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寻遍历史喜爱茶与茶文化的历代皇帝中,乾隆皇帝以茶诗最多而著称,他一生写下了带有茶字或者专门描写茶的诗歌大概有一千多首,被世人称之为“茶皇”。可见,“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绝非一句玩笑话,乾隆将他的人生理趣和情怀都融入他的茶诗之中。那么今天,小呆君就以乾隆《御制诗文集》里的茶诗为切入点,与大家来探讨一番这位“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乾隆茶诗中“与民同忧”“性合中和”的儒家理念

作为大清盛世时期的皇帝,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的乾隆,我们自然会在其茶诗中体会到他对儒家理念的独有理解。

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墀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

圆瓮贮满镜光明,玉壶一片冰心裂。须臾鱼眼沸宜磁,生花犀液繁於缬。

软饱何妨滥越瓯,大烹讵称公鸳列。挑灯即景试吟评,檐间冰柱摐阶坼。

我亦因之悟色空,赵州公案犹饶舌。忽忆江南灾馑馀,抚字心劳荒政拙。

九重岂宜耽晏安,大君原为斯民设。安能比户免饥寒,三代高风真邈绝。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乾隆正准备品茶,要“即景试吟评”之时,却忽然回忆起江南灾害的情景,心情可谓急转直下;而下句的“荒政拙”,更让人感到他内心的悲痛,故而在诗中深重地发出自问:“九重岂宜耽晏安”。的确,作为皇帝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他怎么能耽于此等安乐,只有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君主才能配得上是为民做主。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情怀,这首茶诗中还融合了佛教的“悟色空”的宗旨和“赵州公案”,更能反映出当时乾隆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做一个偷闲的品茶仙人,一方面又牵挂着百姓。而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味甘书屋》和《春风啜茗台》等多首诗歌中都袒露无疑,让我们看到一个身为与民同忧的国之君主和偷闲品茶的诗人之间互相矛盾的乾隆皇帝。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乾隆南巡图

乾隆曾三次下江南,三次都为第五泉而作诗,第三次南巡题诗为:“平山堂畔石栏围,甲乙由人弗是非。三度平临收勿幕,劳民劝相慎几微。”字里行间中无不透露出其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乾隆在诗中运用了儒家修身养性观念最为深刻的一点,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儒家十六字心学。乾隆从品茶中悟到了儒家心性的理念,因此在诗中用“几微”来表达自己的茶道理念。

而乾隆在其茶诗中透露出来最核心的儒家理念是“中和”,因此他在《三清茶联句》中表达了其对茶的理解:“性合中和了不争”。《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国的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茶人对儒家和谐的深切把握,无论是陆羽的谐调五行,还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而乾隆茶诗,处处体现了对“中和”境界来自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把握。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至高艺术。正如以茶道修德,其主旨在于德高之人,虚怀若谷,纯而不杂,因而能在得到茶性“中和”之气熏陶的同时, 也能得到人性中和之根的巩固。而乾隆皇帝可谓深谙此道,他从品茶中就能够领会到“性合中和”的理念茶文化与道家思想,才能将自己独有的茶道自如运用到自己的茶诗之中,能够对儒家义理有着通透的深入理解。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中庸之道

乾隆茶诗中“飘乎于仙”的道家情怀

乾隆虽然不像雍正皇帝那样热衷于仙道药石,但是其对茶道的兴趣却远胜于历史任何一个皇帝,这种兴趣首先起源于茶与道家的一种内在关联。

“大江西来源接天,流长入海于此成奔川。盈精育秀乃少蓄,结为波心突兀之金山。五行相生本毋义,讵因头陀裴氏方名传。互为其根仍妙合,山腰涌出乳窦中泠泉。 古称第一今试品,松枝拾取文火燃。玉乳印心淡无滓,云浆入口飘乎仙,飘乎仙。风吹袂起,左招浮邱右赤松子,平山第五拜下风。浮玉中心洵无比,而我巡方喜遇此。更惭惟辟作福惟辟玉食,箕畴言, 不必高谈,到斯只惟饮其水。”——《试中泠泉》

乾隆深处高墙宫苑之中,世俗国家之务缠绕其身,难免会产生对脱离俗世、向往世外桃源的追求,而他把对人天性自然的追求寄寓于茶中。乾隆在其《试中泠泉》一诗中表露出对道家的天道自然观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在品茶过程中对“中泠泉”的观察与道家思想相互碰撞激发而成。他在诗中用“盈精育秀”一语告诉我们茶是天地之道的绝妙产物,而“五行相生本毋义”是对道家阴阳五行观的典型概括。乾隆将道家核心思想如此精确贴切地嵌入诗中,丝毫没有突兀之感,表现出乾隆对道家思想的深刻把握,显示了其“诗”“思”结合的艺术格调,有点道家的自然平淡之意味。而乾隆正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格调下恰如其分地将诗与思巧妙结合,由此可见,他对茶道中的道家天道自然观的理解达到了一种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在道家思想和道教理念中,道是无处不在的,而要完全掌握着自然之道来做到问道求仙,需要使自身完全受到“道”的支配,要与“道”达到一种和谐一致的自然境地,而茶道的出现恰好与道家的这一点需求相结合。而茶文化处于充满求仙风尚的时代,茶道自然就成为世人脱离俗世的一种途径。唐代诗人皎然曾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以“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极尽茶道仙境之妙,而乾隆的茶诗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境界。比如《题惠泉山房》、《雪水烹茶》与《虎跑泉》等等,这些诗直接用“仙”来入手,呈现出一种自然潇洒、自由自在的境界,那些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仙界意向不像是出自皇帝之手,但又确实是乾隆皇帝的手笔。他无论在何处都能以身边的事来赋诗,给人一种合乎自然的感觉,这亦是自然之茶道的表现。而乾隆在诗中的“仙”并不是要成为真正的仙人,而是要以一种和谐、平淡与朴素的人性,同时与茶的本性相契合,才能真正地合于天地大道。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因此,乾隆在《虎跑泉》一诗中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出于对茶的道仙境界的真实体验才会得出“淡如君子洁如仙”的理解,乾隆对茶的热爱、对道的领悟、诗与思的结合,才让他在品茶中领悟到了“淡泊心志”、“脱逸超然”、“飘乎于仙”的道家理念。

乾隆茶诗中的禅悦逸韵之境

这里的“禅悦”“逸韵”两词,都来自于乾隆的茶诗之中。乾隆是热衷于禅茶,喜欢在禅境中怡情适性。世人都说他嗜茶如命、品茶成癖,但我们用禅境这个角度来思考,乾隆其实是在通过茶来寻求所谓的“禅悦逸韵”之境。茶对于他来说,是禅意的体现,也是他进入禅境中的媒介。作为大清的皇帝,乾隆无法做一个真正的闲逸之人,但他又想在片刻的偷闲之际,立马进入禅悦之境中。因此,如此禅悦之境必然会在乾隆的茶诗中所体现。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惠山氿泉天下闻,陆羽品后伯仲分。中泠江眼固应让,其余有洌谁能群。高僧竹炉增韵事,隐使裴公惭后尘。庄严金碧礼月相,三间茗室清而文。梅花天竺间红白,濛濛沐雨含奇芬。平方木几一无有,恰见竹炉妥帖陈。篾编密致拟周篚,体制古朴规虞敦。玉乳寒渫早汲绠,明松干烈旋传薪。武火已过文火继,蟹眼初泛鱼眼纷。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政和入贡劳致远,卫公置递嫌逞权。巡跸偶然作清供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听松庵图真迹存。名流传咏四百载,墨华朱彩犹鲜新。山僧藏弆奉世宝,视比衣钵犹堪珍。视比衣钵犹堪珍,后进君子先野人。”——《汲惠泉烹竹炉歌》

乾隆的《汲惠泉烹竹炉歌》一诗中,极具禅意。诗中以“高僧竹炉增韵事”来作为诗眼,牵出全诗整体之禅境逸韵。诗人以“惠山”“赵州”“衣钵”“山僧”来烘托出最后的“听松庵图”,构成一个整体的茶事禅境。全诗从容落笔,不加雕琢,以事入诗,最后以一幅“听松庵图”将全诗推向高潮,其禅家意趣贯融全诗,给人一种随心所欲之感。而赵州和尚的“吃茶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文化典故,它脱离了具象的实际生活上升到了一种超脱物我的一种“悟”的境界,从而具备了一种崭新独特的文化意义,能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这不就是乾隆一直所追求的“禅悦逸韵”之境吗?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乾隆《三清茶》一诗中感受到乾隆于茶中的禅悟。诗中以“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指出了乾隆由茶而得禅悟,而禅悟在心,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乾隆于茶中体悟到了永恒的天地之道和人生之道,在他全身心投入体验品茶之时,他就已经超然于茶外,达到他所追求的禅悦逸韵之境了。

禅茶的最高境界在法天贵真,顺乎自然茶文化与道家思想,所以乾隆以诗中“仙姿禅悦同龛悟”来表达,只要能法天贵真而顺乎自然,无论道仙之真,还是禅境之悦,都有可能得到“明悟于心”。而乾隆以品茶而得诗禅古调,能将诗与禅的精妙结合,这不正是一种难得的“禅悦之境”吗?

结语

明清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风气,对当时茶文化与茶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作为皇帝的乾隆,他的人生哲学建构在对茶道的领悟之上,而他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理解都融合于其对茶道的领悟之中。而在乾隆的一千多首茶诗中,无一不体现出他对茶的嗜好、对儒、佛、道的深刻把握和对茶道的独特领悟。

乾隆《诗文集》里的“茶皇”独有的茶道思想

参考书籍:《御制诗文集》《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庸》等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