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创立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吗?

儒家学说的创立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撑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人物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如郭启家教授所指出的[12]:“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我的国家和世界。”但是,儒家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历史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真正取其精华,以古为今,首先要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历史分析。众所周知,从孔子删去六经,创办私塾,到《论语》、《孟子》、《学记》、《大学》、《中庸》的完成,代表着一套完整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这是奠定儒家理论基础的开国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先秦到汉初。这一时期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成为“贤人”或“君子”,进而推动自己与他人达到齐家的目的,治国平天下。因此,儒家的创立时期,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后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摒弃一切学派,尊儒”,儒学开始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尤其是宋代,朱熹汇聚了理学的伟大成果,从理性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儒学。朱熹死后,宋立宗将朱棣所著的《四书章句》与《五经》并列于校官。元仁宗至明清两代,《朱朱四书》被指定为科举必修教科书[15]。朱锡琼毕生以严谨的态度,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述,学术品格无懈可击。但不可否认,有些解读并非孔子的初衷,而是朱熹自己的戏。因此,我们在研究儒家和儒家教育思想的时候,应该关注其创立时的理论和思想,尤其是孔孟等先秦儒家的理论。和思想,汉儒和宋儒的观点仅供参考。下面,我们将以《论语》、《孟子》、《学记》、《大学》、《中庸》等著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先秦儒家教育。以孔孟为代表的思想(以下简称“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一些著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初步探讨这种教育思想在信息时代的意义。

§3.1儒家的理论体系

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外部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王国的标志(工具可以改变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转变必然导致主观世界的转变,因为主观世界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改造客观世界本身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从人类走出动物王国的那一刻起,他们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中的氏族和部落的成员而存在的。 既然我们要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指出的,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和自然。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各种关于内心思想情感冲突的矛盾关系)。怎样才能把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儒家智慧,人与人相处融洽。在适应以上两种关系的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创立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吗?,是否会不断升华和完善,从而形成适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理想人格?正是基于这种综合考虑,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奠定了儒学的理论基础。显然,基于这种考虑构建的理论体系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思想体系,因为这个体系所包含的不仅是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教育,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从主观上的所有问题。到客观,从自然到社会。我们来看看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如何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

儒家所构建的这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也非常简单。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个系统的包容性很强,涵盖了整个自然、社会和内心世界,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长青,经久不衰;只是因为系统可以简化为一个词,那就是“仁”。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处理上述三方面复杂关系的理论思想体系,完全是建立在“仁”字之上的。

§3.2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

1、孔子对“仁”的定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字出现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文献(如《诗经》、《左传》)中,但当时的“仁”字仅在《说文解字》、“仁、亲”中有解释。 另外,“从人到二”是人与人相爱的基本含义。 “仁”在论语自孔子[4][22]以来确实具有重要和崇高的地位。

儒家智慧_儒家智慧有哪些_儒家智慧道家思想2019

孔子讲的最多的是仁。 《论语》中有 109 处提到仁。 [23]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读往往不同。要准确理解孔子的仁义,就需要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从整体精神上把握。虽然《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很多,但仁的本质意义,可以作为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

定义一:“番池求仁,子曰:情人”(《论语·颜渊》

这是对“仁”本义的确认和传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的概念的肤浅定义。定义二:游子说:“他也是一个孝子,喜欢得罪上级,这是很少见的。没有一个人不善于得罪上级,但喜欢制造混乱。君子是基础,根基立,道生,孝子亦为仁根。以?” (《论语·雪儿》)

在这里,“孝”被定义为仁的基础,即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概念的延伸和完善。君子要懂得孝敬父母,爱哥哥。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和社会的。正如孟子所说:“不孝父母,不能做人;不孝父母,不能做儿子。”因此,仁爱之心必须从亲人身上培养。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也是为什么“孝”被定义为“仁德之本”的原因。

定义三:师父说:“弟子入为孝,出为弟,至诚至信。爱众生仁,若有余力。 ,你应该学习文学。” (《论语·雪儿》)

p>

这里,仁的概念又被扩展了儒家智慧,即“仁”不仅要在家孝顺父母、爱兄弟,还要能够尊敬长辈、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值得朋友信赖;并与公众友爱。和亲近有德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不仅是爱自己家中的亲人,而且是“爱所有人”,即爱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人,将亲情和亲情延伸。血给朋友。全社会的友谊,博爱。从表面上看,这是对“仁”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但实际上是对“仁”的重构。

定义4:子贡说:“如果有很多可以给予人民,可以帮助人民,那又如何?这可以称为仁吗?” · 永夜")

儒家智慧道家思想2019_儒家智慧有哪些_儒家智慧

这里所谓的“施于民、助民”儒家学说的创立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吗?,是指能够造福于民,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利益,是“爱民”的最高体现。这是古代先贤尧舜都难以达到的,所以是“仁”的最高境界,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达到,又称“圣”境界。

以上四种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递进。没有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既非高不可攀,也非易事。以上四点是孔子对“仁”最本质的定义。 《论语》虽有很多地方讲仁,但往往不是谈仁的定义,而是谈仁的方法,或解释与仁有关的其他范畴。例如:

“自信和礼节是仁。” (《论语·颜渊》)

张向孔子求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仁者天下。” “请问他们。”他说:“尊重、宽广、忠诚、敏感、善良。” (《论语·阳货》)

这是关于如何达到仁慈的;

“雄辩的文字造就了色彩,清新而仁慈。” (《论语·雪儿》)

“坚强、毅力、木心、纯真,接近于仁。” (《论语·子路》)

是仁与恶的不同外在表现;

儒家智慧道家思想2019_儒家智慧有哪些_儒家智慧

“做人是自己的责任,不重要吗?” (《论语·太伯》)

“有志之士,不是为了害仁而生存,而是为了仁而自杀。” (《论语·魏令公》)

它要求人们以弘扬和贯彻仁爱为己任,甚至为了实现仁爱而牺牲。显然,以上段落不能作为仁的定义,而只是作为加深对仁概念理解的参考。

2、孔子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孔子重构“仁”的道德范畴主要是为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那么通过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带来一个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上面的定义3中表达得最为清楚,即首先要培养对亲人的强烈爱,强调孝敬父母、爱家兄弟是仁爱的基本要求。然后逐渐把爱扩展到家庭之外的人,最后把这种爱扩展到整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有一颗博爱的心。虽然不可能“造福于民”,但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为社会做好事,比如尊重自己和他人,以心比心,“老老少少”年轻人和年轻人”,以及值得的选择。 . . . . . 还有很多。 “在这个社会里,奉行天下为公的原则,向往的不是社会生产能力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巨大财富,而是社会道德的高尚,人的和谐。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24] 这样的大同社会蓝图最早见于《礼记·礼云》一章:

“道之行亦为天下公。择贤贤能,守信修和。老人不只亲亲,不只生子,使老可以结束,强可以有用,年轻可以成长和端庄。寡妇,孤独,残疾,病者都有支持。男人有一份,女人有回报。如果你讨厌货物把它们丢在地上,你不必把它们藏在自己身上;如果你讨厌力量,它们不是来自身体,所以你不必自己动手。不快乐,偷窃和小偷不做,所以外面的门不关,这叫大和。”

这样的大同世界,晚上不关门,路上不用捡东西,整个世界都是大众的,正是孔子想要通过灌输建立的理想社会仁爱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弘扬仁爱。孔子曾与颜渊、子路谈过自己的向往:“老夫自在,朋友信他,少年拥他入怀”(《论语·公业长》)。这与上述《礼运》一文中所说的“老有尽头,强者有用,年轻有力”[24]几乎是一样的。还有一次曾熹说他的理想是:“墨(暮)春,春衣齐备,五六冠,六七童子,沐浴彝族,风如舞,歌唱归来。”听完孔子,“婉然叹道:‘我与典(即曾熹)也!’”(《论语进阶》)由此可见,孔子所追求的是一个人居、和谐的大同世界。安居乐业,老少皆宜,自得其乐。如何实现这样的大同世界?孔子打算在三个方面工作:社会教育、修身养性和崇尚中庸之道。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教育建立理想社会所需的良好人际关系;第二个方面是通过修身(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来适应理想社会的要求;发展规律的“中庸”思维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舒适自足的理想社会,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须和谐)。

3、实现大同的重要途径--社会教育

儒家智慧有哪些_儒家智慧_儒家智慧道家思想2019

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向群众灌输仁慈的思想。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热心弘扬仁爱的仁人志士。这样的有志之士,君子,不仅要有弘道行道的志气,还要有弘道行道的德行。

志是指:“好学,守死道”(《论语·泰伯》),“有志之士不求生以害仁,而杀以成。仁。” (《论语·魏令公》)。

德是指:智、仁、勇、艺、礼、乐等六方面的德能,即孔子曰:“若存吴中之知(智),则不欲之。 ……卞庄子的勇猛,冉秋的艺术,还有礼乐文,也算是大人了。” (《论语·先文》)既然“不要”包含“克制”之意,按“克制礼为仁”,“不要”包含达仁之意,所以可以理解为“仁”。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志向和美德的君子或有志之士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不仅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礼记》中的“大学”篇关于“查物、促知、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不仅说明了这个过程,而且儒家大学教育的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通过考察事物和获取知识来达到真诚和正义的目的,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美的人格)。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免被各种自私邪恶的思想所动摇),这就是教育在个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幸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齐家,治理)做出贡献,这就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只考虑教育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个体的发展,甚至压制个性的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儒家教育思想非常重视个人的发展。 “本性相似,又相距甚远”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忽视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发展,而是“为己立人,为己欲成”的个体,以完善人格、和谐相处为目标。与小组。开发。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区别,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关于教育的对象,可以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来概括,“无阶级”(《论语·魏灵公》),即不分贵贱,不能接收中文和地意的区别。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帝夷被视为非我族的“豺狼”的时代,孔子对教育对象有这样的认识,他总能以此为办学方针。在实践中,这无疑表明孔子具有极大的革命勇气和勇气。

孔子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飞、书、数六门课。周公以礼乐治天下。 “礼”用于维护人类的各种伦理道德标准; “音乐”就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使礼乐相得益彰。 “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驶战车的技能,两者都是军事技能; “书”包括文化和自然历史常识,相当于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 ” “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月、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学教育的内容[24]。六艺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个部分。但是,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对等的。出道时的弟弟,至诚至信,普世慈爱。行有余力,则学文。”从仁的这一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把“学做人”,即德育,作为基础或首要位置加以强调。因为“音乐”教育相当于现代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力教育,所以可以说孔子明确提出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 2500年前的美。四个方面,并应立足于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六艺中的“书”,有学者认为它只包括识字,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很多人认为孔子只讲伦理道德,而忽略了自然科学。这是一个完全的误解。 1994年6月王秉钊、颜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列举了孔子亲授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气象、天文、历法、动物和植物)给他的门徒。 、地理和古生物),其中一些还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提供的资料。在《国语·鲁语下》中也有不少此类案件的记载。因此,认为孔子重文学重理性,或只讲伦理道德,不讲自然科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儒家对自然科学的蔑视是汉儒、宋儒所为,与孔子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与后来的汉儒、宋儒之间划清界限。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学、思、学、做。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必须“练就练”。孔子是第一个将学与思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他的这种思想是儒家后学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孔子的名义总结出‘学问审思明辨行’(《中庸之道》)”(《中庸》) 《中庸之道》),其中“知”、“问”属于“学”的过程,“思”、“辨”是“思”的过程,“行”是“思”的过程。 “学习”和“做”。这五个阶段。 . . .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我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有很多精彩的创造,如: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反三、。 . . . . 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历代相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着作用。

儒家智慧道家思想2019_儒家智慧_儒家智慧有哪些

孔子晚年,改编自好手琼经的“六书”(诗、书、礼、乐、变、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成套教材。 “五经中除死者遗失外,其余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最基本的教科书。

可见,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它有着坚实的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其中,我们特别自豪孔子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道德教育。

孔子的德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狠抓德育基础。如前所述,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德育被放在首位。所以,德育本身是否有基础,仍然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孔子以德育着称。他的成功之道是发现和加强德育的‘基础’,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服务基础。” [24]。 “君子立于本,立本而生道”(《论语·雪儿》)这里的“本”是做人之本,“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儒家智慧,学会有一颗仁慈的心,能够“爱众生”,“利民利民”,即能造福于民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德育之本是“教人为人”的思想,并指出,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人格塑造和完善的过程。孟子认为,人格的有无,是人兽区别的标志,失去人格,就会沦为禽兽。因此,培养人格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虽然孟子对人格内涵的一些论述并不完全适合当今的形势,但孟子所倡导的人格标准是“富贵不能乱,贫贱不能动,强不能乱。被制服”(《孟子滕翁公侠》)[28]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所有进步的思想家、作家、政治家和艺术家都受到这种人格标准的影响”[27]。以完善人格为人生目标,以培养理想人格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孟的光辉思想至今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说是“在我国当前教育形势的正确时机和错误”。

二是注意方法和途径。孔子的德育不仅注重根本,即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要塑造理想人格,而且给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如前所述,孔子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仁爱至上、能“爱众生”、“利民”的人,即能利民的人。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贵不能乱,贫贱不能动,强不能服”,这就是人格最理想最完美的人。然而,如此崇高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有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方法,才能逐步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的。 “由近而远,推己助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The steps are: Piety, Titty, , and , that is, a heart from the to you (this is the to do, and the for moral ), and then the heart of and . in two : means that on the basis of piety to , and love for , and even state ; and "" to the . This means that when the is at an , it is to have the to die for the ; and in , it is to be loyal to the cause that is to the or to the work to the of the and be and . down is to be "kind" to (a kind can be to a child), and to be , , and to the just like the . … means that on the basis of love (“Ti”), it is to the left and right, that is, to be to peers, and to be and to . This is the of the of piety, , and from near to far (that is, the of " " at ). When these steps have been , the moral of " one's heart with one's heart" and " to " (i.e., "do not do to what you do not want to do to " and " if you want to be , and reach if you want to it." "The of the way of and ), in this way, it is not to the heart of to the whol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so as to meet the of " all ".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nd of 's of moral are very clear and clear: the is "from near to far, to ", and the and steps are shown in the :

The way of from near to far, to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hat " piety" is the and point of ' , and love is its goal and . , such moral and have the steps are clear and . In , each step is in the order from near to far, from close to , which not only the easy-to-reach The of also makes feel , in line with human , and to do it. , it is for ( ) to and , and it will not make feel rigid or "".

On the other hand, how have we out moral for and over the years? The 五、60s the were about the "five loves": the , the , the , labor, and . After the and up, there are "five , four , and three loves". These moral goals are and , but the are not great.是什么原因? Each love in the "five loves" is very , and it is the and of moral . As a , are equal to no . In , there is no way and that can be by and , so these moral goals can only , and it is to 's . The "five , four , and three loves" also have . This has not the of the for a long time. In to the role of the baton of the , the of only on and moral is more and more , and these in moral are even more .

标签: 儒家论语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