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的思想表示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什么思想,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词汇,大凡学习书法的朋友,也几乎没有不将其作为内容写过条幅、竖轴之类的作品。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但是,如果细细考究起来,其中的“上”和“善”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水是上善?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水几于道”的两个原因和水所具有的七种“善”,我将其概括为“一个性格、两大美德、三项智慧、四种能力。

“上善若水”中的“上”和“善”均可作两种解释,“不争”是水的性格特征

上善若水,其中的“善”字应该作名词,可以理解为美德、美好的东西。这样,其中的“上”字自然就可以理解为最大的、最高的,“上善若水”就可以理解为:天下最大的美德就象水一样。

其实,这里的“上”字还可以直接理解为“天”和“道”。因为在老子的语境里,天即是道,道即是天,而老子认为道和天具有宇宙间最崇高的美德。所以,“上善若水”也可以直接解释为:道具有的美德就像水;或者,天具有的美德就像水。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在《道德经》通行本第十章中,还有两处用到“善”字,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善”就是动词,是“善于”“乐于”之意;另一处是七个排比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七个“善”均可作动词,也均可作形容词。作动词时就有“善于”之意,比如居善地就可以理解为善于选择最有利的地方居住、心善渊就可以理解为善于将心情调整为幽深宁静的状态,等等;作形容词理解时,就可以解释为“最...的”,比如居善地就可以理解为居于最有利的地方,心善渊就可以解释为心象最宁静的深渊,如此而已。

另外,本章中老子所有论述都是围绕水所具备的一个性格特征——不争,包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七个方面的行为或美德,都是为了避免与人相争,这一点同老子在前边章节中所说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也集中体现了他关于“夫其不争,故无尤”的美好结局。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一个性格、两大美德、三项智慧、四种能力

(一)一个性格:不争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在老子的智慧里,不争是他一直提倡的重要行为准则,他认为一个人只要不同任何人相争,就没有人能够争得过他,只要不把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就永远不会有危险和祸患。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天地之间也恐怕只有水了,因为它具有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

(二)两大美德:善利万物、处众所恶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它对万物有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过着依水而居的生活,有水的地方人和动物就能够生存,植物和庄稼就能够繁茂,它不仅可以维持一切生物的生命,而且还能够洗去一切尘垢和污秽上善若水的思想表示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什么思想,让万物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所以,老子说水能善利万物。

也许,正是水具有与万物不争的性格,它才始终将自己置身于最卑微、最低下、人人都厌恶的位置,而从不去争那些人人都喜欢的高位,而因为水甘居别人都讨厌的地方,所以也就避免了别人因觊觎它的位置而出现纷争。

由此可见,水不仅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还兼具牺牲自己、利于其他的高尚品德。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三)三项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在本章中,老子除了赞美水的优良品德,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水向人类传递的人生智慧。

一是居善地。就是说,水无论流向哪里,流动多远,它最终肯定会落脚于一个最低下的位置,这在别人看来是最令人讨厌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最低下的位置不存在别人因为眼红而产生占有的想法,就不会发生纷争。同样,一个处于最卑微、最低下位置的人肯定不会对别人构成什么威胁,也就不会因此而受到别人的嫉妒、攻击和伤害。这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呢。

由此,我又想到清朝文化大家朱伯庐的《朱子家训》,里边有一句叫做”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在古代,有好房子住说明生活条件好,有良田耕种就能衣食无忧,华屋和良田是所有人的追求。但朱公却告诫他的子孙不要去营造华丽的房屋,那样就不会因为炫富而引起嫉妒;也不要去追求水源条件好、产量高的良田(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那样的土地容易被人眼红。这两个方面都能激发社会上有不良居心者的占有欲,甚至会不择手段,置之于死地而后图,如果保持低调、去住最普通的房子和耕种最差的耕地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这一点,同水”居善地“是一样的智慧。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二是心善渊。自古以来,深藏不露都是中国人的重要处世哲学,越是谦谦君子,越会心如止水,也只有这样的人在面临大事、乱事时才会临危不乱,泰然处之。同时,与之相应的另一个人生智慧就是”谨言慎行“,防止祸从口出。而水具有的品格则是心境如深渊一样,平静而无言,让人感觉有内涵、有深度、有厚度,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智境界。

三是与善仁。与人为善,不仅在道家和老子的哲学里崇尚的品德,也是其它中华文化奉行的行为准则,当然这种善和仁,孔子的儒家文化更注重以人为本,而老子却是面向天下万物。水,正是具备这样的品德,它对万物有利却不分动物植物,也不分有生命或无生命。同时,这又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与人为善,才能为自己建立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达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目的,也才能取得”以其无私故成其私“的最终回报。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四)四个能力: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认为水具有七种”善“,前三种我们可以看做是人生智慧,而后四个则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四种能力。

一是言善信。意思是水具有“言而有信、一言九鼎”之品格,在读本章时,我一直不理解水为什么”言善信“,它的哪个特征能够与“信”所对应。

查阅汉代王弼的注解,他只用一句”言人皆应於治道也“来笼统地概括了这七种”善“,大意是说:这七种善都是教育人应该顺应道的规律。而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用”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开必流,善信也“来解释,他的意思是:水流到圆形的堤坝就会旋转,遇到方形的堤坝就会折弯,前面堵塞了就停止流动,疏通了就长流不止。但这似乎同”言善信“没有关联。

我的理解是,水在静止时是无言的上善若水的思想表示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什么思想,因为它具有”心善渊“的智慧。而它一旦发出声音,必定是在流动之时,而且它只要发出声音——也就是出言——必不反悔,而是义无反顾地长流不息,一去不复返。这就同”言出必信“这个成语对应了起来,能够具体体现水的这一特征了。

但对应到人生,这却是一种能力,因为只有有足够的能力和担当精神的人才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二是政善治。这主要是说水能够洗涤一切污垢,不论这种污垢有多么难洗;水也能找平一切高差,不论地势多么不平坦,只要水流到之处肯定会找平一切不平衡。应用到人际交往和社会管理,就是一种化解矛盾、消弥差异、抚平伤痕的能力,这是一种非凡的治理能力。

三是事善能。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堵则止、遇通则流,具有随机应变、随遇而安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多是一种适应社会,保全自己的重要能力。我们常说“做人要外圆内方”,但水却能够宜圆则圆、宜方则方,这就是更高层面的人生能力了。

四是动善时。在长期的观察中,老子发现水具有冬天凝固,春天开化,凝固则沉睡不动,开化则奔腾不息的特征。他用水的这一特征来教育世人培养自己顺天时、适地利、应人和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该动则动、该静则静。

(知识点)书法中的“上善若水”和“善”

结语: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除非自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人,否则没法做到与世无争。这就要求世人,一定要放平心态,不做无为之争,不做超出自己能力之争。在为人处世上要象水一样保持低调、保持平静、与人为善,同时要把握好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关系,只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就一定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处于无忧之境。

标签: 上善若水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