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

王德峰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

前言:

王德峰老师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老师,授课比较有趣,也听的进去。准备记录一下他的中西思想必修课。B站网友“Uoo零”整理了这门课的文稿,我参考了其文稿和视频,自己敲打并整理了一番,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哦!

网友文稿链接为:

/docs/#

视频地址:

/video/

1.6、“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下)

各位朋友,上一讲我们讨论了道家关于“有”与“无”的思想,我们现在继续来讨论“有”与“无”之间的思辨关系。

定用与妙用

《道德经》当中有这样两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王德峰: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确定的用途。而另外一句“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个事物的妙用来自把它的“定用”无掉。我们上一次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一块瑞士名表,我们把它作为瑞士名表的这个“定用”无掉的话,它在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用,这叫妙用。

老子给了我们重新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种角度,还是那句话,一切事物的“有”,它的意义不在“有”上,而在于它能造成的“无”。“无”才是妙用所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种“有”和“无”的这种关系,比方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从“有”的方面来讲,父母跟儿女是确定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发生危机,父母跟儿女之间发生严重的对抗、矛盾,那么道家会告诉我们,把父母跟儿女的关系先“无”掉吧,这不是你的孩子,是人家寄养在你家里的。你不用那么地操劳、关注,然后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不知不觉地强加给儿女,他如果不符合你的理想,你就很愤怒。这样你其实就错了,你把他想象为人家寄养给你的,是朋友寄样在你家里。他们一时无法照料,那么你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完成三件事:天冷了别让他冻着,肚子也别让他饿着,晚上让他睡安稳了——这就可以了。你不妨试一试,倘若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发生危机,你试试看,把这个关系“无”掉之后,紧张的矛盾就自然排解了。

去执

道家的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有时候陷入某种困境之中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有”的执着王德峰: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而不能把它“无”掉。“有”和“无”的关系是道家学说的主题,“有”和“无”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

“有而不有即无”,就是无了——先把这个“有”字要无掉,但是**“无”并不是“空”**。所以第二句话还得来,“无而不无即有”——这时候的“无”其实是妙用了,它的内容并不是空,所以这样,从“有”回到“无”,又回到“有”上了。

“无而不无即有”,这个“有”和第一个“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有”是定用,把它“无”掉,然后“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你不能停留在什么都没有,这又错了。再把这个“无”字无掉,于是,第二个“有”就是妙用。这就是“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我们再来重复这两句话,“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两句话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智慧的意思,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看来这个门是圆的,它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循环,众妙之门,就是说这个循环是不断的、无限的。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终于达到妙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此众妙之门中。

道家的学说因此又称为玄学。道家的智慧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着。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这就是去执。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开了生命实践。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总会说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家的智慧让我们中国人充满幽默感,一个民族的幽默来自这个民族的智慧,一个没有智慧的民族是幽默不起来的。有的民族它很认真,什么事情都很执着。那么你就不要去跟他们讲幽默的话,你跟他们说了幽默的话之后道家智慧的意思,他就听着,然后说后来呢。还有后来吗?没有。

儒道互补

我们既讲了儒家的核心观念,也讲了道家的核心观念,中国文化后来的文化精神的格局,就基本形成为儒道互补。一方面儒家是有理想、有原则,一方面道家讲权变、讲退一步,儒道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基本的方面,这种文化精神演化为了我们的国民性格。

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其实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历史上的皇帝也往往是儒道互补的,比如说跟匈奴人打仗,打得太累了,打到后来劳民伤财,算了道家智慧的意思,不要打了。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叫和亲,这正是儒道互补。

我们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老师,那么学生会毕业,毕业的时候每每要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会跟老师讲,我们要离开要毕业了,要到社会上去了,有没有临别箴言给我们呢?我每次就给他们一句话:“内方外圆”。什么叫内方外圆呢?“内方”指的是心里的原则不能随便放弃;什么叫“外圆”呢?就是跟人打交道要圆,不能棱角分明。

学生们一听又会笑起来,老师你又在说儒道互补了,我说是的。因为我们做老师的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怕他们到社会上吃亏了,就劝他们不要将原则坚持到底、不要锋芒毕露,这样容易受到伤害。内方外圆,这是最好的。原则、理想不能放弃,但又要善于跟人打交道。这就是儒道互补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今天还有的国民性。

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就整体来看中西方思想在形成初期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根源。

- END -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