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 第6卷第4期2004年菪月黄山学院

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 第6卷第4期2004年菪月黄山学院

第6 卷第4 期20 0 4 年菪月黄山学院学报Jo u m a lo fH u a ” g sh a n U n iv er sityV o J. 6. N 0 . 4A u g . 20 0 4道家思维模式与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木——兼论程朱理学对先前儒学的超越及其对徽州文化的影响李霞“(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合肥, 230 0 39 )[ 摘要]: 在程朱理学体系形成和完善过程中, 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北宋儒学家二程等人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 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 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 使北宋新儒家建立起来的理学体系趋于完善。 由于程朱理学体系是运用道家具有整体性的本体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 故能对先前儒学有所超越: 一是较之先前儒学具有思辨性, 能更加周全地看待问题; 二是更具理性精神, 能更多地从当下实际出发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程朱理学的这些新特色在其故乡古徽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新安理学颇具理性精神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进而对徽商群体以及徽商文化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 道家理学二程朱熹[ 中图分类号】 : B 223.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 2—4 4 7 X ( 20 0 4 )0 4 一0 0 0 6一0 4一、 道家思维模式的一般特征关于道家的思维模式。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而得出了不同看法, 或日否定性思维. 或日内向性思维, 或日整体性思维。 对于与此相关的道家思想特色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是重自然轻人事, 重天道轻人道。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认为道家是兼重自然与人事, 天道与人道。 应该说, 这些观点都是有各自根据的。 不过, 如果我们将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共同放进道家的理论体系中去考察。 就会发现道家思维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特征, 这就是本体性特征。 具体表现在, 道家思考问题总是习惯于由本体推衍现象, 又将现象返归本体; 表现在理论特色上, 便是是由天道推衍人道, 又将人道复归天道。 《老子》 第4 2章所说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是由本体顺推H { 现象; 而《老子》 第16 章所谓“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则是由现象逆推至本体。 《老子》 第37 章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是由天道顺推出人道; 而《老子》 第25章中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则是由人道逆推出天道。 类似的思维方式在《老子》 及其他道家诸子的典籍中比比皆是。 对于道家的这种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简单地表述为: “本体一现象一本体” . 或日“天道一人道一天道” 。

不少学者之所以认为道家重天道而轻人道,道家理沦体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天道. 其人道观易于被其天道观所遮蔽。 但实际上, 道家并非只是重天道而不重人道: 相反, 道家正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人道, 才立足于天道。 因为就人道本身是说不清人道的。 只有立足于更高的层次、 更大的视野, 也就是必须站在宇宙的层面上, 才能看清人间万象。 也可以说, 道家之所以提出本体之道, 正是为说明现象之物; 之所以孜孜探求天之道, 正是为了确立人之道。道家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终点虽是天道, 但其理论核心却是人道。 正是道家这种由本体推衍现象、 由天道推衍人道. 同时又返现象贵于本体、 返人道归于天道的思维模式深深地影响了宋代儒学家, 成为他们建立理学体系的方法论基础。二、 道家思维模式与北宋理学体系的形成北宋理学体系是由周敦颐和邵雍奠基的。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 中概述了他的宇宙图式论: “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 四时行焉。 五行, 一阴阳也。 阴阳, 一太极也。 太极, 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也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神发知也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 五性感动而善恶生, 万事_ }I{ 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f 一义( 自注: 圣人之道. r 义中正而已矣。 )}[ 收稿日期]: 2¨ 04 一tJ6 —2 8%。 [ 作者简介]: 李霞( I%2一). 安徽霍J{ 人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 教授、 哲学博士6万方数据而主静( 自注: 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 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 小人悖之凶。 ” 在这段话中: 从开头至“万物生生, 变化无穷焉” 是说天道。 在这一部分. 周敦颐首先从本体“无极” 出发, 顺向推出“万物” , 其具体轨迹是: 无极一太极_ ÷阴阳_ 五行一万物; 与此同时,他又逆向上推, 即万物_ 五行_ 阴阳_ 太极_ 无极。这其中贯穿了道家“本体_ 现象_ 本体” 的思维模式。 此文后半部分论人道, 将其与前半部分联系起来看, 周敦颐显然是由天道推衍人道. 是以天道为依据而“立人极” , 体现了他的人道来源于天道, 人事效法自然的思维理路. 这又贯穿了道家“天道一+ 人道_ 天道” 的思维模式。

可见, 周敦颐正是运用了道家的思维模式, 同时又沿用并提升了道家的“无极” 、 “太极” 、 “阴阳” 等概念来为儒家人道提供本体依据. 从而建立起第一个理学体系的。 黄百家说: “周子之无极而太极, 则空口之造化, 而欲合老庄于儒也。 ” f l= 所谓“合老庄于儒” , 具体应理解为合老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于儒家道德伦理, 也就是合道家本体哲学于儒家道德哲学。 正是这一结合, 才使得周敦颐既超越了前儒又启迪了后儒, 从而成为理学开山。 也才使得他的儒学不同于先秦汉唐儒学而首启“新儒学” 之先河。 与周敦颐相比, 邵雍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更为密切。 他认为万物之本是“心” 或日“太极” 。 其化生万物的机制与过程是: “发则神, 神则数, 数则象, 象则器,器则变, 复归于神也” z 。 “复归于神” 也就是复归于“心” 或“太极” 这一“生万物之本者” . 这里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本体_ 现象一本体” 的思维模式。 事实上在儒道之间, 邵雍自己即明确指出道家高于儒家。 邵雍最重《易》 , 他认为“老子得《易》 之体, 孟子得《易》之用。 ” 他要做的工作是合体与用, 合道与儒。 建立体用合一的思想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 由于道家成分属于“体” 的方面, 儒家因素属于“用” 的方面, 故这二者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难怪朱熹说邵雍之学“似老子” 。周敦颐与邵雍奠定理学体系的基础之后. 张载与二程分别从气本论与理本论两个方面充实了这一基础。 张载一方面反佛道, 故不言“太极” 或“无极” .而直接用“气” 说明万物的产生; 但另一方面, 他的气学思想义来源于庄子。 《庄子・知北游》 首次以“气” 的聚散变化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 张载也认为“太虚” 本体产生万物是通过“气” 的聚散变化进行的, 太虚之气聚则为万物, 万物散则复归于太虚。 这里所体现的“太虚之气一万物一太虚之气” 的宇宙图式显然来源于道家的“本体一现象一本体” 的思维模式。 张载气学思想与庄子不同的是, 他用“太虚” 对“气” 进行提炼。 强调了太虚之气的无形性, 力图将庄子的气化论上升为气本论。 但由于“气” 无论如何抽象也消除不了其实体性. 故张载的气论存在着气本与气化、无形与有形的矛盾。 其与庄子气化论的联系亦昭然可见。 二程不满意这种体系结构, 以本体性范畴“理” 为核心来建构其哲学体系。 “理” 或“天理” 范畴的提出,表现了二程建构理学体系的理论自觉性, 故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 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 [ , 3但若说“天理” 二字完全是二程独创, 那显然与事实不符, 因为“天理” 概念是由庄子首次提出的。 《庄子》 中的《养生主》 、 《天运》 、 《刻意》 等篇均有“天理” 或“天之理” 概念。 庄子所谓“天理” 虽未达到类似于“道” 这一宇宙本体的高度,但作为一般规律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 它已具有了涵盖宇宙的普遍性。 在普遍性这一特征上, 二程的“天理” 与庄子的“天理” 是一致的。 此其一。 其二, 庄子之所以以“天” 名“理” , 是强调“理” 的自然性, 此自然性同样是二程之“理” 的重要特征, 如二程说: “天地万物之理, 无独必有对, 皆自然而然, 非有安排也。 ” [ 4 :更重要的是, 二程还直接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最高范畴“道” 并被等同于“理” , 所谓“理便是天道也” [ F 。 以“理” 释“道” . 这在唐代道教中已相当流行。 从老庄以“道” 为宇宙之本且庄子同时提出“理” , 到唐代道教以“理” 释“道” . 再到宋代理学家二程等进行“理” 、“道” 互释, 这其间的理论连续性清晰可寻, 并且后者对前者的吸收是难以否认的。 这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证明: 第一, 二程在“返求诸《六经》 ” 之前, 曾有“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 的治学经历, 这一经历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其后来的学术建树中必然会有所体现。

第二, 二程终身赞赏老庄道论,说“庄子形容道体之语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 第6卷第4期2004年菪月黄山学院, 尽有好处。 老氏‘谷神不死’ 一章最佳。 ” [ s. 由研究之、 赞赏之。 进而吸收之, 这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 二程吸收道家道教之道论的最明显表现是, 他们在以“理” 为宇宙之本的同时, 也以“道” 为宇宙之本。认为“道” 的功能在于“生生” 。 他说“道则自然生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 ” 【7 - 这里融道家的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思想于一体。 说明道家的宇宙论已被融人到二程的体系之中。 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至于二程从“天理” 或“道” 这一本体出发, 去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 去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 最终又将人心系之于天理. 将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之运行纳入天理运行之轨迹. 这里所体现出的“本体天理_ 万物万象一本体天理” 的思维模式, 更是取自道家。三、 道家思维模式与南宋理学体系的完善周敦颐的无极本体论、 邵雍的太极本体论、 张载的气本体论及二程的理本体论, 是北宋理学本体论的主要形态。 它们所言本体虽各有异, 但又都体现了7万方数据道家的本体思维模式。 并且都是得力于对这种思维模式的吸收运用才得以建立起来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理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南宋朱熹广采博收,将各家思想熔于一炉而集理学之大成。 他的理学体系是以二程理学为基础, 以张载气学作补充, 吸收周敦颐太极学和邵雍象数学, 兼采佛道本体论, 用道家思维模式加以整合而建立起来的。 这一体系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与道家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 朱熹理本论的建立得力于他对道家本体思维的运用。 朱熹理本论的直接渊源在二程理学, 但其最终渊源却在老庄道家。 因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维是由道家肇始的。 老庄道家既以“道” 为逻辑起点和终点, 又以“道” 为思想内核, 其思维方式具有本体特征。 这表现在, “道” 既产生万物又决定万物, 既先于物而存在, 又内在于物而构成其本质, 物生于“道” 而又复归于“道” 。 这种本体论的道物关系在朱熹那里以理气关系的形式而得到了再现。 朱熹也认为理先于气, 理产生气, 所谓“然必欲推其所从来, 则须说先有是理” , “有是理便有是气, 但理是本” ㈣; 认为理存于气, 所谓“理未尝离于气” ㈨: 认为由气所构成的万物应纳入理的秩序中, 故主张“即物而穷理” 。可见, 正是运用了道家的本体思维. 朱熹的理本论才得以建立。第二, 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得力于他对道家由天道推衍人道这一思维模式的运用。

朱熹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他力图为儒家道德伦理寻找宇宙论根据、奠定本体论基础这一努力的产物。 这里的关键是要论证天道与人道相统一, 人道本于天道。 而关于天道问题, 先秦儒家罕言之, 汉唐儒家论之粗浅, 可供继承的资料不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道家道教在这一领域恰恰是硕果累累, 先秦有老庄的道论, 汉代有《淮南子》 的气论, 魏晋有玄学的本体论, 唐宋有道教的宇宙论。 并且, 先秦、 汉唐道家道教又都贯彻了由天道推衍人道的思维原则, 这使其天道观与人道观取得了高度的统一。 使其人道观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综罗百代的儒学大师。 朱熹之所以能集理学之大成,不仅在于他能广泛吸收北宋理学之成果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 第6卷第4期2004年菪月黄山学院, 也不仅在于他能创造性地发挥《论》 、 《孟》 、 《学》 、《庸》 之思想, 而且在于他能以博大的心胸, 站在高于一般学者的层面, 反思扬弃先前所有思想传统。 尤其是道家道教的天道观这一先秦儒学的薄弱环节。 更重要的是。 道家由天道推衍人道的思维方式最有利于朱熹对儒家人伦价值观之理论基础的奠定。 他正是吸收了这种思维方式. 将儒家人道观奠定在天道观基础上, 从而为整个儒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存8 ’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提供了终极根据. 而朱熹的横贯天人、 纵贯古今的庞大理学体系也由此得以建立。

第三, 就朱熹理学体系的内部结构来看, 它之所以庞而不杂、 大而有绪, 也得力于朱熹对道家整体思维的借鉴。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把宇宙看作是由“道”通贯其中的整体存在, “道” 本身不可分, 故又称为“一” ; 由“道” 或“一” 产生的万事万物也都因为有“道” 通贯其中而有条不紊, 互为一体。 玄学更是明确提出“一以统众” 的思维方式. 来解决’ 宇宙万物的统一性以及玄学体系的整体性问题。 道玄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为朱熹所借鉴。 所不同者, 道玄将世界整体性的根据归结为“道” 或“无” 。 朱熹则归结为“理” 。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 【lo : 正因为天地人物、 物理人伦均统之于“一理” , 所以在朱熹哲学体系中, 宇宙论、 人生论、 认识论等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