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论道”第七十四期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中和论道”第七十四期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2021年4月27日晚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差异,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研究院、中和集团、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第七十四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本期主题为“不同哲学语境中的本体论差异”,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贺更粹教授、李永亮副教授和朱海斌副教授主讲,哲学学院李朝东教授主持。杨同军老师、李莉老师、张硕老师、蒋世强老师、姜宗强老师、胡好老师以及各学院的众多哲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论道伊始,李永亮老师以“佛学视野中的本体论”为题,首先介绍了佛学典籍对本体的论述。其次,李永亮老师依据佛学典籍对本体的论述,概括出佛学中本体的特征如下:本体自身有其绝对性,是清净、平等、真实、不二、超越的;本体可显现为相、用,即从体起用。最后,李永亮老师指出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差异,佛学强调证悟本体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差异,以实践而体得、悟入真理,其途径即为功夫论问题,又分别举出五宗证悟本体的一些具体方法。

朱海斌老师讲的主题是“及其当下重建之启示”。朱老师指出,近百年来,先后被译为:“实体论”、“本体学”、“是论”等“中和论道”第七十四期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其中“本体论”流传最广。日本学者最初译为“本体论”,五十年代开始,用“存在论”代之;陈康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将其译为“本体论”;汉语中“本体论”通常指向“本根论”和“体用论”,但这两种说法与有很大的区别,要明白就要先明白On的三重面孔。1.On可以作为系词,连接主语和宾语,可分为形式逻辑层面和先验逻辑层面;2.On可以作为谓词,表示在场,这里朱老师分别介绍了康德、弗雷格、蒯因、皮尔士对存在的解释;3.On可以作为动词,表示从在起来到生存,从Sein的词源开始分析,指出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本质乃绽出之生存。最后,朱老师分别举李泽厚、陈来、成中英、丁耘等人的例子谈了当下重建本体论之启示:要构造一种逻辑—-语言—-实在三位一体之系统方才圆满。

贺更粹老师是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来讨论本体论的。贺老师指出,本,原义是“根”,指本根、本来;体(體),本是全身的通称,指整个身体,引申为实体、状态;中国哲学中“本体”一词的连用,一般认为始于汉代;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是以实体、本体和道体为重点。然后,贺老师指出“中和论道”第七十四期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儒家的本体论是以“仁”德为本,仁不仅是善的根源,也可以是宇宙的元初根源,是生命的动力因;孔子的仁说是以孝悌为实践基础的普遍的人际伦理,具有普世的意义;在孟子那里,仁是人的根本规定。仁不仅可以指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境界意义),还可以指万物存在的不可分的整体(本体意义);在朱子哲学中,仁是生生之理,是万物生生的本性,同时也是流动变化的内在动因,是宇宙活动力以及生命力的源泉,这也是儒家的仁论传统,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人的生命,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个生生不息的有机的、能动的活动过程。接着,贺老师指出,道家的本体是以“道”为本,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据,还是万物得以效法的法则;在庄子那里,道不仅能够消解经验世界的差异,使经验世界通而为一,还具有精神境界的超越意义;魏晋玄学家把先秦道家哲学的本源论转变为本体论,王弼主张贵无论,他把“道”理解为“无”,“道”是使“物”得以存在的根据;郭象主张独化论,他把“道”理解为“有”,每一物都是自己存在的根据,每一物都是自己的本体。

在答疑环节,三位老师就“关于存在和是的双螺旋体的论证”“西方文化真正中国化需要多久?”“多角度分析与本体论相对应的词是什么?”等问题同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给出了精彩的解答。

论道结尾,李朝东老师对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感谢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本次论道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