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钱承霞温嘉琪

摘要: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物质享受,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严重影响。人们在应对全球危机的实践中选择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缓和人与自然矛盾的总体对策。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科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也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的升华。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CLC 编号:D616 文档代码:A 货号:1002-2589 (2021)10-0016-0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一种新文明形态,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也是社会文明在历史发展阶段的更替。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生态化转型;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三是物质文明的合理性,主要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四是生态体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总体对策。这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所有活动。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保护。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只关注控制污染和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也包括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道路上形成的进步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在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层面的延伸。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并以此理念指导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和谐、综合、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发展成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加深了认识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可循环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三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大政策力度支持和法律支持,加强监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和途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以生态文明为支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人类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对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的危害,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对环境的破坏。他们基于科学的历史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三个方面。

一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生存,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阐明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人类应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理性开发自然、积极改造自然。

二是生态经济的理念。 “没有自然世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无法创造任何东西。”[2]马克思在对生态经济思想的讨论中,充分认识到自然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深刻,而且具有前瞻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讨论了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循环发展”的理念。

三是生态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观。他们认为佛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一味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合理应用,反而成为破坏生态的帮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根本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超越,解决生态问题。

(二)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儒家用“仁”将人定义为生命、人性和人类社会,用“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来看待自然,并延伸到“仁爱万物” . “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融合。人的行为必须与天的行为相结合。它是一种中国古代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一种生态智慧,一种整体的世界观。这不是儒家独有的。有。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用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来解释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需要继承和发展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与天地融为一体。儒家主张“仁爱人”,“仁”的对象是所有人,包括人以外的一切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仁爱万物”。孟子强调:“君子对物,爱物而不仁;对人,仁而不亲,仁于民,仁于民,但他爱物。”[3]从“仁于人”到“爱物”充分体现了“仁”的广泛精神内涵,不仅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也丰富了其内涵,与儒家“天地大德为命”的论述不谋而合。人们认为,世界上最高的道德就是尊重和珍惜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2.道教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儒家是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而道家是以“学自然”为内容的自然主义。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4]“道”是指规则、法律和那也就是说,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学习,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一切。道家的“无为”、“不争”、“柔顺”的观点,无不体现道家所追求的自然主义。老子的“无为”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他强调,人类不应该对自然鲁莽行事。要遵循生态规律,依靠自然,做到“无为而为”。此外,道家在辩证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知平和,知平明”,“知不耻,知不危”的观点。等。规律行事,懂得节制,充分考虑自然的极限,使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事物,保持自然的完整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自然主义是儒家人文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佛教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佛教提倡用“万物一体”的思想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类需要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自然。佛教徒本着“万物一体”的思想,提出众生平等的观点,认为“不仅众生有佛性,植物树木也有佛性。 由此可见,佛教徒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生命,都值得尊敬。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应该平等和谐。佛教徒将世间万物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间万物患难与共,整个世界都在循环发展。因此佛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佛教主张善待一切,这就是“净化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他们崇尚慈悲众生,尊重关怀生命,做到“大悲无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悲同体”。此外,佛教的平等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也提出了珍惜自然的节俭观。

(三)理论参考:西方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要素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中叶以后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之一,是西方生态学理论“红与绿”学派的代表。其理论特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现状,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将生态破坏的根源明确归咎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问题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不可忽视的问题。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会打破自然的平衡,生态危机必然会演变成资本主义的危机。因此,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生态资源占有与使用的不平等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生态学相结合,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首先,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们需要理性的消费价值观,这表明我们必须警惕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入侵。其次,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市场经济要在生态理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这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发展符合生态理性原则的“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明确指出生态技术的重要性。

佛家思想的核心主张_天龙八部 佛家思想_佛家思想 人生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理论形式,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理论本质,既要充分挖掘其合理性,又要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有必要吸取在去除其渣滓的前提下提取其有益成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思想主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切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婴儿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长期战乱、自然灾害频发,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稳定,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毛泽东同志认为,绿化山水、植树造林等林业建设佛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其次,在建设水利工程和防治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他坚持治水与改良土壤相结合,使我国水利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措施和理念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2.妊娠期(1978—2002)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生态学观点,社会要发展,首先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它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高效转变、减少环境损失的必要条件。这些生态协调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将生态保护制度化。该赛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创新举措。

3.发展阶段(2002—20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显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相继提出,再次创新和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要转变绿色低碳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观立足国情,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全局性,既宏观又微观,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充实阶段(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高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共同发展;二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是推动全社会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四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张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错误观念的引导而导致的不端行为造成的问题。因此,运用社会主义科学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全社会科学生态文明。理念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生态文明理念的研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主张基本可以概括为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安全。

1.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友好相处,也是人与自然的状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首要追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二是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标准。此外,还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强调的和谐发展,绝对离不开人的因素。只有人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才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稳定的基础条件。

2.绿色发展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调,预示着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它已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只有树立绿色思维,形成绿色价值观,才能创造绿色生态文明世界。进入21世纪,绿色成为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标志,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成为政治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基本方向。推动全社会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命题之一。

3.生态安全建设思路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生态安全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需求。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延伸,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不仅为自然系统的健康稳定提供保障,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链接。

四、总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文化基础。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在实践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绿色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了理论条件。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全球生态保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李良梅。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孟子[M].方勇,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4] 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11.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