方式,可以更加的清净庄严。

持念偈语时,一定要加上观想,全身心如实般的融入,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真正打开并扩展自己的智慧心量。

所谓止观双运,止是修定,观是修慧,定慧双持才不会走错路,同时修观还是对治妄想纷杂最好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的实情,是大家几乎都是日夜颠倒,夜生活远远长于日间的活动,而且身行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所以在观想的时候,要懂得根据当下的实情来修,才容易起观,但也不能脱离偈语的实际教义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要不然就会变成了任凭己心,随意臆测,那就不好了。

在佛经上,就有说到诸菩萨的智慧功德中,应当“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

我在这里所作的一切解说,便是以此经文为根据,并不是仅凭自己的心识,来作随意的臆测。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